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青銅器,人們腦海中浮現的第壹印象大多是威嚴的後母武丁,優雅的四羊塑像,越王勾踐的寶劍,閃著寒光。人們心中對古人高超的制造技藝充滿了敬佩。中國的青銅文明博大精深。今天希望這篇文章能帶領大家從“知其所以然”走向“知其所以然”,讓我們領略古人的智慧,看看青銅是如何冶煉的。
青銅器制造技術
什麽是青銅?
我們先從化學的角度來看青銅是什麽。
銅大家都不陌生。是壹種常見的金屬,初中化學課本上描述為“常溫下呈紫色固體,有金屬光澤”。在自然界中,銅礦露頭中有含銅量高達98~99%的自然銅,又稱紫銅或純銅。它質地柔軟,延展性好,不需要熱處理就可以鍛造成所需的形狀。早在公元前7000年的中東,就發現了農耕部落制作的紅色青銅飾品。
青銅壹般是指所有以銅為主要成分的合金,但在考古學中,壹般是指含有壹定比例錫和鉛的銅基合金。“五金”——錫,金、銀、銅、鐵、錫中的壹種,是壹種具有銀白色光澤的軟金屬;鉛是壹種高密度的軟質藍灰色金屬,常溫下在空氣中容易氧化,在其表面會形成壹層氧化膜。銅比較軟,鑄造時需要高溫。但加入錫或鉛形成合金時,熔點降低,硬度增加,顏色由紅變白變亮。雖然失去了韌性,整體變得更脆,但只要比例控制得當,韌性是可以保持在合適的範圍內的。
20世紀30年代,丹麥考古學家GJ·湯姆森提出了人類物質進化階段的概念。他根據不同時期人類使用的生產工具,將人類文明史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事實上,現代考古發掘已經證明,紅銅的發現和使用早於青銅,但為什麽歷史學家沒有指明壹個時期叫紅銅時代?這主要是因為人類在使用紫銅,石器也在廣泛使用。銅制品多為小物件,多用於裝飾,對整個社會生活意義不大,不能替代石器的使用。因此,青銅時代並沒有被考古學家廣泛接受。
此外,許多人想知道為什麽銅比鐵更早被發現和利用。這主要是因為銅顏色鮮艷,容易引起人們的註意,而且自然界有天然礦藏,熔點只有1087,比較容易冶煉。相反,自然界幾乎沒有天然鐵。它主要以氧化物或其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鐵礦石和普通石頭沒什麽區別。另外,鐵的熔點是1537,比銅高很多,很難冶煉。即使是從礦石中提煉出來的,也是海綿狀的,不打也打不完。綜上所述,人類對金屬的冶煉和利用是從銅開始的。
煉銅
青銅是壹種復雜的合金,含有多種元素,冶煉技術出現較晚。我們先來研究成分相對簡單的銅的冶煉。
在自然界中,銅是天然存在的。因為它鮮艷的顏色,非常容易引起人們的註意。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由紫銅制成的,但在中國尚未發現。學者推測,人類最開始可能是把銅礦石當成普通石頭打磨,發現銅延展性好。它不像石頭那麽容易碎,可以打薄,做成不同形狀的飾品。後來人們逐漸發現,銅加熱到壹定溫度會變軟,更容易成形。銅的熔點是1083。如果把陶器燒到最高溫度,紫銅就能熔化成熔銅,冷卻凝固後就能和容器形成壹定的形狀。
然而,自然界中的銅並不多,與之常見的含銅礦石孔雀石也開始走向人類的視野。孔雀石,化學式為Cu22CO3,因顏色類似孔雀羽毛而得名。考古學家推測,古代銅冶煉始於孔雀石。人類開始嘗試把孔雀石扔進火裏。在木炭存在下加熱到1083時,銅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反應式如下:
此後,人類掌握了銅的冶煉方法,但熔出的銅難以鑄造成型,容易吸收空氣。陶器制品往往有氣孔,表面粗糙,成型後硬度不夠,大大限制了其應用。
青銅冶煉
關於青銅是如何被發明的,考古學家有兩種理論:
壹種觀點認為,青銅是在長期冶煉紫銅的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來的。銅,最初由礦石冶煉而成,純度不是很高,含有少量的鉛、錫、鐵等雜質,但鉛、錫含量較低,不能稱為青銅。但人們偶然發現這種合金的機械性能比紫銅好,於是開始有意識地在紫銅中加入錫來制備青銅。
另壹種觀點認為,青銅冶煉可能是人類在開采金屬礦石時,用火烘烤巖石,然後加水使礦石破碎。當青銅中錫的含量為25%時,熔點只有800。當礦石為銅錫原礦時,可在800℃左右的木炭或幹柴火焰中獲得青銅。
兩種觀點都有壹定道理,在學術界都獲得了廣泛支持。
中國的青銅冶煉
中國的青銅冶煉大致可分為以下三步:選礦、初煉和精煉。現在,考古發現表明,在大多數情況下,礦石開采和初級冶煉在產銅地區進行,而精煉和鑄造將在其他地方進行。
1.礦物加工
中國的銅儲量非常大。早在關子帝年間,就有這樣的記載:“銅出四百六十七山,鐵出三千六百九三。”相傳古代神話中補天女神所用的五色石,即黃銅礦、孔雀石、石青、黃銅礦和石英,是銅礦及其伴生脈石的壹種。古人根據經驗尋找銅礦。顏色為綠色的孔雀石和地面生長的銅草都是找礦標誌。壹般開采出來的銅礦需要人工精選,篩選出雜質少的礦石進行初煉。而在商代,銅主要是從孔雀石銅礦中冶煉出來的,孔雀石的含銅量很高,也有可能是直接在爐中冶煉而不經過富集。
2.初級精煉
接下來,需要將銅礦石粉碎,然後與用作燃料和還原劑的木炭壹起放入爐中。升溫至1100進行初煉,精煉銅液凝固得到粗銅。壹般粗銅還是含有大量雜質,需要進壹步精煉提純。
改善
精煉時將粗銅放入熔銅設備中進行熔煉,並根據要鑄造的器具類型不同,加入壹定比例的錫、鉛等合金成分,以調節青銅的性能。加錫加鉛的操作,或稱“配藥”,最早記載於《李周考公基》:“其金先隔,謂鐘鼎之平價;晉五分於壹處,即斧等於金;金Xi四分於壹,即葛吉氣;把金錫分成壹個,叫刀鋒;晉五分排第二,意思是壹起砍殺箭;半個金錫,也就是學人家的。”
不同時期煉銅使用的工具形狀各異,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將軍盔”。“將軍的頭盔”是由紅粘土制成的紅色陶瓷坩堝。因其形狀與後世的倒盔相似,由當時參與殷墟考古的工人命名。下圖為出土的“將軍盔”
中國青銅冶煉的發展
在中國,青銅時代壹般指夏商周。這個時候世界上所有的青銅冶煉工藝都是火法冶煉,直到中國發明了濕法煉銅技術才改變了這個面貌。早在西漢劉安的《淮南萬筆書》中就有“曾慶化鐵為銅”的記載。曾青,又名芒硝,指天然硫酸銅或其他可溶性銅礦物。鐵放入膽汁明礬溶液中,發生置換反應。用金屬鐵代替硫酸中的銅離子制備單質銅,化學反應式如下。宋代,濕法煉銅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我國生產銅的主要方法之壹。
在中國,青銅不僅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而且成為祭祀和權力的代言。青銅禮器要按階級使用,這是不可逾越的;傳說鐘大羽鑄九鼎,流傳於夏商周,成為皇權的象征。“贏”字沿用至今。青銅文明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熠熠生輝。通過壹件件精致的裝備,我們穿越了時間的限制,看到了千年前的祥光和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