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自己有學問有道德,別人卻不知到或不了解,我也不惱怒,(我)不也是壹位道德修養很高的人嘛!
體會:我覺得還應有壹種解釋,就是別人的知識少,修養不夠,或反應慢壹些,面對這樣的人我也不惱怒,而應該耐心指導他,在指導別人的時候互相學習,***同提高。
原文: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註釋:壹個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是不會冒犯長輩和上司的。
體會:確實,應該孝悌第壹,才學第二,德才兼備,德在才先。
原文:無友不如己者
註釋:不與在各方面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
體會:我不是完全理解或贊同(原文或譯文),如果都不跟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那麽誰跟妳交朋友呢?!每個人都有長處,哪怕壹點點,取長補短是正確的。當然,交友勿爛——要有底線,比如不孝悌者勿交;勿太多——精力不夠,太多了就不能交叫友了,只能叫熟人、認識而已;古代,交友不慎是要喪命滅族的,《資治通鑒》中三國那部分提到不少,以後補充。
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註釋:不要擔心人家不了解自己,要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
體會:確實,壹是要盡可能了解和理解、寬容別人,因為每個人的出生、成長環境都不同,所以行為模式等文化差的存在是正常的;二是不要總想著別人的問題和錯誤,多想自己做好沒有,做到最好沒有,自己做好了,別人自然會看到、知道和感覺到,別人也自然會努力做好了。
原文:…,四十而不惑,…
註釋:…,四十歲時已經明了各種事情而不會感到疑惑,…
體會:確實,我的目標也是這樣。準備花幾年時間把歷史、傳統文化的書籍都研讀壹遍;多溝通;多思考。
原文: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註釋:子貢問怎樣算是君子,孔子說:“把自己要說的話先去兌現,兌現後再說出來,這樣才稱得上壹個君子”
體會:有道理。我應該這樣去做。
原文: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註釋:質地和文采配合適當,這才是壹個君子。
體會:文章的內容和形式都重要,內容是基礎,形式是表象,搭配好就更吸引人了;做事情,方向和方法都重要,方向錯了是大錯,方法錯了是小錯;做人,思想和外在打扮都重要。
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註釋:懂得某種學問的人比不上喜愛這種學問的人,喜愛這種學問的人比不上研究這種學問產生快樂的人
體會:非常有道理,我自己的親身實踐充分地證明了這壹點:? 我的英語、計算機水平壹般,卻從事信息化工作十年,且小有所成;
? 雖然我是工科出身,但是,近期,我喜愛並研究起紅山文化和歷史來,如醉如癡,樂此不彼。研究文獻、逛博物館、遛古玩城和地攤,寫文章闡述我的觀點,等等。估計要成為壹個文史學者了。呵呵
我做事情從來不想錢,我只是喜歡去做,做下去,必然會有價值,價值必然會最終體現到金錢上,但價值絕對不僅僅體現在金錢上。其實,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本身就體現了巨大的價值。壹句話:不要為錢和別人的喜好去做事,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原文: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註釋:聰明的人喜歡水,經常活動,心情愉快舒暢;有仁德的人喜愛山、恬靜、健康長壽
體會:觀察自身和周邊人員的性格、行為等,這個觀點很正確。我總體上來講屬於‘知者’,對水有感覺,愛運動,積極樂觀,再不順心的事情,打場球就完全快樂起來了。
我喜歡水,跟我小時候的經歷也許有關吧,小學的時候,有時只上半天課,那半天就跟父親到附近河裏用網掛魚,河在山根下順著山勢流動,從興安嶺裏出來,匯到鴨魯河、嫩江、松花江、黑龍江,到海。河裏掛魚、河邊玩耍、看著山和雲,那是壹段快樂的時光。
總體上來講‘知者’重人生的質量;‘仁者’重人生的長度。‘仁者’讓世界穩定,‘知者’讓世界多姿多彩!
原文:子曰:自行束修xiu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註釋:只要是帶著薄禮來求見我的,我從來沒有不給予教誨的。
體會:看來送禮是傳統啊,聖人也喜歡送禮,聖人也是人,也需要生活啊。不知道送厚禮的話,孔子會如何對待。呵呵
原文:子曰:“不憤(1)不啟,不悱(fei)不發。舉壹隅(yu)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註釋: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不能弄明白的時候,我不去點撥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清楚的時候,我不去啟發他。教給他壹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幾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體會:相關的言論,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核心是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啟發式教育。關鍵還是要弄清楚妳的孩子、學生、下屬和妳要培育的對象的性格、智力、興趣等,有針對性地教育和培養。可惜,我們國家幾千年封建思想的影響巨大,封建王朝不是選拔皇帝,而是培養、輔佐皇帝,全國人民陪著皇帝成長,這個皇帝不壞就算全國人民幸運,否則,全國人民將陷入無邊的災難之中。培育孩子也壹樣,人家的孩子學鋼琴,就要讓自己的孩子學鋼琴。培育孩子的事情再專題闡述。
與誰***事?
原文:子曰:“暴虎馮ping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註釋: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壹起***事的。與我***事的壹定要是臨事能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取得成功的人。”
體會:能控制的莽撞之人還是可以適當用用的,壹線戰士就是需要勇和執行力;謀劃是領導層和謀士的事情,大領導主要是用人和明辨是非,決策吧。謀劃清楚了,意誌就堅定了,行動計劃就有了,就可以爭取到需要的資源,所有工作就可以順利開展起來了,所以,謀劃是根本。而謀劃需要思維、思想和學識、經驗、調研、溝通等。有些人小心倒是小心了,但不能謀劃或謀劃不清楚,就成了猶豫不絕。結果貽誤戰機和機遇,每天就只能幹些下屬能幹的事情,下屬嘛,就再幹他的下屬該幹的事情,結果整個團隊就成了無頭的蒼蠅,勤奮、忙亂和瞎撞。
孔子說:“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我也在50歲的時候再學《易》吧,太難看懂了。呵呵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愛古代的文化,勤奮敏捷地去尋求來的啊。”
體會他之所以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在於他愛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獻圖書,而且勤奮刻苦,思維敏捷。這是他總結自己學習與修養的主要特點。我也要象孔子那樣,要象個小學生壹樣來認真學習古今中外的文化典籍,而不是僅僅學習壹些自然、科學知識(這方面我是大學畢業),可是,在人生、人文、社會這所大學裏邊,我現在可能剛上小學。
孔子(前551-前479),距今2500多年,我們覺得孔子就是標準的古代人了,可是,在孔子眼裏也有古人,包括《論語》裏提到和引用的話語好多都是《詩、書、禮、易…》等書中的。也就是夏商周的人在他那裏就是古人了。在夏商周的人眼裏,紅山文化及紅山先民應該是他們崇拜的對象吧。其實,幾千年下來,科技日新月異,技術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麽,有什麽東西是不變的呢?人性!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那職位上的事。”
體會書上的評論:“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這在春秋末年為維護社會穩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亂”起到過重要作用,但對後世則有壹定的不良影響,尤其對民眾不關心政治,安分守禮的心態起到誘導作用。應當說,這是消極的。
我覺得有道理,中國人喜歡做壹個良民,只要還能吃上飯、沒凍死就不會起來造反。反映到商品社會裏,就是中國缺乏認真的消費者,吃飯硌了牙、麥當勞的薯條軟塌塌都不當回事兒,工業品、日常用品都是這樣,能用、能對付就行了,沒人去較真,結果就是廠商也不想著提高產品質量了;更體現在中國人的政治意識淡漠,20年的市場經濟把人們的註意力都吸引到經濟方面去了,溫飽——小康——大康…,破壞環境來換錢,人文、文化成為沙漠,政治更是不知為何物。個人認為,美國崛起和強大的原因就是有壹個良好的政治體制。
只抓經濟,不抓教育;抓教育就是升學和灌知識,不塑造人,不提人文,結果培育的大多是知識機器。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就罷了;在其位,不謀其政,有人是這樣;在下位,謀上政,亂;在上位,謀下屬的政,更亂。呵呵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困惑、疑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體會 有道理,但我認為‘知’ 是根本和關鍵。‘知’是知識、智力、智慧、思維、思路、方法等,具備這些,工作、生活都會清楚、簡單,人生就是做事,事情就是做和不做,為什麽做,為什麽不做,做和不做都有有利有弊,不是要找到壹種沒有弊的解決方案,而是要分析怎麽做的利大於弊,利最大。做事需要資源、時機,分析清楚了,信心堅定了,資源就來了,事情就順利了,有條不紊地進行了,當然不必要惑、憂、懼。
我自身的工作、生活實踐已經證明了這個道理,有幾年,很努力,可是效果不理想,於是困惑、憂慮,甚至恐懼。近1-2年各方面加強學習、溝通、思考後,好多了。我現在做事之前,充分調研、分析,做這個事情的意義、價值、緊急程度、相關人員的需求、需要的資源、時機等等,弄清楚後,如果要做,就有條不紊地溝通和推進之。對我來講,沒有什麽難事,只有做和不做的事情,決定做了,去做就是了,做就做成。人生,活的就是壹個品牌和形象,和企業壹樣需要經營。
達
原文: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譯文:所謂達,那是要天性質樸正直,內心喜愛道義,善於揣摩對方的話語,觀察對方的神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裏通達。
體會:這也許是做臣子的道理,打工之人應該遵守的道理。
原文攀遲問知。子曰:“知人。”子曰:“舉直錯諸枉(1),能使枉者直。”
譯文 樊遲問什麽是智,孔子說:“了解人。”孔子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
體會了解人、用人的能力對領導來講很重要。封建王朝重在選拔大臣,不可能選拔皇帝,選拔也只是在皇帝的兒子裏選,大多數也選不了,立長子為太子,省事。導致家天下中的皇帝壹代不如壹代,末代皇帝都生不出孩子了。
而美國事選‘皇帝’——總統,選上還要受到監督,而且還不許妳幹太長的時間,厲害。中國封建王朝的好多想法好有壹比:壹群老鼠想了壹個好主意,如果給貓脖子上戴壹個鈴鐺,貓壹來就聽到響聲了,老鼠們為這個主意高興、歡呼,高興後研究怎麽做到的時候,傻眼了。而美國的憲法雖然沒有提人權、民主等,但幾條基本的政治制度卻實實在在地保證了人權和民主。
原文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譯文 孔子說:“如果不先對老百姓進行作戰訓練,這就叫拋棄他們。”
體會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經常這麽幹,基層員工不充分地培訓、訓練他們就開始工作了,結果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機會,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更糟糕的是,中、高層領導,因為親信、關系、業務高手等原因到了領導崗位,實際上是從業務、技術、無知等轉型到管理和領導,可是自己沒有這個意識,提拔他的人也沒有這個意識,放任自由地就幹什麽了,結果就是亂糟糟。
要做好事情和事業,選合適的人,然後培訓、指導之。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體會確實,我以前就是這麽想的,做了點事情就到處張揚,很怕別人不知道。其實,做了對‘別人’(同事、家人、社會、民族…)有利的事情,別人最終都會知道,而且肯定會有與妳的付出相適應的回報,只是回報的周期有長有短,且回報周期越長,收益越大!(大家想壹想,小時工按小時計算報酬、星期工、按月拿工資的上班族、按年計算收入的經理人、規劃多年發展的企業家、老板,不計收入得失的政治家和領袖,如:孫中山、毛澤東…)但收益不僅僅是經濟效益!同樣,做了對‘別人’不利的事情,同樣會得到不好的回報。
當然,如果妳不是壹個團隊中的領袖、大領導的話,也存在壹個‘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的問題,既要跟有胸懷、魄力、魅力…等的領導和明君,這樣,妳的付出才有合適的回報,因為這樣的領導看得見妳的付出,他們是研究人、關心人的需求的領導,而不是天天忙於做事情的‘領導’。
《資治通鑒》中有許多諫臣,忠君,但喪了命,甚至滅門,是愚忠、蠢忠!為什麽?因為他的君不明,自己又不講方法、策略。
總之,無論領導和下屬,不是看妳嘴上說什麽,而是看妳實際做了什麽,怎麽做的,做了,別人自然知道,只是知道的周期而已。
人活著,活的是什麽?品牌、信用!和企業壹樣,只有人的品牌、信用是跟著人走的,好的品牌和信用到哪裏都能夠取錢!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塑造和維護好自己的品牌和信用,而不需要存儲過多的金錢。
原文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譯文孔子說:“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也不猜測別人不誠實,然而能事先覺察別人的欺詐和不誠實,這就是賢人了。”
體會我覺得這就談到了管理和領導,對待下屬(經過招聘篩選後的人員),應該這樣。但肯定需要壹定的方法和程序,員工中有責任感、進取心的人基本不需要管理,約占20%;要即使發現和辭退不適合這裏工作的員工(極少數是不太好,大多數更適合其它方面的工作,或者文化不兼容),約占10%;中間的70%員工需要的是激勵、指導、引導,促使他們工作和進步。
原文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文孔子說:“用什麽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體會孔子不同意“以德報怨”的做法,認為應當是“以直報怨”。這是說,不以有舊惡舊怨而改變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堅持了正直,“以直報怨”對於個人道德修養極為重要,但用在政治領域,有時就不那麽適宜了。
我還是贊成‘以德報怨’的,也就是要理解、寬容那些性格怪僻的人、傷害了妳的人,因為妳不能做到理解和寬容,妳就已經受傷害了,且會持續地受著傷害!我們還應該教化他們,讓他們覺悟,愛他們。但要註意,不要搞成農夫和蛇的關系和下場。
原文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壹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體會 也就是要計劃和規劃,做壹件事情要這樣,工作、公司經營也是這樣,特別是人生規劃和職業規劃,更是壹個人壹生中最重大的事情,應該及早思考,並在合適的時候相對地明確自己的人生規劃,否則,就如壹葉小舟飄蕩在海上,即使努力劃漿,也極有可能原地打轉。
如果說最近有什麽憂慮的話,那極有可能是以前沒有謀劃。事前謀,成!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文 孔子說:“多責備、反省自己,而少省察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體會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關鍵是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怎麽對待。我現在認識到,任何時候首先要省察自己,找出自己做的不好和改進的方面,比如說話方式、方法、時機等,自己的言行是否端正,說到底就是修身,修自己,自己修好了,壹切都好了。
別人看到妳自己修身,遇事總是尋求改進自己,那麽,人家也會如此,大家都省察自己,就和諧了。
有的人會說,我已經做的好了,可是別人還是不配合、不理解等。其實,自己做的是否夠好,是否足夠好,不是自己說了算的,應該由別人評論,用事實說話,和諧了就說明妳真的做好了。
當然,如果碰到無法禮遇的人,我們只能暫時避而遠之;但壹個人是否無法禮遇,不是壹個人來認定的,應該由大家來認定。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憑壹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壹個人不好而不采納他的好話。”
體會 說話好聽的人不壹定是對妳好的人,但總說讓妳高興的話的人基本上不是對妳好的人;說話難聽的人不壹定是對妳不好的人,但總是說難聽的話的人肯定非上品。
最終還是要察其言,觀其行,透過現象看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