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位於黃河中上遊,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也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理環境給甘肅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物。甘肅省博物館創建於1956,前身為甘肅省科學教育館,成立於1939。博物館的展覽樓主體是壹座仿歐洲古典風格的建築,造型挺拔,氣勢恢宏。新館建成後,展廳面積達28000平方米。館內有歷史文物、現代文物、古生物化石和標本近10萬件,其中壹、二級珍貴文物3000余件,匯集了甘肅從古代到絲綢之路的大量文物和文物。多年來,該館主辦和參加國內外各類展覽200余次,年觀眾達3萬人次。已成為甘肅弘揚中華文化、展示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甘肅省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文物。甘肅彩陶、漢簡、佛教藝術珍品、青銅器、瓷器、木雕、帛書、繪畫都是稀世珍寶。
彩陶的收藏,種類繁多,花紋精美,圖案華麗,是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皇冠。從7800年前的大地灣紅寬帶紋彩陶,到貫穿始終的魚、水族紋仰韶文化,經過彩陶藝術巔峰時期的馬家窯文化,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的沙井文化,歷時5000年,使甘肅彩陶成為起源最早、歷史最長、種類最多的地區之壹,在世界古代彩陶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館藏青銅器最早出現於馬家窯文化,大量出土於商漢時期。1969期間,對雷臺東漢張將軍夫婦墓進行了發掘清理,保存了23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大部分是青銅器皿。僅青銅車馬儀仗就有100多件文物組成,其中包括45件青銅俑、39匹青銅馬(包括青銅奔馬)、壹頭青銅牛和14輛青銅戰車,是迄今為止漢墓中發現的最完整的青銅車馬儀仗隊伍。而罕見的藝術珍品“銅跑馬”,以三足飛翔、右後腳踩翼回望的飛鳥造型,符合力學原理,成為舉世聞名的國寶。1983,銅奔馬被國家旅遊局指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所收藏的竹簡有2萬多件,其中武威禮簡、五醫簡、居延、敦煌木簡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絲綢之路的重要文獻。
在藏品中的漢晉藝術作品中,漢代的木雕和十六國墓葬中的壁畫引人註目。簡、概、精、巧的木雕再現了漢代河西地區的車馬交通和莊園生活。漢晉時期的絲、麻織物,特別是漢代的紗、絲、綢、錦,種類繁多,制作精美,反映了當時的染織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甘肅是佛教傳入最早的地區之壹。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三大著名石窟群是珍貴的藝術瑰寶。從十六國到隋唐,佛教壁畫、彩塑、石像、塔、漢藏經卷等藝術珍品,都以制作技藝精湛而著稱。
收藏中還有壹定數量的陶瓷。釉陶以唐三彩為主,造型龐大,氣勢豪邁,表現出雄壯和玉蘭的藝術風格。宋、元瓷器是絲綢之路沿線貿易的主要出口商品,包括甘肅發現的青瓷、青瓷和青花瓷。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不知疲倦的商旅人士頻繁往來,不僅將中國的絲綢、瓷器、造紙和煉丹術傳播到西方,還將西方的音樂、舞蹈和天文學帶到了中國,許多精美的異國文物如東羅馬銀盤、波斯銀幣、胡騰舞俑等也在甘肅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是中國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位於甘肅省蘭州市七裏河。建於1956。前身為1939成立的甘肅科學教育館,1943更名為國立甘肅科學教育館,1950更名為西北人民科學館。1956變更為甘肅省博物館。1958新館建成開放。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
館藏包括自然標本、歷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75000余件,壹級藏品110余件,如甘肅彩陶、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舉世聞名的青銅奔馬、車馬俑、漢代醫方、北宋淳化二年(991)《報父母變法圖》。自然標本采集自中國特有動物,如大熊貓、金絲猴、丹頂鶴等。歷史文物占藏品的三分之二。最具特色的是新石器時代的各種彩陶,漢代木簡上的木雕,十六國至唐代的佛教造像,以及經文文字。革命文物包括紅軍長征留下的標語。博物館展覽面積7500多平方米,有五個大型固定展覽。
“甘肅歷史文物”展覽展示了甘肅出土的1500余件歷史文物,系統反映了甘肅歷史發展的概況,重點展示了甘肅新石器時代各種文化的彩陶、河西走廊出土的漢唐文物、絲綢之路的咽喉、十六國至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中西文化交流相關的經書書寫等。
《甘肅自然富庶之地》展覽展示了1380件實物和模型,全面介紹了甘肅的行政區劃、人口、民族、交通、氣候、水文、土壤和動植物、礦產資源。
“嘉峪關魏晉壁畫墓”展覽展示了墓中保存的60多幅磚畫。
“黃河古象”展覽展示的是1973年春天在合水縣發現的黃河劍齒象化石。它長8米,高4米,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劍齒象遺骸。
革命文物展《紅軍長征過甘肅》以長征為軸心,通過照片、文獻、實物介紹甘肅重大政治事件和革命鬥爭。
博物館單獨或聯合編輯出版的重要書刊達10余種,如《武威漢簡》、《甘肅彩陶》、《武威漢代醫簡》、《漢簡研究文集》、《炳靈寺石窟》、《紅軍長征過甘肅革命文物》、《春華閣選帖》、《漢簡書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