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簡史陳列館
元代青花三件。
1985年4月,山東省青州市糧庫鐵路西側元代墓葬中出土了三件珍貴的元代青花瓷器。
此墓出土的三件青花瓷器,壹瓶壹盤壹碗,是墓葬中常見的器物組合。從青花的胚、釉、器形、紋飾、發色等方面,都表現出元青花瓷的基本特征。三件瓷器胎體致密,比較純凈,局部有少量雜質,呈鐵棕點狀。胎體由口緣至底部逐漸增厚,尤以玉壺春瓶、碗為甚。它的琺瑯質光亮潤澤,潔白閃著藍光,口緣很薄。有些地方輪胎甚至露在外面,底腳上的釉也不是很好。玉壺春瓶底足施薄釉。胎釉結合處是非常自然的燧石紅。從造型上看,玉壺春瓶頸部細長,腹部不飽滿,整個瓶身看起來很苗條。玉壺的彈簧瓶碗圈足被遺漏,盤碗邊緣呈葵花狀,碗圈足有明顯的乳頭狀突起,是元代瓷器的典型特征。從紋飾來看,草紋、回文紋、芭蕉葉紋、畸形蓮瓣紋、菊花紋、龍紋都是元代非常流行的,尤其是玉壺春瓶上的龍紋,頭小、頸細、三爪、網狀鱗,是元代龍紋的典範。從青花的顏色來看,顏色不同,發色豐富。所用的鈷料應該是進口的蘇尼波綠色料。顏色深的地方是藍黑色的,用手摸感覺有明顯的凹陷。這三件青花瓷出土地點明確,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為我們深入研究元代青花瓷提供了難得的珍貴實物資料。
描述:
01龍紋玉壺彈簧瓶
直徑8.8厘米,底徑9.3厘米,高30厘米。圈足略向外,底輪螺旋紋明顯。胎質薄,胎體堅細。琺瑯質細膩有光澤,白色帶藍色。器底施薄釉,通體無明顯釉堆積。胎與釉的結合處是燧石紅。器皿的裝飾圖案從上到下分為八層。口沿繪有渦卷紋,頸部飾有芭蕉葉紋和變形回文紋,肩部和近底部分別飾有蓮花花瓣紋和渦卷紋。腹部的主要裝飾圖案是龍紋。龍三爪,頭小頸細,張口吐舌,目光明亮,四肢矯健,頗具動感,龍林呈網格狀,龍身上點綴著雲朵和火焰圖案。整體畫面構圖嚴謹,層次分明,和諧完美。
02鹿紋盤直徑16.5cm,底徑13cm,高1.4cm..嘴的邊緣是七瓣向日葵形。嘴唇外翻,淺腹,平底無釉,嘴巴沿邊緣塗綠色料壹周。菜的中央是兩根交叉的垂柳,樹枝在微風中飄蕩。樹下畫壹只小鹿,回眸仰視,壹只前腳擡起,三只腳著地,仿佛在招呼同伴,動感十足。石蘭草、靈芝等花草特寫。這道菜設計美觀大方,裝飾布局嚴謹,給人的感覺是滿而不亂,主次分明,渾然壹體。
03菊花圖案手拿杯
直徑7.5厘米,底徑2.9厘米,高3.9厘米。葵花形口邊,圈足,足無釉。沿內口畫草線和細弦,杯中心畫菊花線和寬弦。外緣飾藍白條紋壹周,腹部繪菊花紋、串紋。胎體略厚,花紋厚重,顯得堅實沈穩。這種杯子因胚重、造型緊湊而被稱為“手壓杯”。可用作茶具、酒具等日常用具。
龍興寺的佛教造像
多次在海外展出。
古代書畫展覽館
有清明上河圖,狀元卷等。
石雕雕塑展廳
陶瓷展廳
2006年6月至8月,由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和青州市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青州市譚芳鎮象山北麓的象山漢墓墓葬坑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並對墓葬及周邊進行了考古鉆探。挖掘工作清理出2000多件陶俑和陶器,2000多件青銅和鐵制武器。由於陶器和陶俑保存完好,引起了各方面的極大關註,被評為2006年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壹。此後,在國家文物局的全力支持和文物保護專家的強烈呼籲下,中國文物研究院、國家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國家文物局陶塑文物保護基地)、青州博物館共同制定了文物保護規劃。到目前為止,這些文物的保護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成果隨處可見。現在,結果將初步展示給專家和遊客。象山漢墓的葬坑南北長約7米,東西寬5米,深4米,分為三層。葬坑內容復雜,大致可分為人偶、祭祀俑、家禽俑,以及各種禮器、器皿。這是埋葬坑第二層的全景。西半部以陶制牛馬為主,東半部以家用器皿為主,南端擺放著十幾個大型豎俑。從墓葬的位置、形制和出土器物來看,為西漢初年,墓主人至少是貴族,甚至是淄川的君主。有近800個俑,可分為站立俑和騎馬俑。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壹個六體袍,方冠發髻,穿著地袍,雙手拱起站著。他們的帽帽有的是用泥條粘在下巴上,有的是下巴上用紫褐色的畫勾勒出來,整體感覺大方端莊。這裏展出的三體男仆俑,打扮成仆人的樣子,雙手分開,拿著物件。從冠飾、服飾、發髻等細節可以推斷,其地位遠低於袍男俑。身著長袍的女俑小巧婀娜,呈S形,盡顯女性柔美。發髻婀娜,長發在鏡中飄飄,讓人浮想聯翩。她的臉很低,眉毛很光滑,謙遜恭敬,顯示了當時女性社會地位的低下。騎俑服飾華麗,面容莊嚴、威嚴,腿下夾著壯馬,昂首嘶鳴,直沖雲霄。很快就要出局,勝利的感覺歷歷在目。陶馬約有350匹,或口吐火焰,或擡頭擡眼,或低頭嘶嘶,各有千姿百態。做工精致,四肢準確勻稱,多種顏色如棗紅、白、黑、花等。通體彩繪,各種馬具、馬飾壹應俱全,尤其是掛在馬背上的彩繪馬鞍,線條清晰流暢,精美異常,為漢代馬具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大約有250件家禽俑,如陶豬、牛、羊、狗、雞等。他們或躺或站,造型各異,生活情趣盎然。此外,還有成套的禮器,如鼎、壺和鍋,還有600多件家用器皿,如壺、盤和耳杯。器物多以紅白紫三色繪制精美,紋飾以卷雲、水波紋為主。精美的陶器,絢麗的色彩,清晰的裝飾圖案,精湛的工藝,充分展示了漢代制陶技術的水平。總的來說,象山漢墓彩陶最突出的特點是繪畫精美細膩。這些俑造型逼真,面部清晰,其面部特征,胡須,皇冠和服裝的細節都非常逼真和藝術。衣服和服裝的顏色主要是紫色、粉色、黃色和黑色。在眾多顏色中,最令人興奮的是紫色,被稱為中國紫,又稱中國紫。這是兩千年前的合成色。中國紫的分子組成在現在的科技水平下很容易分析出來,但兩千多年前人們是如何合成這種顏色的,至今仍是壹個未解之謎。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很多俑或馬俑都有膠縫或孔,可見其制作方法大多是分開制作的。俑頭和俑身分別制作,馬俑頭、頸、肢、軀幹分別燒制,然後粘合在壹起。俑上的洞過去大多是木制禮器或武器,但現在它們已經腐爛了。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到漢代盛行的重葬之風。他們“認為人不會死,只是在另壹個世界享受生活”。同時也能感受到兩千年前漢人的社會風貌,人情,浪漫情懷。
石碑陳列館
玉器展廳
子怡玉璧
銅像展覽館
展覽堅持精品、專題的原則,突出青州特色,集科學性、藝術性、觀賞性於壹體,雅俗共賞。
狀元殿試卷
明朝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為全國唯壹的壹張原寺卷子,價值連城。它的發現和尋回在國內外引起了壹波又壹波的轟動,幾家外國通訊社也爭相報道。它填補了中國宮廷檔案的空白,是研究中國科舉制度和明代歷史的重要文獻,是國家壹級文物。這個保存完好的寶貝是壹張19折疊的相冊頁,每張折疊頁高47.6厘米,寬14.1厘米。封面和封底都是絲裝的。卷頂竹書“壹號、壹號”六個字,為當時皇帝朱翊鈞的禦書刻有“封關”印章,占總數的10%。最下面是正文,其中15折,每折6行,為1厘米見方,小字工整,有***2460字,精辟闡述了改善吏治、興國治國的對策,主張“固立為先”、“務實為政”才能使天下太平,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並附上作者最近三代的簡歷。最後3折列出了9個閱紙官和1個印紙官的頭銜和姓名,包括少保和太保太子官部五營殿大學士張騫。為了滿足專家學者和收藏家的要求,青州博物館對狀元堂的考卷進行了復制和展出。趙(公元1573-1626),青州鄭母鎮人,15歲,布政使。25歲,狀元。30歲擔任考官。39歲時,升為庶子,試江南。他曾經為國家選拔了許多人才,他是禮部的官員。受到魏忠賢宦官的迫害,回到家鄉,被剝奪官職和俸祿。啟示錄六年後,他在憤怒中死去。
龍興寺佛教造像的窖藏
1996 10 10月7日,青州市博物館在龍興寺遺址發掘搶救出青州龍興寺佛像,並在館內展出。龍興寺始建於北魏,元末明初廢棄。這是壹座延續了壹千多年的著名佛教寺廟。該坑位於寺廟遺址的最北部,南北長8.7米,東西寬6.8米。坑內有400多尊石灰巖、漢白玉、花崗巖、陶器、鐵器、木材和泥塑的佛像定期埋藏。其中既有大型造像,也有單體造像,涉及佛像、菩薩、弟子、羅漢、供養像等諸多題材;最大的有320厘米高,最小的只有20厘米高。裝飾豐富多彩,有浮雕、雕刻、線雕、貼金、繪畫等。其中,北齊時期最多的石像是用青州本地出產的石灰巖雕刻而成,大部分是彩繪鍍金,部分保存完好,實屬罕見。這批佛教造像歷時500年,類型多樣,造型優美,雕刻精美,立體感強,端莊威嚴。是研究我國早期佛教藝術的珍貴資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數量最多的佛教造像之壹,被評為' 96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壹。國家文物領域的權威人士認為,龍興寺的佛教造像“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較高的整體藝術,為研究中國藝術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漢代的“玉童玉女”
1982年春,青州市譚芳鎮馬家中子東漢墓出土。經鑒定,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最完整、最大、最好、最具藝術性的壹座。質地是和田墨玉。圓形剖面,外徑15.4cm,內徑2.6cm,剖面5.4cm,重量375g..中間有壹個凸起的圓環。有8組淺浮雕,龍葵和汝鼎,它們在環和輪廓之間相互作用。圓環與內孔之間刻有158個牛奶方塊,背面與正面相同,但牛奶方塊數量減少為118。輪廓部分由雕龍圖案組成,圖案中間刻有“夷後裔”字樣。這種玉石以其體積大、雕刻技藝精湛而為世人所珍視。它是中國唯壹有文字的玉器,是國家壹級文物。
北宋銅錠
國家壹級文物。長14cm,重1562.7g,兩端呈弧形,中部呈腰形,表面略凹,凹部刻有銘文,只能分辨出數字“重量□ 520”,背面為平面。這是帝國國庫幣,在中國很少見。
清明節期間在河邊
《清明上河圖》,明四家之壹仇英臨摹。卷軸的中心長33.4厘米,寬840厘米。不僅寫實,還有“再創造”。描繪了北宋東京城(今開封)的遠郊、郊區、汴河兩岸、城內、宮城的清明節景象。圖中有高大的宮殿,繁華的城區,安靜的鄉村小店。有豪華的宮廷龍船、雅致的亭臺樓閣、古樸的牛車帆船;有奢華的官員和夫人在享受春天,有貧窮的藝術家在街頭表演藝術,有辛勤勞作的農民。畫中有2012個人物,或動或靜,或聚或散,城墻的城樓和遠山附近的樹木錯落有致。細膩的筆法,精美的色彩,是明代極為珍貴的畫作,也是傳世的唯壹抄本。在卷軸前面,明思家之壹的文徵明題寫了“清明上河圖”。文末他說:“北宋張擇端畫的真跡傳世已久,歷史悠久。現在進了天府,再也見不到了。它的粉送給西藏的每壹個人,看到了。因為求朋友邱軍抄的,20歲畢業工作後,沒有漏,還能挽回。
清代石碑
青州博物館至今還保存著兩塊清代石碑,記載著參加鎮江抗英戰役的青州旗兵的英雄事跡。壹方面,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六月,“青州烈士紀念碑”在江蘇鎮江建立。壹方面,青州府於同年8月在滿洲(北市)建立了“鐘弦紀念碑”。這兩座紀念碑從不同角度記錄了同壹個歷史事實。
鴉片戰爭中,英軍調集了7000多人的新式槍支裝備進攻鎮江,但城內只有1500名旗兵,其中青州旗兵500人。他們用大刀長矛與侵略軍英勇作戰,取得了死傷1600余人的勝利。據鎮江《青州守備烈士祠碑》記載:“六月十四日中午,火箭發射,東、西、北三座城樓全部燒毀。小偷爬上爬下,其他幾千名守軍士兵都驚呆了。青州兵孤軍奮戰,殺到劍柄上積血,堅持不下去了。為什麽青州士兵如此不同?由此可見,忠誠的精神往往存在於世間。我還聽說,自起兵以來,大部分士兵都是為民治病,只有青州士兵對百姓視而不見,百姓有恃無恐。所以人戰死沙場,想想,也不客氣;為人民犧牲立功,為人民犧牲勤政。全縣人民在周瑜城西設立了追悼會...“革命導師恩格斯在《英國人對中國的新遠征》壹文中,高度評價了青州士兵的保家衛國精神:“駐防的旗兵雖不懂兵法,但從不缺乏勇氣和精神。這些總共只有1500人的旗兵,誓死奮戰到最後壹個。如果這些侵略者在各地都遇到同樣的抵抗,他們永遠也到不了南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189-190頁)。青州人壹直把這兩塊石碑視為中國近代史的珍貴史料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其他珍寶
青州博物館收藏的精美文物難以描述,如距今7000年的北新文化遺存、嶽石文化郝家莊類型的典型器物、蘇布屯商墓出土的大量青銅器,尤其是大型“雅疇”銅鈸。又如北齊臨淮王像、北魏五年(公元524年)魯像、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的像,都是國家壹級文物。還有明末著名畫家董其昌的書畫長卷,他是萬歷年間的壹位學者,也是官方禮部的壹位部長。清代著名書法家何題寫條幅“錢”,林則徐記載清末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此外,壹對比故宮前石獅還要大的明代石獅,壹對比頤和園前鐵鶴還要高的鐵鶴,也被稱為“中國壹絕”。
館內“青州簡史展”采用通史展,脈絡清晰。《原始社會》重點介紹了奇妙的古代陶器制品。《奴隸社會》以蘇布屯墓葬為重點,突出了殷商時期青銅器的精美獨特系列。《封建社會》重點介紹南北朝佛教全盛時期的石刻珍品、紅衣軍起義遺跡、明代趙狀元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重點講述了鎮江戰役中青州兵駐滿營的英雄壯舉,受到革命導師恩格斯的贊揚。展覽集實物、照片、模型、圖表、文字、解說於壹體,並配以燈光、聲音等特效,讓觀眾感受歷史,賞心悅目。青州博物館每年接待中外遊客近654.38+0.5萬人次。
青釉雙魚壺:高27厘米。這個鍋的形狀是兩條連體鯉魚相擁在壹起。通體施青釉,釉色凝重,眼飾黃褐色,造型奇妙,形象生動,感覺是走出來的。
梅子紫封葡萄圖:紙,由6軸組成,每軸縱向179 cm,橫向47.8 cm。圖片正上方是李子峰的詩:昨日中秋月圓雙圓,海南富母睡不著。珍珠壹夜無人問津,掛在誰的紙上。題記:丁酉在桂林草堂所繪,大和尚應慧琳所雅,七殿主李子峰所封。全圖朱印:李畫,芭蕉窗,李紫印,景衡印。李景衡、子峰、李的繪畫、印章等。圖中從左下方畫出了葡萄的老莖,藤蔓纏繞錯落有致,枝頭掛滿了無數的葡萄,隨性自然,生機盎然。遠遠望去的畫面,猶如蛟龍蟄雷,從天而降。以均勻通透的水墨畫技法,使畫面達到了動人的氣勢和生動的表現力,尤其是老藤筆蒼勁有力,含蓄有力,脈脈相連。這幅畫采用西方光照構圖原理,枝葉繪制清晰,仿佛在光線下,使人感受到壹種與自然不同的境界。
蘇布屯出土商代銅軸:長7厘米。出土於青州蘇布屯。正面飾有突出的饕餮紋(即人臉紋)。
商青銅車飾:21.4厘米長。出土於青州蘇布屯。上面裝飾著饕餮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