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是壹種單尖兩刃的手持格鬥兵器。西漢訓古學專著《釋名釋兵》解釋:“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由此可知,中國古代的劍,首先是壹種防範意外——如刺客或猛獸的個人自衛兵器,不壹定適用於正面戰場;但必須攜帶方便,取用快捷,青銅劍是人類首先接觸到的金屬劍。
中原地區最早的青銅劍見於山東沂水信家莊、河南安陽苗圃北地兩處,信家莊出土的壹件通長29.4厘米,窄格,莖部作實心扁條形,橫截面呈棗核形,莖末原有劍首,已殘缺。苗圃北地出土的壹件通長26.4厘米,寬格,莖部作空心管狀,橫截面呈橢圓形,無首。年代均為商代晚期。
兩件青銅劍的***同特點是葉、莖交界處有格,無紋飾;數量雖少,卻代表壹種獨特的形制和風格,開了後世中原地區青銅劍的先河。
周人用劍以乎較商人更普遍壹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諸侯聯軍攻入商紂王的王宮,罪惡滔天的商紂王自焚而死。武王驅車來到紂王自焚的現場,對準紂王的屍體親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接著又來到紂王兩個妃子的居所,“二女皆經自殺。
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第二天周武王君臣在商紂王宮中舉行儀式,“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散宜生、太顛、閎天皆執劍以衛。”考古發現的西周青銅劍,數量也比商代晚期有所增長。
西周青銅劍的主流是無格的柳葉形扁莖劍,斜肩,莖末有1到2個小圓穿,與劍身中線相對,主要分布在陜甘地區,陜西寶雞茹家莊出土的壹件莖部附有朽木劍柄,柄端套有銅首,從前鋒到劍首全長36厘米。
與柳葉形扁莖劍相關的有狹長三角形扁莖劍,曾見於甘肅靈臺白草坡等處;另壹種也是扁莖劍,莖末不壹定有穿,但莖側有凸齒,曾見於北京房山琉璃河等處,年代為西周早、中期。
商與西周青銅劍通長不超過40厘米,以後人目光觀之,只能稱作“短劍”或者“匕首”,顯然不適用於正面戰場,只能定位於壹種“防檢非常"的個人自衛兵器。
數量也少,在當時整個青銅兵器體系中只占很小份額。其中有技術上的原因,更有戰術上的原因:西周時期車戰盛行,青銅劍即使是長劍,在車際格鬥中也沒有用武之地,這就從根本上限制了青銅劍的發展空間。
周室東遷後諸侯們競相爭霸,北方的戎狄族頻頻南下抄掠,華夏列國內部則篡弒不絕於史。戎狄武士擅長步戰,活躍在復雜地形上;用戰車兵征討戎狄,無異犯了兵家大忌,於是北方的晉國首先成立了建制步兵部隊—行,開始是左、右兩行,後來是“三行”,其任務就是“禦狄”。
公元前541年晉軍與狄人交戰,晉國將領魏舒“毀車以為行”壹把戰車兵改編為步兵,才取得了勝利,步兵的出色表現,為青銅劍日後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針對陣營內部可能出現的陰謀,統治者個人“防檢非常"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公元前595年宋國殺了楚國的使臣,楚莊王得訊後氣急敗壞,鞋也忘了穿、劍也忘了帶,飛跑出宮、準備親自討伐宋國,他的隨從急忙捧著這些必須品追上去。
這個“劍及履及”的故事,很客觀地反映了青銅劍與上層貴族非同壹般的關系。自春秋晚期以降,隨著各國變法的發生與發展,中國的社會形態逐步由奴隸制過渡為封建制,古老的、與奴隸制相適應的戰車兵不斷趨於衰落,新興的、由廣大農民組成的步兵上升為軍隊的主體。
劍,這種在車戰中缺乏用武之地、久經冷遇的格鬥兵器,開始受到了軍事家的重視。於是,晉國六卿之壹、趙國先祖、著名軍事家趙簡子墓中,出現刃質精良、裝飾豪華的青銅劍多件;魏國考選武卒,標準是“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裏”:劍成了這種新型步兵的必備武器。
生活在長江中遊的楚人似乎更善於用劍:長沙楚墓出土青銅劍總數達508件,超過青銅戈(240件)、青銅矛(196件)的總和。長江下遊的吳國更是以青銅劍為主要格鬥兵器,吳王夫差北上黃池爭霸時,“吳師皆文犀長盾,扁諸之劍”。
中國鋼鐵兵器上限很早,戰國時期已發展到壹定規模,然而當時用塊煉滲碳鋼技術生產兵器效率低,無法滿足戰國晚期的巨大數量需求。青銅兵器生產效率高的優點,使得它必須繼續留在戰場上,並發揮主角的作用,陜西臨潼縣秦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劍(以下簡稱秦式銅劍),堪稱中國青銅劍的“收山之作”。秦式銅劍均屬狹長型扁莖劍,劍身、劍莖壹次鑄成。
劍身呈蘭葉形,中脊起棱、刃邊起緣;劍莖為前粗後細的實心扁條體,橫截面呈長方形或橢圓形;劍格呈凹字形或壹字形,是通過中間的穿孔、從劍莖末端套裝到劍身、劍莖交界處的;劍首有兩種形制:壹為碟形,以其柄部與莖末以以子母口套接,橫貫銅釘固定;
壹為菱形帽狀,是在給劍莖裝上木柄之後套在柄端的。通長達81壹94.8厘米之間。其劍身之長、表面之光潔、質地之致密、剛硬度之高,均非壹般青銅兵器可比,甚至還有壹定彈性壹已被壓彎的銅劍出土後,壹段時間後竟然能自行復原。
從文獻記載來看,秦劍的確是很長的:公元前227年荊軻行刺秦王政,秦王政的佩劍太長、壹時無法拔出,只好繞著柱子逃避;而壹旦秦王政長劍出鞘,立刻變被動為主動、將這個亡命殺手置於死地:證明在劍與劍的對決中,長劍擁有絕對優勢。
但是,青銅兵器的強度畢竟是有限的,秦俑坑出土的銅劍殘段、殘劍莖,很直觀地反映了這壹問題。入漢後,隨著社會的安定、兵器需求的相對緩和,以及鋼鐵兵器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發展,秦式銅劍很快就被同樣形制但更堅韌、更鋒利的鋼鐵劍基本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