瓷器茶具
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經生產出顏色純正、發光透明的青瓷。金代浙江的越窯、吳窯、甌窯都達到了相當的規模,主要產於浙江,最受歡迎的是壹種叫“機頭六子”的帶嘴紫砂壺。六朝以後,很多瓷器茶具都有蓮花紋。唐代的茶壺也叫“茶註”,壺嘴叫“流子”,形式簡短,取代了金代的雞頭流子。茶杯,又稱無柄杯,流行於宋代。它們是小茶碗,有助於發展和保持茶的香氣和味道。隨著宋代瓷窯的競爭和技術的提高,茶具的品種增多,制作的茶杯、茶壺、茶杯品種繁多,風格各異。其中最著名的瓷器茶具,由浙江省龍泉縣的葛瑤生產,甚至首次出口到歐洲市場。明代的瓷茶具以其質地細膩、造型端莊、釉色青綠、圖案典雅而聞名中外。
目前,瓷茶具,浙江龍泉取得了新的發展,新產品不斷問世。這種茶具既有瓷茶具的許多優點,又因其色澤翠綠,用於沖泡綠茶時有利於湯色之美。但用它來沖泡紅茶、白茶、黃茶、紅茶,很容易使茶湯失去本色。
白瓷茶具
白瓷具有坯體致密透明,釉、陶燒成度高,不吸水,聲清韻長的特點。因其色澤潔白,能體現茶湯的色澤,傳熱保溫性能適中,且色彩鮮艷,造型各異,堪稱飲茶器具中的珍品。唐代飲茶的流行促進了茶具生產的相應發展,全國許多地方的瓷業非常繁榮,形成了壹批以生產茶具為主的名窯。窯相互競爭美麗和新奇。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鎮的白瓷茶具已經遠銷國外。
如今,白瓷茶具廣泛應用於人們的生活中。白釉茶具適合沖泡各種茶。此外,白瓷茶具造型精美,裝飾典雅。其外墻繪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鳥獸、人物故事,或飾以名人書法,極具藝術欣賞價值。
黑瓷茶具
自宋代以來,飲茶方式逐漸由唐代的炒茶方式轉變為點茶方式,宋代福建鬥茶的盛行為黑瓷茶具的興起創造了條件。宋人衡量鬥茶效果,看面、湯花的色澤、勻度,“鮮白”第壹;第二,看湯花與茶燈交界處有無水痕,以“燈上無水痕”為重中之重。鬥茶人根據經驗認為,建安窯生產的黑瓷茶杯以瓷質厚、保溫性好著稱,最適合鬥茶。因此,宋代的黑瓷茶杯成為瓷器茶具的最大品種。
福建簡瑤、江西吉州窯和山西榆次窯都大量生產黑瓷茶具,成為黑瓷茶具的主要產地。在黑瓷茶具的窯中,窯出的“樓燈”最為人稱道。建盞配方獨特,使釉面在燒制過程中呈現兔紋、鷓鴣斑、太陽斑。茶湯壹旦入燈,便能放射出五彩的光彩,增加鬥茶的趣味性。此外,浙江省的余姚和德清也生產出了黑釉瓷器茶具,它們明暗相間,美觀實用。最流行的是雞頭壺,也就是茶壺嘴是雞頭的。自明代以來,由於“烹”的方法與宋代不同,黑瓷燈籠“不宜用”,只作為“備”用。
紫砂茶具
紅瓷又叫釉紅。顧名思義,紅瓷以中國傳統的吉祥紅為主,紅瓶上包裹著用黃金等貴金屬燒制而成的精美圖案,整個物件充滿了富貴吉祥。紅瓷之所以珍貴,不僅僅是因為它具有極佳的光澤和色澤,更因為它獨特的工藝和復雜的煉制過程,成為瓷器中的珍品。在封建社會,只有皇族才能享用。
中國紅瓷始於唐末,但從工藝上看,紅瓷技術成熟是元代。元代景德鎮發展和創新了前朝以來的釉紅技術,開始了大規模生產釉紅的歷史。明清時期是紫砂發展的鼎盛時期。明代洪武是釉下紅發展史上的第壹個鼎盛時期。現在的釉下紅大多是淺色的,紅色是淡淡的。裝飾圖案以花卉為主,也有很多扁菊圖案,是時代的壹大特色。明代宣德是釉下紅瓷發展的又壹高峰。這壹時期,紅瓷創新性地分為釉下紅和青花釉下紅兩大類。清代在紫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清代康熙紫砂的制造技術相當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