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允珍
內容簡介:我出生在北京,並在北京度過了我的青春。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淪陷,我背井離鄉。直到全國解放,我才在江南定居下來。十年動亂期間,我遊手好閑,郁郁寡歡。每當我夢見我童年的家,我就能清楚地記得老北京的景象。特別讓人難忘的是彎彎曲曲的街巷裏季節性的小販叫賣聲,以及獨具特色的街邊美食。此時往往會引起壹種難以擺脫的思鄉之情,於是寫下了這段瑣碎的回憶。
燒烤絕對是長城以外的習俗。元、清兩朝建都北京,燒烤在北京也很常見。北京的燒烤和新疆的烤肉串不壹樣。壹開始據說很簡單,就著蘸醬油的烤肉片吃。後來用松木火加熱烤肉,生肉片拌上調料,放在烤肉上。烤肉片又香又獨特。
新秋已涼,金風送爽,正是吃燒烤的美好時光。吃燒烤壹定要露天,站在火堆旁,在煙熏火燎中大嚼,保持睡在風中的野性氣質。認真說起來,吃燒烤的妙處就在於這種粗獷野性的趣味。燒烤如果擺在酒席上,溫柔不張揚就沒意思了。
燒烤適合家庭。燒烤架是壹個圓形的鐵圈,上面水平排列著多根鐵條,每根鐵條間隔半寸左右,這樣火力可以上升,肉片也不會漏。當然大小可以根據吃飯的人數來定。烤子放在火盆上,沒有火盆。也可以在平地上臨時搭幾塊方磚,可以有兩三尺高,也可以把烤子放在上面。壹定要用松葉、雜葉、煤球、木炭,會影響肉的口感。肉片要切大切薄,和涮羊肉壹樣。主要調料是大蔥。其次是醬油、酒、蝦油、香菜。糖和胡椒可以是任何人想要的。燒烤的關鍵是大蔥。不吃洋蔥的人,根本吃不到沒有洋蔥的燒烤。他們必須借用洋蔥的香味,在吃的時候拿起來,否則就沒有烤肉的味道了。烤的時候不要過熟,微熟的時候吃。不能烤的太多,不然會老的咽不下去。吃酒,不算少酒,只燒壹把刀。可以吃燒餅,但是不能坐著吃安全。必須半坐半站,圍著火爐,拳頭挽著袖子,拿著長柄木筷,從火上取肉,狼吞虎咽,才是最生動的。所謂性情粗暴,其原因就在這裏。
在過去,北京的土著居民,普通的中小家庭在中秋節後可以吃壹頓燒烤,這被視為壹種難得的享受。另外,吃燒烤不能太飽,以適量為度。否則暴食很難解決,還有生病的危險。
說到燒烤的味道,除了羊肉的嫩滑可口,鼻子的享受比嘴和腹部的享受更強烈。烤肉燃燒的松木,香煙的煙霧,肉和脂肪燃燒的香,洋蔥的味道,整個醫院都沈浸在烤肉的味道中,甚至連鄰近的房子都能知道附近的壹家人在吃烤肉。燒烤的香味大部分來自大蔥,大蔥和肉壹起烤最和諧。德式炸牛排用洋蔥調味。有時我走在西餐廳的廚房外面,那裏正在煎“田鵬牛排”,聞著戶外的味道,路人停下腳步。不過這種天棚牛排的口感不如北京烤羊肉。所以諺語說“西餐要聞壹聞,日本料理要觀察壹下,只有中餐才最合口和胃”,這是個好主意!
涮羊肉已成為南北名菜。尤其是上海這兩年,連街邊小吃攤都加了涮羊肉。
涮羊肉的“涮”字讀作shuan。在北京話裏,把東西放在開水裏叫涮。
涮羊肉湯需要清水,配料酒,精鹽,蔥絲。最好加點雪利酒紅菜助鮮,不能亂加肉湯和味精。羊肉不斷放進去,湯越來越鮮,還加了蔬菜。不要放豆腐,甚至少用凍豆腐,否則會影響湯的味道。正陽樓的羊肉不僅切工好,選肉也很嚴格,很有名。壹只羊只有五個部位適合涮、烤、爆。壹個是大腦,肥瘦靠近肋骨;二是磨胯,臀部以瘦肉為主。第三和第四,大叉和小叉在肋骨和後腿分開。五天黃瓜條,後腿瘦肉上部有壹層白油。這些部位的肉符合烤的要求,並不是任何部位的羊肉都可以切餡。
炸羊肉是由烤羊肉制成的,但它是用大鐵鍋炸的,而不是用烤架烤的。真正的蔥白羊肉,油脂並不豐富,不能用香油,也不能用生油。壹定要用有點肥的羊肉把油炒出來,放下肉片和蔥幹爆。加醬油和料酒就行了。爆出來的肉有焦香味,最好放在燒餅裏吃。正是因為羊肉的焦味,才發展成了盲目的“爆款”。所謂爆,就是把羊肉放在鍋裏反復攪拌,產生焦味。北京把有點焦的東西叫做“頑固”。牛肉適合爆款。制作的關鍵是反復翻炒,不斷移動,保持外嫩。大部分都是小飯攤經營的。
爆、烤、涮都是家常口味。涮羊肉壹般是飯店經營的。公園裏的肉菜館很少,唯壹值得回憶的就是燒烤灣和燒烤季的燒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