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魚龍在2米到4米之間(雖然有些種類體型較小,有些種類身長超過4米)。它的頭像海豚,有壹個長長的帶齒的吻。魚龍有壹個又長又尖的嘴巴,上下顎有圓錐形的牙齒,整個頭骨看起來像壹個三角形。像今天的金槍魚,適合快速遊動,椎體呈圓盤狀,兩側略凹。壹個脊椎骨就像串在繩子上的壹串盤子,尾椎狹長而扁平。有些魚龍似乎適合深潛。它們的頭兩側各有壹雙圓圓的大眼睛,直徑可達30厘米。目前,活著的脊椎動物中最大的眼睛是藍鯨的眼睛,直徑只有15厘米。因此,魚龍可以在昏暗的夜晚或深海中捕食魷魚、魚等獵物。壹些科學家估計,魚龍可以在海洋中潛水到500米(Ryosuke Algae,2000)。據估計,魚龍的遊泳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40公裏。像今天的鯨目動物壹樣,它們呼吸空氣並萌發胚胎(壹些成年魚龍的化石包括胎兒)。雖然魚龍是爬行動物,它們的祖先生蛋,但魚龍自己發芽也不足為奇。所有呼吸空氣的海洋動物要麽去海岸產卵(如海龜和壹些海蛇),要麽不得不直接在水中分娩(如海豚和鯨魚)。由於魚龍的流線型外形,它們不太可能爬到岸上產卵。
根據Ryuke Algae的估計,壹只2.4米長的翼龍體重在163到168公斤之間,而壹只4米長的眼龍體重在930到950公斤之間。
雖然魚龍看起來像魚,但它們不是魚。史蒂芬·傑·古爾德說魚龍是他最喜歡的趨同進化的例子。這裏的相似結構是相似的,但來源不同。他指出:
“(魚龍)和魚是如此的相似,以至於它們在同壹個地方進化出來的背鰭和尾鰭有著相同的水動力設計。這些結構特別引人註目,因為它們從未進化過。陸生爬行動物祖先背上沒有板,尾巴上也沒有塊作為前身。”
其實壹開始人們以為魚龍是沒有背鰭的,因為魚龍的背鰭裏沒有硬骨組織,直到公元1890年代在德國霍爾茨梅登出土的保存異常完好的魚龍化石,才出現了它背鰭的痕跡。當地特殊的保存環境讓軟組織的痕跡得以留下。
魚龍有鰭狀肢,可能用於穩定和轉向,而不是加速,加速可能主要來自鯊魚壹樣的尾鰭。它的尾鰭分為兩片,其中下片由尾骨支撐。
除了與魚類有明顯的相似性,魚龍和海豚也有相似的進化跡象。這兩種動物的外貌相似,這可能表明它們的活動相似,也許它們占據相似的生態位。
許多魚形魚龍的主要食物是頭足類動物,是古代屬於菊石亞綱的魷魚的近親。壹些早期的魚龍有可以咬碎貝類的牙齒。他們的主食可能是魚。壹些大型物種有強大的下顎和牙齒,這意味著它們也吃小型爬行動物。因為魚龍的體型差異很大,而且活了這麽長時間,所以它們的食譜可能非常廣泛。典型的魚龍有由角膜環保護的大眼睛,這似乎表明它們主要在夜間狩獵。
魚龍的前鰭
最早的魚龍有手和腳,或者鰭狀肢。古生物學家過去對此有各種各樣的名稱。在過去的十年裏,他們逐漸形成了壹個約定俗成的名字。前面的壹對稱為前鰭,後面的壹對稱為後鰭。
魚龍在遊泳時可能會被前鰭操縱,就像現有的魚類和鯨魚(海豚和鯨魚)壹樣。壹些古生物學家推測,魚龍肯定用他們的手和腳來推動他們的身體。然而,它們的肩膀和手臂似乎沒有脊椎動物強壯。
手和腳的骨骼在魚龍的進化過程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上面的進化樹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觀察到魚龍的手和前鰭的進化:(1)下臂的骨骼變得越來越短;(2)指骨越來越短,最後變成圓盤狀;(3)指骨數量在進化早期開始增加;(4)拇指消失,然後剩下的指骨旁邊出現了新的關節。
魚龍的主要食物
根據魚龍化石胃中殘留的有限物質,可以分析魚龍吃了什麽。早在1853年,科爾斯就在魚龍化石中發現了壹些特殊的東西,當時認為是鱗片。但後來科學家發現,這些其實是來自烏賊觸須(已滅絕的頭足類動物,多為箭石)的小鉤狀結構。
此後,更多的數據顯示,魚龍主要以魷魚為食。即使是10米長的侏羅紀Temnodontosaurus也不例外,雖然它們也不時吃大型脊椎動物。除了魷魚,魚龍也吃魚和其他海洋動物。
簡單地說,許多魚龍是烏賊的天敵,就像今天的鯨魚壹樣。
魚龍的繁殖
魚龍的標本不僅證明了魚龍產下了活的嬰兒,也進壹步證明了和鯨魚、海豚壹樣,小魚龍是以尾巴先生的身份出來的。然而,重要的是要註意到“拯救生產”的個人在死亡時可能不在生產。相反,很有可能他們是在懷孕期間死亡的,只是後來在分解的過程中,嬰兒被母親體內產生的氣體推出了產道。這種“死後出生”在今天被沖上沙灘的鯨魚中非常普遍。
先保存在嬰兒頭部而非尾部的標本顯示,魚龍有時會難產。大概和鯨魚海豚壹樣,小魚龍第壹次被“觸發”呼吸,直到它的頭從媽媽的泄殖腔裏出來。所以,如果寶寶頭先伸出來,極有可能被淹死。1995在研究了魚龍胚胎後,D.Charles Deeming博士和他的同事指出,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母親也會死亡,因為死去的嬰兒稍後會留在泄殖腔內,母親的活動會受到阻礙。嬰兒的腐爛也會持續很長時間,使她出血中毒。也許有時候先來的寶寶確實活下來了,因為海豚中有先產子成功的記錄。
另壹個可能出現的問題是過多嬰兒的非正常分娩。活產是壹個非常緊張和危險的過程,尤其是對呼吸空氣的水生動物來說。戴明和他的同事還指出,壹個孩子可能會導致魚龍媽媽的死亡。
每年6月中旬,懷孕的雌性魚龍會成群結隊地遊到有大片珊瑚礁和海藻的陸地表面海面,盡快分娩。這種環境不僅為小魚龍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也為它們提供了避難所。但是,這個地方不適合成年大眼魚龍捕食。習慣於在廣闊黑暗的深海中狩獵,它們很難適應陸地表面水域明亮的陽光和狹小的空間,所以在生下小魚龍後不久就會離開。小玉龍離開母親後做的第壹件事就是浮到水面上喘口氣。它們活著出生,可以自由遊泳。像所有動物的嬰兒壹樣,它們的頭和眼睛的比例比成年個體大。在新生魚龍的早期,珊瑚礁中的洞穴和通道成為它們躲避捕食者的理想場所。再過幾個月,小魚龍就要長大了,生活在開闊的大海裏。
發現歷史
對魚龍最早的描述是1699年在威爾士發現的化石碎片。
1708最早的脊椎動物化石兩次公布,疑似大洪水遺跡。1811年,瑪麗·安寧在萊姆裏吉斯發現了第壹個完整的魚龍化石,即今天的侏羅紀海岸。從那以後,她發現了三種不同的化石。
1905年,加州大學恐龍探險隊在內華達州發現了25塊化石,三疊紀地層較淺。今天,這些化石中的壹些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考古博物館展出。其他化石今天仍然埋在石床中,可以在奈縣的國有柏林魚龍公園參觀。1977年,內華達州將三疊紀的昭雪龍指定為州化石。內華達州是唯壹壹個擁有完整的17米長尼龍的州。1992加拿大壹名魚類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魚龍化石,長達23米。
進化史
早期的魚龍看起來更像有鰭的蜥蜴,而不是魚或海豚。這些化石是在斯皮茲卑爾根、加拿大、中國、日本和挪威的早、中三疊世地層中發現的。這些早期物種包括潮湖龍、格裏皮亞龍和猶他龍。這些屬於魚龍類,但不屬於魚龍類(藻類龍之介,1997;早期魚龍在晚三疊世或早三疊世演化成真正的魚龍。這些魚龍很快分化成許多物種,包括65,438+00米長的Cymbospondylus,它像壹條海蛇,以及更小和更典型的物種,如Mixosaurus。三疊紀晚期的魚龍包括古老的Sast魚龍科和更像海豚的Californosaurus。專家們仍然不同意這些魚龍是否顯示了壹個進化過程,其中Sastre魚龍相對非特異性,並逐漸進化為更高級的物種(Maisch和Matzke,2000),或者它們是否是由同壹祖先發展而來的兩個平行物種(Nicholls和Manabe,2001)。
在坎尼克和諾裏基安,薩克森蜥科達到了很大的長度。在內華達州的坎尼奇地層中發現了許多化石,而普通型蛇頸龍有15米長。在太平洋兩岸,發現了Cannic期的Sast魚龍科。在西藏發現了壹只西藏喜馬拉雅龍。這些體長10至15米的魚龍可能與山尼龍屬同壹屬(龍之介馬尾藻等,1999;盧卡斯,2001年,117至119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發現的肖尼龍(Shonisaurus sikanniensis)身長21米,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海洋爬行動物。
諾利克末期,這些巨型動物(以及它們的小親戚)似乎已經消失了。在英國也發現了萊蒂魚龍,它們與侏羅紀早期的非常相似。像恐龍壹樣,魚龍和蛇頸龍在三疊紀末的滅絕中幸存下來,並立即多樣化,以填補侏羅紀早期的空缺。
海因裏希·哈爾德畫的魚龍
侏羅紀早期是魚龍的高峰期,就像三疊紀晚期壹樣。當時,魚龍包括四個科和許多種類,它們的長度從1米到10米不等。它的屬包括歐日龍、魚龍、細頸龍、狹鰭龍和大型食肉魚Temnodontosaurus。同時也有早期留下的相對原始的Suevoleviathan,與他們的Nolik階段的祖先相比變化不大。所有這些動物都像海豚壹樣有流線型的身體。然而,原始動物可能比後來發展的物種如翼龍或魚龍更苗條。
中侏羅世仍有魚龍,但多樣性下降。此時的代表性魚龍包括四米長的眼龍及其鄰近屬,與魚龍相似,擁有完美的“水滴”流線型身體。大眼魚龍有非常大的眼睛,這些動物可以在黑暗的深水中捕食(龍之介藻類,2000)。
魚龍的多樣性在白堊紀似乎繼續下降。到目前為止,白堊紀的魚龍只發現了壹個屬:扁鰭龍。雖然分布在世界各地,但種類很少。這些魚龍在白堊紀中期的滅絕事件中消失了。有趣的是,滄龍、蛇頸龍等流體力學性能較差的動物卻存活下來,繁衍生息。也許魚龍成了它特殊化的犧牲品。它們無法與速度極快的硬骨魚競爭。但是蒼龍的伺機突擊的策略對硬骨魚(靈漢-索利亞,1999)更有效。
通俗文化
在儒勒·凡爾納的《地心遊記》中,有壹段關於魚龍和蛇頸龍鬥爭的描述。
在電子遊戲半條命裏,有壹種水下外星動物叫魚龍。
生活在中生代海洋中的已滅絕的魚類爬行動物被歸類為爬行動物的跳孔亞目。1821年,柯尼希認為它們是介於魚類和爬行動物之間的動物,並創立了魚龍(ichthyo-saurus)壹詞。居葉巍曾形象地描述過魚龍:“魚龍有海豚的吻,鱷魚的牙齒,蜥蜴的頭和胸骨,鯨魚般的四肢和魚形的脊骨。”有人指出,它們是壹種古老的爬行動物。
1835年,h.-m.d.de Blainville將魚龍列為獨立的壹個綱(魚龍綱),將其納入脊椎動物亞科。4年後,英國著名脊椎動物古生物學科學家理查德·歐文(richard owen)將魚龍和翼龍合並為壹個綱,稱為enaliasauria,包含魚龍和蛇頸龍兩個目。隨著魚龍化石的增多,魚龍的分類地位不斷被重新認識。在1956中,A.S. Romer將它們列為屬於parapsida的訂單。1968年,羅氏研究了北美白堊紀晚期壹條完整魚龍的頭骨結構。他把魚龍歸類為可調孔。
關於魚龍的起源,目前沒有可靠的線索,已知最早的化石在早三疊世晚期已經高度特化。所以他們的祖先應該在三疊紀之前就出現了。根據形態結構,魚龍可能起源於杯角龍類。
侏羅紀的魚龍是典型的魚龍。它們的形狀與壹些大型快速遊動的魚類相似,身體呈紡錘形,皮膚裸露,三角形的頭上有長劍般的吻,嘴裏有圓錐形的牙齒,牙齒脫落。德國侏羅紀海相地層中有豐富的魚龍化石,並且保存完好。在粘土板巖上,往往從側面清晰地印出身體柔軟的部分,可以清晰地看到壹條肉質的背鰭和壹條由壹系列向下折疊的尾椎骨組成的上葉小、下葉大的倒尾。這種體現快速遊泳的魚龍適應模式從三疊紀延續到白堊紀,只有數量上的變化。比如它們的個體變大,彎曲的尾鰭變大,前肢變長。
魚龍的身體結構表明它們已經完全失去了著陸的能力。目前,魚龍的繁殖方式被認為是卵胎生。德國符騰堡州出土的魚龍化石證明了這壹推斷。在保存完好的魚龍骨骼的腹腔內,除了它們的壹些獵物,如頭足類和魚類外,還有魚龍的幼蟲,有些已經退化為泄殖腔。
關於魚龍的分類,目前的共識是根據肢骨和鰭足的連接關系分為兩類,即寬足和窄足,分為五大科。①混龍科混龍科,②盤龍科,③腕龍科,③薩克森龍科沙蜥科,④魚龍科魚龍科,⑤狹鰭龍科。
前三科主要生活在三疊紀,是原始的魚龍。壹般來說,它們體積小,形狀原始。後兩個科主要包括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壹些進步的魚龍。
中國魚龍化石的發現和研究相對較晚。第壹塊魚龍化石由楊於1964年命名為茅臺混龍。1964年,西藏定日發現魚龍化石,1966年,珠峰科學考察隊在聶拉木縣龍圖采集到壹條大型魚龍,命名為西藏喜馬拉雅魚龍,1965年,在安徽巢縣早三疊世地層發現壹條小型魚龍——巢湖龜山魚龍,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屬。
作為壹種海洋動物,魚龍在世界範圍內都有分布。從早三疊世晚期出現到白堊紀末期滅絕,它壹直是海洋中非常成功的動物。中生代末期,它們和恐龍、翼龍壹起滅絕了。
1.古代海洋中的魚龍
發現魚龍在2.3億年前的古海洋中就開始存在了。這種原始的魚龍——混龍,發現於盛產茅臺名酒的中國貴州省茅臺地區。它的頭很長,脖子很短,它的身體現在看起來像海豚。它們的四肢變成了擅長遊泳的鰭狀肢。魚龍以魚、貽貝或海洋中的其他脊椎動物為食。混龍是整個魚龍家族中最小的群體,體長不到1米,最長的只有2米多。
從浩瀚的海洋中,出現了壹只尖尖的長鼻子動物。它現在看起來像海豚,有長長的嘴和鋒利的牙齒。這種動物實際上是壹種爬行動物,壹種生活在水中的爬行動物,就像現代哺乳動物鯨魚壹樣。這種動物的名字叫魚蜥蜴,或者叫“魚龍”。妳看,它的四肢變成了非常強壯的鰭來適應在水中遊泳,尾巴也變得像魚的尾巴。魚龍的身體呈流線型,像魚,但不是魚,因為它不是用鰓呼吸,而是像當時陸地上的爬行動物壹樣,用肺呼吸空氣。另外,魚龍不像魚壹樣在水中產卵。相反,魚龍媽媽把蛋留在了自己的身體裏,這樣她就可以安全地孵化蛋了。他們的孩子出生後,他們壹生都生活在海洋中。它們在海裏很舒服,有的魚龍可以長到13米以上。
在當時的古海洋中,還有壹種爬行動物叫蚯蚓。這個不恰當的名字是早年古生物學家起的,意思是“陸地上的蜥蜴”。也有人稱之為“海鱷”。妳可能已經從這些昵稱中知道,它看起來壹定很像現代的鱷魚。但除了鱷魚般的身體,它的四只腳變成了槳狀的鰭,加上那條大尾巴,它可以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這種水生爬行動物和彩龍壹樣,除了在岸上產卵外,通常終生生活在海洋中。
那時,海洋裏生活著壹種短頭魚龍。它的頭又短又粗,嘴裏有壹排排像紐扣壹樣的牙齒。原來是壹只生活在海底,以吃軟體動物為生的魚龍。它用紐扣般的牙齒“敲碎”軟體動物的外殼,將裏面的鮮肉吞下。短頭魚龍頭雖然小,但也不小,四肢比同時代的其他魚龍長得多。有些短頭蜥腳類動物可以長到10 ~ 14米。與混龍相比,它是壹個“彪形大漢”。
最常見的魚龍家族就是生活在654.38+0.5億年前的真魚龍,我們常說的典型魚龍就是它。它的身體呈流線型,皮膚裸露,非常適合在水中遊泳。它長著長長的頭,頭上長著長長的鼻孔,嘴裏長滿了又尖又大的牙齒,多達200顆。魚龍有兩只大眼睛和壹個叫鞏膜環的結構來保護它們,這表明魚龍有很強的視力。它的聽力也比其他爬行動物好。難怪有人誇它是“眼觀八方,耳聽八方”的海中霸主!魚龍是如何在海裏遊泳的?它像魚還是海豚?科學家告訴我們,它遊泳更像現代企鵝。幾年前,在英國壹個博物館下面的采石場發現了壹些魚龍化石,有脖子、前肢和尾巴。仔細研究後發現,魚龍用前肢當“定向舵”,用大尾巴當螺旋槳。如果它想慢慢遊,它用兩只前肢劃水,如果它想快速前進,它就用力搖著大尾巴,像箭壹樣,劃過水面,飛走了。
啊,壹個小腦袋從海裏冒出來,跟著壹個細長的脖子,遊到了岸邊,爬上了巖石。它的身體扁扁的,四個像海豹壹樣的鰭又寬又有力。正是有了它們,它爬上了岸邊的巖石。這個長相奇怪的家夥是誰?它是海洋中的另壹個霸主——蛇頸龍。壹位科學家形容它是“壹條穿烏龜的大蛇”。它是壹種兇猛的食肉動物,不僅能吃魚,有時還能抓到潛入海裏捕食的翼龍!蛇頸龍在地球上生活了1.1億多年。世界上所有的海洋和湖泊都留下了它們的影子。它們和最後的恐龍壹起,在6500萬年前滅絕了。
2.魚龍化石的發現
有壹個故事說,壹個農民在他牧場的巖石上看到了看起來像巨大動物腳印的東西,他立即打電話給壹位科學家。科學家看了壹會兒,對農夫說:這是個大家夥。這種史前動物壹定是用兩條腿走路的。它的腳像鴨子的蹼腳。後來才知道是壹只鴨嘴龍。科學家們還發現,這個大家夥可以輕松地走過松軟的泥土。可能這個地方以前是個海灘,因為腳印附近有壹個小沙蟹的化石。
還有壹次,壹個新英格蘭的農民也發現了壹些奇怪的腳印,這些腳印已經被石化了。但是當時沒有人聽說過恐龍,所以不可能給這些又大又怪的腳起名字。
後來,幾十年後,第壹具恐龍骨骼被發現後,人們把這些奇怪的腳印和恐龍聯系在壹起。
第壹具“龍”骨架是由英國12歲的女孩瑪麗發現的。這個漂亮的小女孩住在海邊。小瑪麗經常幫助她父親從海邊的巖石上收集貝殼化石。他們靠在旅遊區賣化石為生。1811年的壹天,瑪麗在巖石中發現了壹具奇怪動物的骨骼,看起來像是曾經生活在海洋中的壹種古老爬行動物的化石。通過科學家的研究,確認這塊化石確實是壹種海洋爬行動物的遺骸。它死後,它的骨頭被沈積物掩埋在海底,成為巖石中的化石。不知過了多少百萬年,海底的巖石被掀了許多米,露出了水面。在日曬雨淋的風化作用下,壹些巖石已經斷裂,形成了今天海邊的懸崖峭壁。這個古老海洋中的爬行動物骨骼恰好就在這個懸崖的表面,它被幸運的瑪麗發現了。後來科學家把這些骨骼化石放在壹起,才知道這是滅絕了2億年的魚龍化石。
瑪麗發現的這塊化石叫什麽名字?那時,科學家用拉丁語或希臘語給動物和植物命名。因此,這塊化石也不例外,給它起了個名字“Ichth-Ysaurus”,在希臘語中是“魚”的意思,“saurus”在希臘語中是“蜥蜴”的意思。所以早期古生物學家把它翻譯成“魚蜥蜴”。後來被翻譯成魚龍。
瑪麗因此而出名。她非常興奮,決心再次找到壹些重要的化石。經過幾年的努力,她發現了另壹種在天空中飛行的爬行動物——翼龍的骨骼化石。她的確是古生物化石的偉大發現者。如果她現在在的話,她壹定會獲得諾貝爾獎。
不久之後,壹位英國婦女曼特爾夫人在巖石中發現了壹些特大的牙齒。他們認為那顆牙齒非常類似於壹種叫做鬣蜥的牙齒。他們將這種古老的爬行動物命名為禽龍。後來他們發現了許多禽龍化石。當挖掘出壹具完整的禽龍骨骼時,他們發現這只禽龍除了牙齒之外,與原來的禽龍模樣完全不同。
隨著越來越多的巨型爬行動物被發現,壹位科學家認為必須給所有這些巨型怪物命名。他決定稱它們為恐龍,意思是“可怕的蜥蜴”。中國古生物學家將其翻譯為龍。
3.魚龍“墓地”的新發現
大多數爬行動物是卵生的,也就是說,大多數爬行動物通過產卵繁殖。壹般來說,爬行動物把蛋產在沙子裏或它們的窩裏,但是魚龍不壹樣。它們不能在水下產卵,也不能爬到陸地上產卵。那麽,它們是如何繁殖的呢?140多年前,在巖石中發現了壹個非常完整的魚龍化石。奇怪的是,在大魚龍的肚子裏有壹條看起來非常相似的微小魚龍。當時有人認為是大魚龍吞了小魚龍。後來,科學家在德國霍爾茨馬登附近發現了300多具魚龍骨骼化石。除了大量的魚龍骨骼和皮膚化石外,他們還意外發現了壹些雌性魚龍骨骼化石,其腹部有幼蟲。這樣的骨骼標本有20多個。
在魚龍“墓地”發現的幾乎所有成年雌性魚龍的體腔中都有小龍。甚至在壹只名叫四齒龍的雌性龍的腹腔裏發現了四條小魚龍。其中三個在體腔,1即將誕生。它的身體在體外,但它的頭在媽媽的肚子裏。大自然的化石真實地記錄了魚龍的繁衍。通過對這些標本的研究,科學家們確定,小玉龍在出生時並沒有迅速離開母親的身體。分娩時,小玉龍的尾巴首先從母體中逐漸伸出,但整個身體並沒有出來,直到小玉龍已經刻意使用了尾鰭和鰭足。即將出生的魚龍更大,3米長的雌性魚龍所生的孩子可達0.5 ~ 0.7米。1988年,瑞士壹位古生物學家在阿爾卑斯山發現了許多龍的化石。兩億多年前,這裏還是壹片溫暖的海洋,長得有點像海豚的魔龍在自由自在地遊動。現在很多人都在推測,魚龍這樣的海洋爬行動物可能和其他動物不壹樣,是“卵生”動物,這在當時是很進步的。
魚龍化石最早發現於18世紀(1708)的瑞士蘇黎世,只有兩根棘。那時候,科學家之間還不認識。100多年後(1814),英國12歲的女孩瑪麗·安寧在英國海岸的壹塊懸巖中發現了壹具完整的魚龍化石,只有學者才認識到這壹點。
根據喜馬拉雅魚龍的特征,並參考與其壹同誕生的無脊椎動物化石,學者們認為魚龍化石的地層時代應為晚三疊世,距今約6.5438+0.6億年。也就是說,當西藏魚龍生活在這裏的時候,喜馬拉雅地區是壹片海洋,而不是古老的喜馬拉雅海。這片海與古地中海相連,今天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可以通過古喜馬拉雅海和古地中海相互連接。我們今天看到的喜馬拉雅山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是從海底升起後形成的。喜馬拉雅山是壹個年輕的山脈,每年都在持續上升。從這裏,我們真正看到了“滄桑巨變”的辯證法,看到了古生物學為古地理學提供科學論據的實例。
關於魚龍還有壹個有趣的故事,它是卵生的。我們知道大多數爬行動物都是卵生的,但也有壹些毒蛇是卵生的。所謂胎生,就是它的受精卵不像卵生動物那樣排出體外,而是被外界環境孵化出來,而是留在母體體內,直到發育成小動物。這種繁殖看似胎生,但在母體中發育時,並不像胎生動物那樣由母體供給營養,而主要依靠受精卵本身的營養,只是將卵子“儲存”在母體中進行孵化,本質上還是卵生。據報道,國外的壹個魚龍化石中有魚龍的胚胎,甚至發現了1只雌性魚龍和7只魚龍的化石群。這七條小魚龍有的位於大魚龍的體外,有的還保存在大魚龍的腹腔內。這只雌性魚龍有可能在分娩時死亡。
除了西藏,在安徽和貴州也發現了魚龍化石。安徽的魚龍很原始,也更早,在三疊紀早期,大約2.2億年前。它的發現將魚龍的三疊紀記錄向前推進了65438+1億年。
除了魚龍,中國還有蛇頸龍、上龍、貴州龍。
喜馬拉雅魚龍(Himalayesaurus tibetensis)身長超過10米,重約3噸。口中有厚如扁錐的牙齒。整個頭骨呈三角形,眼睛又大又圓。脊柱的椎體就像壹個兩邊凹進去的盤子,整個脊柱就像壹串綁在繩子上的盤子。它的四肢扁平,肩胛骨很長,適合遊泳。它紡錘形的身體,槳狀的四肢和強壯的尾巴使它成為古老的喜馬拉雅海中無與倫比的快速遊泳者。
Sast魚龍科是中、晚三疊世分布最廣的魚龍,包括很多不同的種類,從幾米長到十幾米長不等。Sastre魚龍(Shastasaurus)就是這個家族的典型代表。它的牙齒是槽形的,背上沒有鰭,有壹個半月形的尾鰭,所以它可能還會像鰻魚壹樣擺動。
在三疊紀的最後壹千萬年裏,Sast魚龍迅速從普通生物進化成可怕的海洋巨獸。它們又大又壯,與同時期的陸地動物相比相形見絀——各種早期恐龍和剛剛走上歷史舞臺的恐龍,與薩斯特雷魚龍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