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展出的“香格裏拉隕石”?
近日,四川成都當地電視媒體報道,在壹場隕石展上,壹塊“神秘隕石”吸引了眾多關註。四川省古玩收藏協會隕石專業委員會會長李波說,這塊黑色“隕石”就是今年中秋之夜墜落在雲南香格裏拉附近的“火球”。
記者從視頻中看到,這塊黑色“隕石”呈小山錐形,有類似巖體高溫液化後凝結的痕跡。
李波對媒體說:“這是傳說中來自雲南的香格裏拉隕石,很新鮮,也很經典。下面是著陸點。這樣的影響固化成這樣,非常典型。”李波還說,香格裏拉的隕石已經被炒到20萬元壹克了。
同時視頻中提到有測試工程師拿著機器進行測試,結果顯示主要元素是鐵,還包括其他微量元素。
視頻播出後,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甚至有人認為它“根本不是隕石”,而是“渣”。
隕石還是渣?
65438年10月4日“火球”墜地後,李波與四川省古玩收藏協會隕石專業委員會其他成員壹起前往香格裏拉“追星”。“我們第壹時間趕到後,與當地目擊者交談,錄音錄像,但後來看路,非常危險。我們在檢查六天後返回。”
但李波不想放棄,他把自己隊伍攜帶的壹些設備交給了當地的原住民,讓他們繼續幫助搜尋。最終,李波等到了他所期待的“好消息”。
李波告訴記者,這塊“隕石”是四川省氣象學會某分會會長在165438+10月8日左右發現的,並於13日被送往成都進壹步檢測。“給我們發了幾塊隕石後,我們篩選了壹下,認為這塊比較符合香格裏拉隕石的特征:包括落點,是否在香格裏拉墜落區,外觀燃燒的熔融特征。”
網上有人質疑這塊“隕石”其實只是壹塊“渣”,但李波予以否認。“隕石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未知,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爭論並不是壹件壞事。作為壹個民間愛好者,只能說以我們的視角和我們的知識水平來看,這塊很大程度上是香格裏拉隕石。”
李波告訴記者,展會也和組委會進行了溝通。“因為隕石比較專業,組委會設立了隕石區。我們展出的隕石其實是科普。學習未知的東西,我們不拿壹個固有的知識去套它。我肯定不會設置。老師沒教我們隕石是什麽樣的。我們抱著科普的態度。”
不同的聲音質疑隕石的真實性
昨天,記者聯系了中國科學探測協會隕石科學考察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姜偉。姜維說,李博展出的“隕石”壹定不是來自香格裏拉。姜偉認為,這塊“隕石”可能是礦渣,也可能是火山熔巖。“從其外觀特征來看,包括表面的熔化狀態、氣痕、形狀特征等。,完全不符合隕石的特征。”
而如何真正檢測出壹塊石頭是不是隕石,姜偉介紹,需要做切片分析、電子探針、同位素分析。“工藝很復雜,用機器測試不靠譜。”姜偉說,元素是隕石鑒定的壹個標準。此外,姜維認為更重要的是對搖滾形象的分析。“結構和地球的巖石不壹樣,分子結構形成於什麽樣的環境也有差異,而不僅僅是壹種元素。”
20萬元壹克的價格在姜偉看來太誇張了。姜偉說,很多隕石也就幾元幾十元壹克。
“火球事件”後,姜維也曾前往香格裏拉參加這次“尋寶”活動,但後來由於難度和當地積雪等自然原因,姜維提前離開了。但在姜維的理解中,香格裏拉墜地的隕石並沒有真正被發現。
另壹位四川省氣象協會的會員告訴記者,他認為展出的“香格裏拉隕石”更像是壹件工藝品。“國內隕石行業很復雜。科學理論中的隕石需要滿足飛行動力學等條件,自然界的傑作很少是完全對稱的。”
此外,國內隕石專家、北京天文館專家張寶林在接受雲南媒體采訪時表示,“那不是真正的隕石,沒有隕石的特征。”張寶林說,當隕石穿過大氣層時,與大氣層摩擦燃燒的溫度會突然升高,然後會迅速冷卻下來。從成都這塊“隕石”的圖片來看,似乎熔巖融化後流淌了很長時間,但並沒有很快冷卻下來。推測可能是火山熔巖或熔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