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古希臘的建築風格
古希臘的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泉與寶庫,古希臘的建築藝術,則是歐洲建築藝術的源泉與寶庫。因此,談西方建築及其風格,就不能不首先談古希臘的建築風格。
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而古希臘的神廟建築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也是古希臘,乃至整個歐洲最偉大、最輝煌、影響最深遠的建築。 這些風格特點,在古希臘神廟的各個方面都有鮮明的表現。首先是柱式。古希臘的“柱式”,不僅僅是壹種建築部件的形式,而且更準確地說,它是壹種建築規範的風格,這種規範和風格的特點是,追求建築的檐部(包括額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礎、柱身、柱頭)的嚴格和諧的比例和以人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臘最典型、最輝煌,也是意味最深長的柱式主要有三種,即陶立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柱式。這些柱式,不僅外在形體直觀地顯示出和諧、完美、崇高的風格,而且其比例規範也無不顯出和諧與完美的風格。從外在形體看,三種柱式各有特點,陶立克的柱頭是簡單而剛挺的倒立圓錐臺,柱身凹槽相交成鋒利的棱角,沒有柱礎,雄壯的柱身從臺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殺十分明顯,力透著男性體態的剛勁雄健之美。愛奧尼克,其外在形體修長、端麗,柱頭則帶婀娜瀟灑的兩個渦卷,盡展女性體態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與愛奧尼克相似,而柱頭則更為華麗,形如倒鐘,四周飾以鋸齒狀葉片,宛如滿盛卷草的花籃。從比例與規範來看,陶立克壹般是柱高為底徑的4--6倍,檐部高度約為整個柱子的1/4,而柱子之間的距離,壹般為柱子直徑的1.2--1.5倍,十分協調、規整而完美。愛奧尼克,柱高壹般為底徑的9--10倍,檐部高度約為整個柱式的1/5,柱子之間的距離約為柱子直徑的兩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規範上與愛奧尼克相似。這些比例與規範,與這些柱式的外在形體的風格完全壹致,都以人為尺度,以人體美為其風格的根本依據,它們的造型可以說是人的風度、形態、容顏、舉止美的藝術顯現,而它們的比例與規範,則可以說是人體比例、結構規律的形象體現。所以,這些柱式都具有壹種生氣盎然的崇高美,因為,它們表現了人作為萬物之靈的自豪與高貴。而以這三種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單體神廟建築或其它建築,往往就成為了古希臘藝術乃至人類建築藝術的典範,如以陶立克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帕提農神廟、阿菲亞神廟;以愛奧尼克柱式為構圖原則的伊端克先神廟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壇;以科林斯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紀念亭等。正因為這三種柱式如此美妙絕倫而意義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臘建築的美學原則和藝術特征可以歸結為三種古典柱式,即陶立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柱式”。僅從藝術風格的角度來看,這種論斷也是十分精確中肯的。
在古希臘的建築中,不僅柱式以及以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單體神廟建築生動、鮮明地表現了古希臘建築和諧、完美、崇高的風格,而且,以神廟為主體的建築群體,也常常以更為宏偉的構圖,表現了古希臘建築和諧、完美而又崇高的風格特點。這裏最有代表性的建築群體,恐怕非雅典衛城莫屬了。衛城是古希臘人進行祭神活動的地方,位於雅典城西南的壹個高崗上,由壹系列神廟構成。衛城入口是壹座巨大的山門,山門向外突出兩翼,猶如伸開雙臂迎接四面八方前來朝拜“神”的人們。左翼城堡之上座落著勝利神廟,在構圖上均衡了山門兩側不對稱的構圖,山門因地制宜,內外劃分為兩段,外段為多立克式,內段為愛奧尼克式,其體量和造型處理都恰到好處,既雄偉壯觀又避免了體量過大而影響衛城內主體建築的效果。在衛城內部,沿著祭神流線,布置了守護神雅典娜像、主體建築帕提農神廟和以女像柱廊聞名的伊瑞克先神廟。衛城的整體布局考慮了祭典序列和人們對建築空間及型體的藝術感受特點,建築因山就勢,主次分明,高低錯落,無論是身處其間或是從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較為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築本身則考慮到了單體相互之間在柱式、大小、體量等方面的對比和變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規則不對稱的地形,使得每壹景物都各有其壹定角度的最佳透視效果,當人身處其中,從四度空間的角度(即運動的角度)來審視整個建築群時,壹種和諧、完美的觀感就會油然而生,此時,崇高,就不僅僅是這座建築群本身固有的藝術意境了,而是成為了接受者、審美主體的壹種鮮明、強烈的藝術感受。這座建築群永恒的魅力,也就通過壹代又壹代審美者的藝術感受流傳下來,成為了壹種審美的範本,壹種於和諧中見完美,於完美中顯崇高,於崇高中見永恒的“高不可及的範本”。這正是古希臘藝術最傑出的品格和最偉大的價值之所在。 二、古羅馬的建築風格
古羅馬的建築藝術是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繼承和發展。這種“繼承”不僅是從時間先後來說的,而且是從建築藝術的根本風格來說的。這種根本風格的內容就是人的意識與人的尺度。不過,這種人的意識與人的尺度,在古羅馬建築中又有了新的含義,正是這種新的含義,推動了古羅馬建築藝術在古希臘建築藝術的基礎上的大踏步地前進。如果說,古希臘人崇拜人是通過崇拜“神”來體現的話,那麽,古羅馬人對人的崇拜,則更傾向於對世俗的、現實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現,所表現的人的意識,也已從群體轉向個體,“偏重於對個人的頌揚和物質生活上的享受”。正是在這樣壹種意識的左右下,古羅馬的建築不僅借助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發展了古希臘藝術的輝煌成就,而且也將古希臘建築藝術風格的和諧、完美、崇高的特點,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從“神殿”轉入世俗,賦予這種風格以嶄新的美學趣味和相應的形式特點。 古羅馬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在其《建築十書》中曾經指出,建築的基本原則應當是“須講求規例、配置、勻稱、均衡、合宜以及經濟”。這可以說是對古羅馬建築特點及其藝術風格的壹種理論總結。在這些特點中,顯然仍有著古希臘建築的和諧、完美、崇高的風格內容,但是“合宜以及經濟”的杠桿,又顯然將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神”意,轉變為了世俗的人意。這壹點,可以直接地從建築類型、建築外觀的設計方面看出。 古希臘最傑出的建築藝術都與神有關,而神廟的輝煌更集中反映了這壹特點。古羅馬的建築最輝煌、最有藝術價值的則是為經濟服務或為人的生活(物質、精神)服務的建築,如廣場、道路、橋梁、高架輸水道、隧道、劇場、競技場、浴場、住宅和別墅等等。這些建築幾乎全是直接為人的物質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務的。在藝術風格方面,它們也追求和諧,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壹種“神聖”的和諧、完美、崇高了,而是現實人生的壹種“合宜”,是經濟繁榮,和平安定,和追求現實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還直接與某種“悲劇”情緒相聯系,如著名的古羅馬鬥獸場,它那完美、和諧、崇高的造型,因與其功能性的悲劇意味相聯系著,是沐浴著奴隸血淚的壹種崇高,所以,使這種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讓人贊嘆、使人振奮,但難以產生像希臘神廟的那種“神聖”感。這可以說是古羅馬建築風格中的和諧、完美、崇高與古希臘建築風格的最大區別。至於另壹些世俗的建築,如卡拉卡拉浴場,它那和諧、完美而又雄偉的風格,也主要來自於世俗的情感,而不是來自理想主義的神聖意識。 在具體建築的造型風格方面,古羅馬的建築也是既繼承了古希臘建築的造型風格,又革新、發展了它。如古羅馬大鬥獸場的外部立面,特別是高4層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臘柱式構圖的復寫,它的底層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層是愛奧尼克柱式,第三層則是科林斯柱式,在頂層則圍繞著壁柱。但是,古希臘的這種柱式,在古羅馬的這座傑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臘建築中那樣起結構作用了,它已蛻變成了壹種單純的裝飾,真正起結構作用的部件是隱藏於墻壁之中的結構體。同時,在屋頂造型方面,古羅馬人更是極大地革新了古希臘建築的造型方式,將古希臘習用的梁柱結構,代之以壹種更為有效的拱券支撐方法,從而在屋頂造型方面,出現了在古希臘建築中很難見到的“穹拱”屋頂。正是這種“穹拱”屋頂,成為了古羅馬建築,特別是房屋類建築與古希臘房屋類建築最明顯的區別。這種拱券結構因經濟、實用,且審美效果也很好,故不僅應用於神廟、宮殿等特殊建築,而且擴展到日常生活的壹切領域,如道路、橋梁、輸水道、港口、劇場、住宅、倉庫和下水道等。從而使許多雄偉建築在表現和諧、完美、崇高的同時,具有了壹種明顯的“圓”味。但同時,古羅馬的建築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識地借鑒和繼承了古希臘建築造型的壹般特點,特別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鮮明地表現出古羅馬建築與古希臘建築的承繼關系。例如古羅馬的潘泰翁神廟(又稱萬神廟),它的主體部分是壹個帶穹頂的巨大的混凝土圓桶,這種以“圓”為主的風格,是典型的古羅馬建築的特點,而在它的大門入口處,又靠著壹個典型的古希臘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組成,它的上面則是壹處三角形的山尖。整個建築活脫脫地顯示著古羅馬建築繼承與創新的形象。 三、拜占庭建築的風格
“拜占庭”原是古希臘的壹個城堡,公元395年,顯赫壹時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2個國家,西羅馬的首都仍在當時的羅馬,而東羅馬則將首都遷至拜占庭,其國家也就順其遷移被稱為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建築,就是誕生於這壹時期的拜占庭帝國的壹種建築文化。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拜占庭建築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由於地理關系,它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築風格,並對後來的俄羅斯的教堂建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拜占庭建築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第壹個方面是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這壹特點顯然是受到古羅馬建築風格影響的結果。但與古羅馬相比,拜占庭建築在使用“穹窿頂”方面要比古羅馬普遍得多,幾乎所有的公***建築成宗教性建築都用穹窿頂,而古羅馬建築雖也有此類形式,如萬神廟,但還不普遍。第二個特征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在壹般的拜占庭建築中,建築構圖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圍繞這壹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置壹些與之協調的小部件。第三個特點是它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築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築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仿佛壹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第四個特點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註意變化,又註意統壹,使建築內部空間與外部立面顯得燦爛奪目。在這壹方面,拜占庭建築極大地豐富了建築的語言,也極大地提高了建築表情達意、構造藝術意境的能力。 談到拜占庭建築,就不能不談到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因為,它不僅綜合地體現了拜占庭建築的特點(包括風格特點),而且,也是拜占庭建築成就的集大成者。
這座教堂的整個平面是個巨大的長方形。從外部造型看,它是壹個典型的以穹頂大廳為中心的集中式建築。從結構來看,它有既復雜,又條理分明的結構受力系統。從內部空間看,這座教堂不僅通過排列於大圓穹頂下部的壹圈40個小窗洞,將天然光線引入教堂,使整個空間變得飄忽、輕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氣氛,而且也借助建築的色彩語言,進壹步地構造藝術氛圍。大廳的門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內墻面用白、綠、黑、紅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綠色,柱頭用白色,某些地方鑲金,圓穹頂內都貼著藍色和金色相間的玻璃馬賽克。這些繽紛的色彩交相輝映,既豐富多彩,富於變化,又和諧相處,統壹於壹個總體的意境:神聖、高貴、富有。從而,有力地顯示了拜占庭建築充分利用建築的色彩語言構造藝術意境的魅力。這座建築也就當然地成為了中世紀,乃至人類建築史上璀璨奪目,光耀千秋的傑作。
四、哥特式建築的風格
公元5世紀,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歐洲進入了被史學家們稱為“中世紀”的時期。此時的歐洲,意識文化與文學藝術壹蹶不振,古希臘與古羅馬文化的燦爛景觀,已成為了壹個悠遠的夢,消失於漫漫的長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別是基督教文化壹枝獨秀,不僅成為中世紀精神的象征,也成為了中世紀權力的象征。可是就在這塊文化的沙漠裏,卻奇跡般地誕生了壹種嶄新的建築文化——哥特式建築文化,它那奇異、獨特的形象,有如沖破天羅地網的雄鷹,不僅展示了中世紀物質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機煥發地表露了中世紀精神文化的特征,將歐洲的建築藝術水平提到了壹個嶄新的高度。如果說整個中世紀的文學藝術,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的話,那麽,唯有建築這只雄鷹直搏雲天,高傲地飛翔,將藝術的輝煌撒播於歐洲的四面八方。從壹定意義上講,哥特式建築不僅是中世紀最偉大的藝術,而且也是中世紀唯壹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藝術。 然而,這壹偉大的藝術,卻不僅誕生於並不偉大的時代,而且也得到了壹個並不偉大的稱號:哥特建築。哥特,原為參加覆滅古羅馬帝國的壹個日耳曼民族,其稱謂含有粗俗、野蠻的意思。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因厭惡中世紀的黑暗而“贈”給中世紀建築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本意是以此來貶斥中世紀的建築風格,但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這壹稱謂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貶性,而成了壹種專有名詞,在習慣上人們將與中世紀的這種主要建築風格壹致的建築,均稱為“哥特式建築”。 最有影響的哥特式建築,大多是教堂建築。這當然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意識有關。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意識是宗教意識,特別是基督教意識,與此同時,它也與當時較為發達的技術水平有關。因此,這兩個方面的影響,也就內在地決定了哥特式建築的壹般風格特點。
哥特式建築的總體風格特點是:空靈、纖瘦、高聳、尖峭。它們直接反映了中世紀新的結構技術和濃厚的宗教意識。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術的結晶;高聳的墻體,則包含著斜撐技術、扶壁技術的功績。而那空靈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態,則是基督教精神內涵的最確切的表述。高而直、空靈、虛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蒼,啟示人們脫離這個苦難、充滿罪惡的世界,而奔赴“天國樂土”。 這種風格所表述的這些宗教意識以及所顯示的技術成就,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具體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築特別是教堂,外觀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構圖是壹對高聳的尖塔,中間夾著中廳的山墻,在山墻檐頭的欄桿、大門洞上設置了壹列布有雕像的凹龕,把整個立面橫聯系起來,在中央的欄桿和凹龕之間是象征天堂的圓形玫瑰窗。西立面作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門洞,門洞內都有幾層線腳,線腳上刻著成串的聖像。所有墻體上均由垂直線條統貫,壹切造型部位和裝飾細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頂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門洞上的山花、凹龕上的華蓋、扶壁上的脊邊都是尖聳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墻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蒼穹的小尖頂。與此同時,建築的立面越往上劃分越為細巧,形體和裝飾越見玲瓏。這壹切,都使整個教堂充滿了壹種超俗脫凡,騰躍遷升的動感與氣勢。這種氣勢將基督教的“天國理想”表現得生動、具體,也顯示出中世紀高超的建築技術。其次,從內部空間的特點,我們也可窺見其宗教情懷與技術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與小拱的大量使用,賦予了空間與結構以極大的靈活性,同時也為教堂的藝術風格帶來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壹般仍為拉丁十字形,但中廳窄而長,瘦而高,教堂內部導向天堂和祭壇的動勢都很強,教堂內部的結構全部裸露,近於框架式,垂直線條統帥著所有部分,使空間顯得極為高聳,象征著對天國的憧憬。束狀的柱子湧向天頂,像是壹束束噴泉從地面噴向天空;有時像是森林中壹棵棵挺拔的樹幹,葉飾交織,光線就從枝葉的縫隙中透進來,啟示人們以迷途中的光明,每當陽光從布滿窗欞間的彩色玻璃照射進來時,整個教堂的空間便彌漫著迷離與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種氣氛已盡顯了基督教的精神,而這種氣氛的形成,又無疑得益於尖券、尖拱及空間結構等技術。 在哥特式教堂建築中,享有崇高聲譽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們的外部造型,細部裝飾及內部空間的結構,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築的壹般風格特點,又個性鮮明。所以,人們談起哥特式建築,往往都要以它們為例。
五、巴洛克建築的風格
巴洛克,是產生於文藝復興高潮過後的壹種文化藝術風格。它的外文為Bar-oque,意為畸形的珍珠,其藝術特點就是怪誕、扭曲、不規整。巴洛克建築風格,是巴洛克文化藝術風格的壹個組成部分,從歷史沿革來說,巴洛克建築風格是對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壹種反撥;而從藝術發展來看,它的出現,又是對包括文藝復興在內的歐洲傳統建築風格的壹次大革命,沖破並打碎了古典建築業已建立起來的種種規則,對嚴格、理性、秩序、對稱、均衡等建築風格與原則來了壹次大反叛,開創了壹代建築新風。因此,從歐洲建築藝術的發展歷史來看,它是繼哥特式建築之後,歐洲建築風格的又壹次飛躍,盡管在這種風格中,存在著顯而易見的迎合貴族階級享樂、奢華、炫耀財富心態的世俗化傾向,但是,它的藝術創造的勇氣及其對後世(如西方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卻是值得我們特別註意的。從另壹角度來看,也許正是這種實用的“媚俗”傾向,使它得以擺脫神聖理性的制約,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向新的天地,開創新的業績,形成了自己不同於以前所有時代建築風格的另壹種特色。 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基調是富麗堂皇而又新奇歡暢,具有強烈的世俗享樂的味道。它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征:第壹,炫耀財富。它常常大量用貴重的材料、精細的加工、刻意的裝飾,以顯示其富有與高貴。因此,巴洛克建築總是富麗堂皇、珠光寶氣,裝飾琳瑯滿目,色彩艷麗奪目。第二,不囿於結構邏輯,常常采用壹些非理性組合手法,從而產生反常與驚奇的特殊效果。第三,充滿歡樂的氣氛。這壹點,它承續了文藝復興的傳統,文藝復興對外部世界的發現,特別是對人的發現,徹底地突破了中世紀宗教禁欲主義的樊籬,恢復了人作為感性生命與理性精神相結合存在物的現實尊嚴,提倡世俗化,反對神化,提倡人權,反對神權的結果是人性的解放,這種人性的光芒照耀著藝術,給文藝復興的藝術印上了歡快的色彩。如在繪畫領域所出現的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將壹種端麗、高貴、愉快盡顯示承畫面。巴洛克建築正是在人性的光芒下建造的,因此,常充滿了歡樂的氣氛。不過,這種歡樂與文藝復興那“單純的偉大”與“高貴的靜穆”不同,完全走上了享樂至上的歧途,所以,巴洛克建築的歡樂氣氛雖常常使人激動,讓人歡悅,但卻難顯“偉大”與崇高。第四,標新立異,追求新奇。這是巴洛克建築風格最顯著的特征。它突破了傳統建築的構圖法則和壹般形式,拋棄了絕對對稱與均衡,以及圓形、方形等靜態平面形式,采用以橢圓形為基礎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築形象產生動態感;又或者把建築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錯落及形式構件之間的某種不協調,引起刺激感。著名的巴洛克大師波洛米尼設計的聖卡羅教堂是全面體現巴洛克建築風格特征的代表作。這座教堂徹底擯棄了文藝復興及其以前建築貫用的界線嚴格的幾何構圖,室內外幾乎沒有直角,線條全為曲線,線腳繁多,裝飾圖案復雜,並使用了大量的雕刻和壁畫,五彩繽紛,富麗堂皇。與內部空間的詭譎相對應,教堂外立面也極盡曲折變換,宛如起伏的波浪。在僅有上下兩層高的立面上裝飾了大量的動植物雕刻、欄桿、假窗和奇形怪狀的圖案。在拐角立面上裝飾有水池、凹龕和人物雕像,拐角處的屋頂是壹座高高的方形塔樓,塔樓的每個邊角也都有凹凸變化,整個造型的確如被扭曲了的珍珠。 由於巴洛克建築風格具有歡樂的氣氛,新奇、堂皇、榮耀,是享樂主義最適應的形式,因此,它也就被廣泛地運用於那些專供享受觀賞的建築,如廣場、街心花園、噴泉、水池等等。意大利羅馬的特列維噴泉就是壹座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它所在的廣場是不規則形的,噴泉偏於其壹側,中間是壹個凱旋門形的墻,兩邊建有房屋,立面上滿是雕刻和其它飾物,它們與噴泉、巖石混成壹體,於自然生動中透出新奇與富麗。 六、洛可可風格的建築藝術
洛可可風格出現於18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後期,流行於法、德、奧地利等國。對於建築藝術來說,洛可可主要是壹種室內裝飾風格。它是在反對法國古典主義藝術的邏輯性、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現的柔媚、細膩和纖巧的建築風格。它的主要特點是壹切圍繞柔媚順和來構圖,特別喜愛使用曲線和圓形,盡可能避免方角,如房間或院落裏不要方的墻角,除了圓的、橢圓的、長圓的外,多邊形的也要修成大圓角,並常常在各種轉角處用裝飾線腳軟化方角,用多變的並常常被裝飾雕刻打斷的曲線代替僵硬的水平線。在裝飾題材上,常常喜用各種草葉及蚌殼、薔薇和棕櫚。這些題材不但用在墻面和天花板上,也用在撐架、壁爐架、鏡框、門窗框、家具腿和其它建築部件上,並且極盡模仿植物的自然狀態。在裝飾材料上,洛可可風格的建築常以質感溫軟的木材取代過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墻面上不再出現古典程式,而代之以線腳繁復的鑲板和數量特多的玻璃鏡面。在色彩上,為了構成柔媚順和,洛可可風格的建築喜用嬌嫩的色彩,如白色、金色、粉紅色、嫩綠色、淡黃色,盡量避免強烈的對比。線腳多用金色,天花板常塗上天藍色,還常常畫上飄浮的白雲。此外還喜歡張掛綢緞的幔帳和晶體玻璃吊燈,陳設瓷器古玩,力圖從裝飾到小品、到室內物件的設置,顯出豪華的高雅之趣。然而,它的格調卻因裝飾手法的過於刻意,往往是脂粉之氣過濃,高潔之意不足;堆砌、柔媚有余,自然韻雅不足。所以,洛可可風格歷來被認為是格調不高,侈糜頹廢的建築風格。但是,由於洛可可風格註重功能,註重人的切身需要的壹面,比起古典主義建築來人性以及人情味更濃,所構成的建築室內空間氣氛更親切宜人,所以,洛可可風格壹俟產生,便很快風靡歐洲,到了德國,則更變成了超級洛可可,柏林夏洛登堡的“金廊”和波茨坦新宮的阿波羅大廳可以說是其登峰造極的代表作品。不僅如此,由於洛可可創造了更多新穎別致、精細工巧的片斷,創造了許多生動活潑的手法,特別是壹些洛可可風格的客廳和臥室,非常親切溫雅,比起古典主義和巴洛克建築來更宜於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綿延、影響至今。
更多請見:/bbs/default/topic17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