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版《高安縣誌》以海拔100米及500米以下為標準,匯集了24座高安名山,其中3座稱山,20座稱山。在這20個“嶺”中,最高的是吳橋鎮的柳泉嶺(海拔456米),最低的是香城鎮的炮嶺(海拔101米)。相比之下,秦嶺海拔152米,遠低於柳泉嶺,但比炮嶺高51米。但《地名誌》記載了炮嶺,卻不包括秦嶺。原因不明。
秦嶺,雖不在高安二十四名山之列,卻沒有被高安縣地名誌遺忘。而且有意思的是,在高安縣的地名誌中,秦嶺還是壹脊兩地,黃沙崗和何伶都把秦嶺放在自己的名下,而且各自都有類似秦嶺的介紹。比如黃沙港鎮的介紹是:“秦嶺位於黃沙圩以東1.5 km處。主峰海拔152米,面積1平方公裏。石灰石山是我縣石灰的主要產地之壹。山上彈石之聲如古琴之聲,名震秦嶺。”
何伶鎮的介紹是:“秦嶺位於三塘崗西南6公裏處。主峰海拔152米,面積1平方公裏,全部為石灰巖。生產的石灰出口南昌、奉新等地。傳說這個地方曾經是壹個古老的湖泊。清乾隆皇帝遊江南,驚見壹獅坐嶺。他罵,“死東西,石灰燃燒器!”果然,獅子變成了石山。這座山因乾隆皇帝的道路經過這裏而得名‘行嶺’。後來人們在這座山上用錘子敲打石頭,發出類似彈琴的聲音,所以也叫‘秦嶺’。"
兩地已將秦嶺取在自己名下,或許是看重秦嶺的石灰巖資源。確實如此。其實兩個地方都有石灰廠。但從歷史演變來看,秦嶺確實是兩地共有的。當然,從秦嶺的位置來看,目前秦嶺歸何伶鎮所有,黃沙港鎮沒有股份。因為秦嶺不僅位於何伶鎮,而且在何伶鎮還有壹個專屬的秦嶺村委會。黃沙崗遺址只到秦嶺以西的山腳。中國沒有別的地方叫秦嶺。
但從歷史演變來看,黃沙港鎮擁有秦嶺的時間更早。因為黃沙港鎮在解放前後都占領了秦嶺。即使在明清時期,秦嶺也是在黃沙港第五都城的管轄之下。而何伶鎮是由蘭芳、黃沙、杜城鄉鎮劃撥的土地於1979年才成立的新鄉鎮。秦嶺是在1979從黃沙崗鄉劃出來的。
所以在1979之前,秦嶺屬於黃沙港鎮,秦嶺腳下的石灰廠也是黃沙公社最早最有名的。據說這裏的石灰在唐朝開元年間(713-742)就很有名了。當然,解放前只是個體家庭的小規模生產,真正形成規模生產是在1951。當時是黃沙鄉鐵團村辦的石灰廠,1954正式改為黃沙崗鄉。改革開放後,鄉鎮、集體、個人在秦嶺腳下開辦石灰廠。到1985,秦嶺周圍的石灰窯已經超過60座。不用說,何伶鎮的石灰廠只存在於1979之後。
關於秦嶺,清朝同治十年版(1871)也有記載:“秦嶺,治南二十裏,上有仙井,大旱不枯。據說定王的兩個神仙把琴藏在這裏。為朱胡龍祖。”這裏的“治南”指的是高安縣南部。所謂“治”,就是“政府”。因為高安市是縣政府所在地,所以叫治地。至於“王鼎二仙”,指的是古代高安的兩位道教神仙。
古代高安,尤其是晉代,道教盛行,神仙輩出。神仙是古代道教修行中非常有造詣的道士的名字。就像現在在某項技術上相當先進的人被稱為“大師”壹樣,在道教上出神入化的人在古代被稱為“大神”、“大仙”或“神仙”。“丁”是道士丁儀的兒子丁奎。丁奎本是湖北公安縣知縣。因為喜歡隱居,喜歡彈琴,所以幹脆辭職回家跟父親學道。
也許他的父親去世了,丁奎求助於他父親的學生黃仁。蘭是南昌祥符館的著名神仙,南昌西山萬壽宮的神仙徐真君()的女婿。許曾在教《九轉丹書》,蘭贈丁逵。完成學業後,丁奎來到祥符關對岸的秦嶺太極觀修行。我沒有彈琴取樂,而是把心愛的鋼琴藏在壹個山洞裏。白天精心修煉,晚上點燈煉丹。由於巖石前面有明亮的火,幾英裏外都能看到。於是壹些好奇的人偷偷靠近觀看,原來丁奎在用白石(石灰石)煉丹。
丁奎的同伴是遠道而來的王。王,本名,是人。據說他轉世成了的王子,有壹天他遊到了山上,遇到了不朽的公,他被當成了神仙。於是我四處遊歷,尋找名山,結交名人。當他騎著白象來到高安的賀陵時,發現正在煉丹的丁奎,於是按下雲頭,定居秦嶺,與丁奎傑結為夥伴,共同修煉煉丹。二仙還幫助徐賢圍捕惡龍,並用彈珠擊打惡龍。
不知何時,二仙已遠。在蓮花山上下和秦嶺周圍,留下了壹些兩位仙人的遺跡,供後人解讀傳說。例如,人們將太極寺前的壹個水池和壹塊石頭命名為王鼎二仙的“洗藥池”和“磨刀石”。因丁魁洞藏秦之山恰好像壹個巨大的秦橫跨田野,故名“秦山”或“秦陵”。蓮花嶺上有壹塊象形石,名為“象對石”,是王坐的白象;朱湖村前的大湖因被王鼎二仙的彈珠擊中而得名“朱湖湖”。秦嶺附近的壹座山被命名為“王著嶺”,因為王鼎·爾賢就是在這座山上看大理石雕的,等等。
這樣,秦嶺應該和華林山壹樣,被選為高安的道教名山。雖然它沒有近在咫尺的何伶山偉大,但它有神仙的味道,有神仙的跡象。但是,它在高安的名山中卻沒有壹席之地。即使能在高安地形學中找到它的名字,但它的名字既不是它的高度,也不是它的文化,而是它的石灰名。
據當地老人說,在仰望秦嶺之前,他頭上的帽子會掉下來。而現在恰恰相反,人們不能擡頭看上面,只能低頭看下面。因為曾經地面100多米高的秦嶺,變成了深達幾十米的坑。大約2011年,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秦嶺深坑被改造成了小二水庫。然而奇怪的是,這座原本開鑿於秦嶺的水庫,並沒有被命名為“秦嶺水庫”,而是以對面壹個村莊的名字命名為“鐵團水庫”。
為什麽壹座歷史名山,在人們把山掏空變成山塘後,連名字都不留?作者想了想,猜測可能是為了讓人們記住秦嶺被鐵團掏空了?因為黃沙港最早的石灰廠是秦嶺腳下的鐵疃村。“鐵團”村的名字也是因為人們在挖秦嶺的石頭燒石灰時使用了大量的鋼材,所以鐵匠們聚集在這裏開爐打鐵而得名。
這不禁讓人感嘆,山沒了,山名沒了,附屬於它的傳說,如乾隆皇帝、丁二仙王、太極觀、洗藥池、磨刀石、藏琴洞等,也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