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有名,煙臺卻號稱“黃縣”。其實黃縣是龍口的原名。
龍口,古稱黃縣,建於先秦時期。縣城原位於湟水河畔的石梁鎮皇城集村。它在隋朝被洪水摧毀,並轉移到今天姜水河畔的東城區。
龍口港位於該市的西海岸。歷史上,它是壹個航運集散地。1914開埠通商,龍口街發展成為依托龍口港的城鎮。之後壹度脫離黃縣為龍口特區,後又回歸黃縣為龍口鎮。
1986年,黃縣撤縣設市為龍口市,兩地地名開始有客觀爭議。因黃縣西部龍口鎮得名,後為龍口港。
當時黃縣市政府沒有按要求搬遷到龍口鎮。龍口老城是黃縣的原所在地,又稱皇城。西城區,面積不大,是狹義的龍口。
龍口主城區是皇城。買汽車票或者打車的時候,去皇城和龍口的地方不壹樣。由此可見龍口人的情結有多深。
雖然龍口的歷史遠不如黃縣,外人整天介紹黃縣也是莫名其妙,但黃縣根本不存在。唯壹的結果就是黃縣和龍口的關系。本地人每天為幾個地名爭論不休,外地人則迷茫痛苦。
比如山東當地有壹種手工藝品,在黃縣叫布老虎。相傳黃步虎起源於明朝中期,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現在主要集中在焦上村、中村、北早前村、南山村。
黃縣布老虎沒有統壹的規格和樣式。由於手頭的材料不同,心靈手巧的女性們用自己的審美觀念創造出了形態各異的布老虎。做出來的布老虎,把老虎的本來形狀做了很大的扭曲,身體和尾巴都大大縮小了,四肢也變短了。他那圓圓的大眼睛和扭曲的牙齒明顯誇張,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傳統藝術所追求的“找神就是找神”的表達方式。
去龍口旅遊,在黃縣給孩子買個布老虎,太棒了。
兩者大體區別是龍口是海邊部分,黃縣是內陸部分。龍口有68.38公裏的海岸線,是山東省的水產基地之壹,盛產海參、鳳尾魚、對蝦、扇貝和鯧魚。黃縣有煤、金、鉛鋅、高嶺土、螢石、砂礦等礦產資源。
龍口、黃縣,現為龍口。它歷史悠久,有19處名勝古跡和4處革命紀念地。其中,萊國都城遺址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屬於城址。
桂城古鎮位於龍口市東南6.5公裏,縣城最高的山峰萊山之間。萊茵河從南到北貫穿老城,在西北與黃水河匯合,流入渤海。
萊子古都桂城始建於西周初年,55年亡於周靈王,歷時500余年。古都周圍的山丘環繞著整個城市,形成了壹道天然屏障,是北方平原通往東南山區的主要道路。歷經三千年的風風雨雨,古城的地面建築已基本被毀,但從殘存的城基上仍能看出古城的輪廓。
大家熟悉的龍口粉絲,就是以綠豆、豌豆為原料的優質澱粉,采用傳統工藝精制而成。切片細膩均勻,光潔度高,透明度強,質地柔軟。因其原料好,加工精,被稱為“粉絲之冠”。
其實龍口還有草莓。清末,草莓隨著當地人的海外經商被帶到山東龍口,被稱為“美國莓”和“韓國莓”。目前,全市發展草莓2萬多畝,總產量6萬多噸,居山東省首位,鐘村鎮、文集鎮等草莓之鄉異軍突起。
現在龍口很多景點都是人工改造的。有壹處丁士故居,又名丁士莊園,是清乾隆年間丁百萬家留下的。它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丁士故居是中國規模宏大、舉世聞名、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建築群。
這個“丁百萬”是老黃縣民間的傳說,龍口很多地方都在講他的故事。久而久之,龍口的知名度逐漸凸顯,黃縣的故事成為歷史。
今年以來,龍口以港城大道、黃縣大道為橫軸,整合東西部城市。通過城市區域的拓展、重要節點村莊的發展和城市業態的布局,促進了東西部城市的融合與互聯,拉長了城市的縱深,增加了城市的容量。
兩個名字的糾葛表面上是改名和歷史混淆,實際上是地理區域之間的文化和經濟差異。
為了彌合差距,近年來,龍口南北山海相連,以甬溫河為縱軸。通過水環境治理、沿江景觀建設、兩岸開發、基礎設施完善,將城、鄉、山、海從線到面有機連接,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內涵。
美麗的龍口,壹個古老的黃縣,其實是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