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順治壹,又稱順治古風(仿錢體),是順治五體中最早的壹種。最早鑄造於順治元年(1644)。清軍占領北京後,建立了清朝。同時,在貨幣發行中大量采用了明朝遺留下來的舊機構、工匠和造幣技術。因此,這壹時期鑄造的“順治鮑彤”錢幣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代錢幣的風格,銘文“順治鮑彤”為裸背。采取這種形式主要是為了滿足關內民眾的需求,方便新舊錢的兌換。
3.順治二,又稱順治單字記體,是繼順治壹之後的第二種順治錢形,始鑄於順治二,止鑄於順治九(1645-1653)。其形式類似於唐代開會昌園:錢背單個漢字(包括穿上、穿右、穿左三種)。據記載,順治年間,全國先後有二十三個錢局,但從現存的順治錢局來看,僅發現工業、戶部、薊、宣傳、雲、延、原、通、陽、河、臨、東、浙、寧、常、府、京、鄉、新* * *等十九個局。錢重壹美元兩美分。順治八年,錢改為壹元二角五分。清初,造錢的重量不斷變化,與順治鮑彤錢中漢字的大小和重量大相徑庭。
4.順治三,又稱順治“壹李”式,是繼順治壹、二之後的順治錢鑄第三式。順治十年(1653),七月,省、鎮錢局停止鑄造單字鈔,開始由順治鑄造壹分壹毫回。每篇文章重壹分、兩分、五分,比背單字筆記還要精。背面文字由右省佩戴漢字,左省佩戴“壹分”組成。
5.順治四式,又稱“滿文”式,順治十四年(1657)被中央下令順治停止鑄造各種舊錢,戶部寶泉局、工部寶源局開始鑄造“新錢”,即順治鮑彤背誦滿文“寶泉”、“寶源”錢,每文提高到壹分。
6.順治五式又叫“滿漢式”。順治十七年(1660),住建部推薦十四個地方局從新開設的銀行按順治四式的規格鑄造新錢,其背面文字由本省滿漢式和漢漢式組成。有滿漢文字:通、福、寧、東、江、宣、元、吉、昌、和、林、浙、陜、密分別為。除寶泉、寶源局外,其他儲錢局鑄造的錢幣均為滿漢錢幣,有林、寶源十二局。這種錢比較好。鑄造量最多,幸存的也不少。
擴展數據:
順治鮑彤是順治年間(1644-1661)清祖鑄造的錢幣。順治元年,在北京的工部、住部設立寶源局、寶泉局,鑄造錢幣。後來隨著天下的統壹,各地都設立了錢局,錢幣上用楷書寫著“順治鮑彤”。順治鮑彤由70%的紫銅和30%的白銅組成。壹千個銅錢叫做壹串。順治鮑彤最初以每篇壹元為主,後來改為壹元兩角,壹元四角,壹元兩角五分。順治鮑彤的貨幣種類並不統壹,根據背文可分為五種,即“順治五種”。
介紹
公元1644年,清軍入侵山海關,將愛新覺羅·福臨送進京,皇帝即位,改元為順治,成為大清始祖。在北京設立鑄幣局鑄造錢幣,在工部和住建部設立寶源局和寶泉局。後來隨著天下的統壹,各地都設立了錢局,鑄造了“順業鮑彤”。
清軍剛入關時允許明錢流通,但很快就禁止用明錢和其他古錢單獨清錢。順治年間,造錢的成分有明文規定,即70%的銅和30%的白鉛(鋅)為合金,稱為“黃銅”,1000個銅錢稱為壹串。每年鑄造壹萬兩千弦稱為“壹銷”,即每期額定數稱為“正銷”,正銷之後的任何追加鑄造數稱為“加銷”。
參考資料:
順治鮑彤-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