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把撲克和掛馬聯系起來的是民國時期的杜亞泉先生。杜亞泉在1933年4月出版的《蔔式》壹書中說:“疑似西洋牌與中國古代的馬牌有相當大的關系,因為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馬牌是四門,分別是錢文、索子、萬關、萬萬關,各有壹至九張牌,西洋牌戲也是四門,各有壹至十張牌,有十張牌,差別很小。馬牌大有壹九,西卡大有壹九,二也。馬牌最受推崇,還有K、Q、J三張牌,都差不多。馬牌很大,畫的人形比較多,西方的牌也是。把這個告訴西方的壹位先生,先生認為社會上有很多類似的東西,沒必要去模仿。君子之言,自然要給,但他所謂的創造,沒有那麽多耦合點。因為他查閱了西文字書,知道西文卡片其實起源於亞洲,在十字軍東征戰爭時期流入,與印刷術的傳播有很大關系,所以他給出的疑惑得到了證實。”
杜亞泉先生的論點有兩點。第壹,撲克牌和馬牌有很多相似之處。第二,通過查西方字典,他知道撲克起源於亞洲,通過十字軍戰爭流入西方。
在這裏,我不想比較撲克和馬牌的異同。因為撲克和掛馬有很多區別。這裏我主要說說史實。
杜亞泉先生認為,馬牌是在西方十字軍東征時隨著印刷術壹起傳到西方的。言下之意,西方國家的撲克牌是根據馬牌演變而來的。我否認這種說法。
根據馬牌,出現在明朝中後期。顧說是“天啟”,也就是1620-1627。吳說“萬歷末年”,即1572-1620。張超說是王世貞創立的,查王世貞生卒年為1526-1590。王世貞不可能壹出生就發明馬航標記,至少在1550之後是不可能的。即使把馬航標記出現的時間往後推,也是在1500之後,也就是說,在明朝中期。
但是我們知道,撲克牌在西方出現的時間比馬牌早得多。比如德國記為1377,西班牙記為1377,盧森堡記為1379,意大利記為1379,法國記為1397。如果僅以中西記載為準,撲克比馬牌早出現150。這是開歷史倒車。
2.至於西征的時間,歷史上有八次,第壹次是在1096-1099,第二次是在1147-1150,第三次是在65438+。第四次在1202-1204,第五次在1217-1221,第六次在1228-229,第七次在128。以上次東進為例。1290,國內沒有馬牌。
3.至於印刷術傳到國外的時間。不僅僅是杜亞泉先生持有這種論調,很多人都寫過書和文章,說西方的撲克牌是受中國的印刷和卡片流通的影響。毫無疑問,西方印刷術受到了中國印刷術傳入的影響。關鍵是,中國印刷術是什麽時候傳入西方的?和卡有關嗎?中國印刷術傳入西方的確切時間沒有記載。但是,最早的印刷品出現在西方的時間是可以考證的。據記載,歐洲最早的印刷品是14世紀末在德國紐倫堡出版的宗教印刷品。但是這種宗教印刷品現在已經不存在了。目前歐洲最早的木刻宗教畫是英國曼徹斯特瑞蘭茲圖書館的《聖克裏斯多福與耶穌》雕像。這幅畫印於1423。基於這壹史實,歐洲最早的印刷品是在14世紀末,但西方最早的撲克牌記錄是1377。另壹個史實是現存最早的撲克牌都是手繪的。它沒有被打印。這說明撲克牌在中國印刷術傳入歐洲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
杜亞泉先生是中國近代教育家。他早年專攻理科,編著了許多理化書籍和博物學教材,如《植物學詞典》、《動物學詞典》等。據說麻將是中國人的國球。相比較而言,圍棋適合學者,太冷了。下棋容易讓人聯想到老男人光著膀子搖蒲扇,大喊大叫,難免粗魯;麻將不受性別和年齡限制。鹹宜,男人,女人和孩子,充分體現了世俗生活的瑣碎和刺激,充滿了人間煙火。
麻將始於清朝,由“馬牌”演變而來。“馬牌”,又稱“葉子溪”,由40張牌組成。卡片分為四類:十字、萬字、字母和錢。《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畫像畫在卡片上,有十字和萬字,而書信和錢則畫有求財圖形。需要四個人玩,每人八張牌。剩下的牌放在中間,大張旗鼓地出牌。壹般認為“馬牌”產生於明朝中期。明代學者不僅對它充滿熱情,而且對它進行了著述和研究。如潘誌恒的《葉譜》、馮夢龍的《馬吊牌經》。事實上,“葉紫戲”在唐代的博戲場所已經流行,但北宋出現的宣和牌和摸摸牌,隱約顯示出麻將的雛形。杜亞泉《蔔式》說:“天啟的馬牌,雖在青幹隆時流行,但受明末宣和牌、摸摸牌的影響,與東南西北四將軍壹起,成為麻將牌。”
至於“馬牌”的名稱,潘誌恒稱之為“馬墜”,“說壹匹馬丟了四只腳是不可行的”。因為“馬牌”也是四個人玩,缺三個就進行不了,所以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