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其機動性,騎兵在古代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馬匹難以駕馭,在很長壹段時間內不會成為主力。然而馬鐙出現後,騎兵成了戰場上的“花旦之主”。
提高騎兵戰鬥力的劃時代發明。步兵壹直是古代軍隊的主力。騎兵雖然存在已久,但由於難以駕馭馬匹,壹直是輔助武器。
然而,隨著馬鐙的發明,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所謂馬鐙,就是套在馬左右兩側的馬具。騎上馬後,只要把左腳和右腳放在馬鐙裏,就能穩穩地騎上馬。但是,在此之前,要騎馬,妳必須用腳牢牢抓住馬的肚子。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揮舞長槍還是拉弓射箭,其威力都無法充分發揮。馬鐙的出現徹底解放了騎兵的雙手,大大提高了他們在戰鬥中的攻擊能力。
已知最早的馬鐙出現在4世紀的中國。當時的漢人沒有騎馬的習慣,善於馬上作戰的遊牧民族往往處於劣勢。馬鐙的出現改變了這種情況,騎馬作戰變得更加容易。後來,這種趨勢逐漸蔓延到韓國、日本、歐洲等地區。
在騎兵和馬鐙出現的幾百年間,人們也嘗試了很多方法來提高騎兵在馬背上的穩定性。例如,有人在馬鞍的四個角安裝了木制的角結構,以穩定馬鞍。這種馬鞍可以讓騎兵在傾斜後更容易恢復,操作弓、槍等武器也容易很多。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雙馬鐙出土於遼寧省北票市馮素福墓。馬鐙芯為桑木,馬鐙外表面鍍銅鍍金,馬鐙柄上方有壹個橫向的長方形通孔。馮素福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王馮巴的弟弟。據史料記載,他死於公元415年。據此,馬鐙距今已有近1600年的歷史,比歐洲出土的還要早300多年。
馬鐙和馬鞍
馬鐙:掛在馬的左右兩側,使騎手保持穩定。
馬鞍:四角馬鞍,騎行時大腿可以固定在四角的角狀結構上。即使傾斜,也能很快恢復姿勢。木質角結構安裝在四個角落,以增加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