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4月,陜西省洛南地質隊的壹個測量隊,在來自蘇聯克拉西的專家林尼科娃和工程師李震的帶領下,發現了這個礦,並進行了壹個多月的考察,編寫了新集磷礦測量報告。
1957-1958期間,河南省地質局豫06地質隊在新集街西北方向進行了前期勘探。1958 65438+2月提交報告,儲量905萬噸。經省儲委評估,礦石品位較低,平均品位僅為10.62%。選礦試驗結果表明,新集磷礦難選。所以按照當時的技術水平,認為存款不能滿足工業要求,所以把提交的儲量全部列為表外儲量。
1958,辛集磷礦在當地開采,但是失敗了。1974-1978年再次開采,特別是1975-1978年,許昌地區在辛集設廠設礦,挖兩個平行斜孔(相距25米),深度分別為60.40米和70米。然而,由於磷礦層厚度小,
1975以來,為滿足許昌地區建廠需要,河南省地質局地質九隊在原地質隊豫06隊初勘的基礎上,對新集磷礦進行了補充勘探。同時,順便對疊加在磷礦上的石膏礦床進行了初步調查。歷時五年零三個月,1980年9月提交勘探報告。最終提交的儲量為2266萬噸,相當於871,000噸標準礦(按P2O5 = 30%計)。
新集磷礦是壹個結構復雜的低品位膠磷礦。為了獲得合理的選礦指標,解決磷礦的利用問題,在1957-1973采取了6個樣品(其中壹個是焙燒熟料礦),以查明焙燒礦的可磨性,找出經濟合理的磷礦加工途徑。樣品送地質部礦產資源研究所、湖北省地質局中心實驗室、連雲港化學礦山設計研究院等單位進行實驗(樣品重量在500 kg以上)。然而,六個試驗樣品的選礦結果並不令人滿意。主要原因是新集磷礦中90%的磷酸鹽包裹著應時、長石、海綠石等碎屑礦物顆粒,形成復雜的殼狀細粒結構,使磷酸鹽難以剝離。為了獲得更好的回收率和更高的精礦品位,需要對磷礦石進行非常精細的處理(即95%以上的礦石顆粒通過200目篩),以獲得更好的選礦效果。但是這種方法太貴,使用起來不方便。由於選礦效果不理想,給礦山開發利用帶來困難。根據農科院做的磷礦粉肥效試驗,本區磷礦粉含磷13.6%,有效磷的絕對百分比為4.81%,占磷含量的34.4%。同時磷礦粉中磷含量高,直接制取磷礦粉是壹種理想的方法。
下寒武統辛集組是豫西重要的含磷層位,辛集礦區周圍有許多類似的磷礦床(點)。利用這種低品位砂質磷礦的關鍵是解決選礦問題。雖然目前這個問題沒有解決,礦山也沒有開采,但是壹旦突破,將成為河南省磷礦的重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