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是壹個海島在廈門海的對面是壹個風景優美的地方 鼓浪嶼與廈門市區相隔,面積僅1.91平方公裏,是廈門最大的壹個衛星島,素有“海上花園”的美稱。
嶼上龍頭山、升旗山和雞母山並列,岡巒起伏,碧波、白雲、綠樹交相輝映,處處給人以整潔幽靜的感覺。
小島完好地保留著許多具有中外各種建築風格的建築物,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譽。
嶼上人口約2萬,居民喜愛音樂,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前茅,被贊為琴島。
現在,鼓浪嶼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主要旅遊景點有:日光巖、菽莊花園、港仔後海濱浴場、鄭成功紀念館等。
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人來此觀光遊覽。
日光巖
日光巖 日光巖又名晃巖,為鼓浪嶼最高點,頂端海拔96米。
山上巨石嵯峨,疊成洞壑。
樹木蔥郁,亭臺掩映。
拾級而登,先至蓮花庵,“壹片瓦”巨石嵌空,形成殿堂,庵旁巨石鐫刻“鼓浪洞天”、“鷺江第壹”;庵後有“鷺江龍窟”、“古避暑洞”諸勝,中間即鄭成功龍頭山寨和水操臺遺址,有蔡廷鍇、蔡元培贊鄭題詠。
登臨絕頂,山海奇觀,風光無限,廈門、鼓浪嶼、大擔、二擔諸島盡收眼底。
菽莊花園
菽莊花園在日光巖南麓海濱。
臺灣富商林爾嘉於清光緒二十壹年(1895年)攜眷內渡,寓居鼓浪嶼,1913年始建此園,以寄托對臺北板橋故園的懷念,並以其號“叔臧”諧音為園名。
園主銅像,現屹立園中。
全園借山藏海,巧為布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令人流連忘返。
有壬秋閣、四十四橋、疊石、假山、談瀛軒、頑石山房諸景,為廈門名園之最。
左側港仔後海濱浴場,沙清水凈,可容數千人遊泳。
附近有延平公園,為紀念鄭成功而建,其中有指凈泉,俗稱“國姓井”,相傳是鄭氏屯軍時開設的水井。
皓月園
皓月園位於鼓浪嶼東部的覆鼎巖海濱,占地3萬平方米,沿鷺江之濱鋪開,這是以海濱沙灘、巖石、綠樹、亭閣展布的庭園。
始建於1985年,園以《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寢不寐,皓月透素幃"詩句取名"皓月園"。
園內有長13.7米、高4.7米、耗銅18噸的壹座鄭成功及其部將巨型銅雕像。
這座巨型銅雕,除鄭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將陳澤、陳廣、陳永華、楊朝棟比真實體量略大外,其余各路兵馬都朝兩側延伸,圖幅寬廣,頗引人註目。
園內更突出的是矗立在覆鼎巖上的鄭成功巨型花崗巖雕像,這個巨像於1985年8月27日落成,高15.7米,重1617噸,由23層625塊“泉州白”花崗巖精雕而成,十分威武。
古避暑洞
古避暑洞是個很有特色的山洞,兩旁石壁支起從天而降的花崗巖巨石,給人泰山壓頂之感,十分險峻。
上面“古避暑洞”四個字是清末臺灣文人施士潔題寫的。
石洞明亮幹燥、通風清爽。
穿過古避暑洞,向左拐,有壹座窈窕小亭,撐起細細腰骨,把巖石當作涼臺,名叫“傘亭”可供遊客遮陽避雨。
旁邊的巖石頂,有壹個仙人洗腳的石盆,長年累月盛著水,壹旁還有仙人的腳印。
其實,“仙人印”、“洗腳盆”都是海浪沖蝕而成的海蝕地貌,在遙遠的地質年代,這裏還處於海浪的沖蝕下,後來由於地殼上升,於是這些海蝕地貌就出現在山頂上了。
龍頭山寨
日光巖又稱龍頭山,與廈門的虎頭山隔海相望,壹龍壹虎把守廈門港,叫“龍虎守江”。
這裏原有壹座“旭亭”早已毀坦。
臺灣石國球寫壹篇《旭亭記》,描寫日光巖“山羅海繞,極目東南第壹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皆為梵剎呈奇”。
蹬道巨石夾峙,森嚴壁立,海風穿弄,頓有“九夏生寒”之意,涼意自然來自“鷺江龍窟”。
“九夏”即夏季,“龍窟”乃龍住的地方,因鼓浪嶼傳說中曾住五條龍。
這個寨門是鄭成功當年屯兵鼓浪嶼的“龍頭山寨”的寨門,巖石上的圓孔是士兵搭架帳篷開鑿的,前 *** 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錯將軍見景生情,命筆寫下了七律:“心存只手補天工,八閩屯維今古同;當年古壘依然在,日光巖下憶英雄。”對鄭成功贊美異常。
蔡元培先生也有壹首七律:“叱咤大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陣雲高。
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斌斌不可淘。”“蟲沙猿鶴”指從軍戰死者。
鄭成功紀念館
鄭成功紀念館1962年1月28日為紀念鄭成功 *** 300周年而創設。
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 1624年出生於日本平戶海濱。
南明隆武在福州即位,見他忠心朝廷,賜他姓“朱”,改名“成功”,所以民間叫他“鄭國姓”,永歷皇帝封他為延平王。
其父鄭芝龍暗中降清,鄭成功出走金門,誓死抗清。
他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與清軍厚戰多年,曾壹度打到南京城下,因驕兵致敗。
1661年4月煌日,鄭成功經過充分準備,率戰船數百艘,官兵25000人,從金門科羅灣出發,收復被荷蘭侵占38年的臺灣,並歷奮開發臺灣。
鄭成功於1662年7月病逝於臺灣,年僅39歲。
300多年來,閩臺人民十分敬仰鄭成功,尊他為民族英雄,臺灣人民尊他為“開臺聖王”。
鄭成功紀念館***分七個部分,展出各種文物、資料、照片、模型等300余件。
其中,關防、漳州軍鋼等系當年原物,頗為珍貴。
進館參觀,可比較系統地了解鄭成功不平凡的壹生。
水操臺
水操臺是鄭成功為 *** ,操練水師的遺址。
巨崖上“閩海雄風”四個字,圓潤飽滿,酣暢剛健。
右前側另壹巨石上,刻著鄭成功手書的壹首五絕:“禮樂衣冠第,文章孔孟家。
南山開壽城,東海釀流霞。”據說,這首詩是臨摹鄭成功的筆跡而刻的,底下還刻著“鄭森私印”和“成功”兩方印章,站在水操臺,總會令人聯想當年鄭成功在此處指揮若定,受江上掛旗獵獵,百舸爭遊,壯士們為祖國的統壹而摩拳擦掌的壯觀的場面。
鼓浪洞天
日光巖勝景聞名四方,古往今來,壹直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他們陶醉於這天風海濤中,吟詩作賦,留下不少珍貴的手跡。
走過日光巖寺山門,擡頭可以仰望到壹個巨大的山崖。
巨崖上的題刻——“鼓浪洞天”為日光巖仙境般的景色做了精彩的概括,是明朝萬歷元年了壹中所寫的;“鷺江第壹”則點出日光巖是廈門第壹勝景,是清代道光元年林誠所書;“天風海濤”恰到好處指出日光巖的特點,是民國四年許世英所寫。
英雄園
英雄園是為了紀念解放廈門、攻打鼓浪嶼的烈士而建的,包括小紀念廣場、紀念雕塑和紀念室三部分。
1949年9月底,中國人民 *** 第十兵團解放了閩南大陸,形成對金門、廈門 *** 軍三面包圍的態勢。
10月15日,該兵團三十壹軍、二十九軍開始對廈門發動越海作戰,當日18時,三十壹軍二七壹團、二七七團各兩個營的船隊率先分別由海滄等地分兩路向鼓浪嶼西南部進發。
在支前船工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 *** 指戰員搏風擊浪,冒著守敵猛烈的炮火,奮勇前進,在此山下搶灘登陸。
壹時炮火紛飛,勢崩雷電;軍聲肅殺,氣奪海山。
二七壹團團長王興芳等數百位指戰員和張水錦壹家等支前船工不幸在戰鬥中光榮殉國。
經兩晝夜的浴血戰鬥,我軍終於解放了廈、鼓全島,取得最後的勝利。
青山埋忠骨,史冊耀丹心。
廈、鼓解放後,人民群眾將此山(原名“旗仔尾山”)稱為英雄山。
從而寄托著人們對革命先烈的無限緬懷!公元2000年,鼓浪嶼人民 *** 在山上辟建“英雄園”,讓這光輝的革命史跡與南國秀麗的景色交融在壹起,使人們在大風海濤的淋浴之中,永遠勿忘往昔血與火的洗禮。
鋼琴博物館
伴著鼓浪嶼的海浪聲,30臺古鋼琴靜靜地站在充滿典雅氣氛的陳列室中,讓帶著驚奇眼光的參觀者,發出陣陣贊嘆。
那裏就是鼓浪嶼鋼琴博物館。
2000年1月落成的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於菽莊花園的“聽濤軒”,占地450平方米,分AB兩所,上下兩層,博物館裏陳列了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壹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
無論是普通的遊客,還是音樂家、藝術家,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帶給他們的藝術熏陶和音樂的啟迪都是無盡的。
拿千姿百態來形容館內的鋼琴,或有誇張之嫌,但是讓參觀者隨著陳列品走壹遍鋼琴近200年的演變歷程,那就壹點也不誇張。
澳大利亞著名鋼琴演奏家傑佛利·托薩是胡友義先生的莫逆之交,他說,"我以我的朋友為榮,他把壹份最特殊的禮物獻給了中國。
"為慶祝開館,傑佛利·托薩還在鼓浪嶼音樂廳舉辦了專場演奏會。
法國鋼琴大師米歇爾·布爾敦克勒參觀了博物館後說:我希望有壹天能夠在此舉辦壹個國際性的鋼琴藝術節。
"我國著名指揮家韓中傑、鄭小瑛,旅美鋼琴家殷承宗等也深深被鋼琴博物館音樂魅力所折服。
伴著鼓浪嶼的海浪聲,30臺古鋼琴靜靜地站在充滿典雅氣氛的陳列室中,讓帶著驚奇眼光的參觀者,發出陣陣贊嘆。
那裏就是鼓浪嶼鋼琴博物館。
港仔後海濱浴場
港仔後寬闊沙灘上,砂質細軟、坡緩浪平、海水流速小,沒有鯊魚出沒,每年有5個半月海水溫在20℃以上,泳季可達半年之久,每日有兩次潮水,宜泳時間六個多小時,是景好、砂好、水質好、氣候好的理想天然海濱浴場。
各種服務設施齊備,並設有遊艇及摩托艇等水上娛樂項目。
98年在此舉辦過全國OP級帆船錦標賽。
百米高臺
百米高臺為日光巖頂峰,這海拔92.7米,加上圓臺,號稱“百米高臺”。
淋浴天風,傾聽海濤,眺望遠處,水天壹色,令人忘卻人世間的諸多煩惱,全身心地融入這優美和諧的世界中去。
到日光巖旅遊,妙就妙在;不單單用肉眼看景,而應該用心靈去感受,做壹番徹底的神遊。
看腳下的鼓浪嶼,各種風格的建築錯落有致,好象從這鋼琴之島上彈奏出來音符,凝固成壹曲最浪漫的旋律。
這是壹座神奇的島嶼,在這裏的每壹棟典雅的樓房裏都有壹段精彩的傳奇故事。
往北看,紅色、圓穹頂部的建築十分明顯,那就是鼓浪嶼最有名的“八卦樓”稍離我們近點的,這豎著十字架的建築,就是閩南最有名的大教堂“三壹堂”。
再往前看,鼓浪嶼隔鷺江與廈門相望,這裏的特色建築與廈門的現代化高樓大廈截然不同,仿佛時間在這裏停滯了,將我們留在東西文化強烈撞擊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歷史中。
舉目西望嵩嶼電廠的煙囪高高聳起,著名的海滄開發區就在眼前,通過新建的海滄大橋與廈門連成壹體。
朝南看,對面就是漳州的中銀開發區,南太武群山起伏。
朝東望,遠處有吳嶼、青嶼、大擔 小擔、大金門、小金門諸島,越過海峽,就是臺灣。
日光巖寺
日光巖寺,俗稱“壹片瓦”,實際是壹個天然石洞,以壹巨石為頂,後依山形地勢建起寺廟的,具體時間是明朝正德年間萬歷十四年。
有關日光巖名稱的來歷有兩種傳說:壹是自然地理傳說,因每天淩晨,朝陽從廈門五老峰後升起,日光巖最先淋浴在陽光中,故得名為日光巖,寺廟稱日光巖寺;壹是歷史傳說,當年鄭成功來到晃巖(日光巖別名),見這裏的景色遠勝於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就成了日光巖。
日光巖寺屢毀屢建,清同治年間,建圓明殿,祀彌勒,並在廟前建壹八角亭,上掛“日光寺”匾。
解放後,圓明殿改為念佛堂,大雄寶殿是1917年建的。
改革開放後,落實宗教政策,日光巖寺得到 *** 的扶持,接受海內外十方信善的捐贈,大興土木,翻建了大雄寶殿,新建了山門、鐘鼓樓。
旅遊平臺、法堂、僧舍、小賣部和膳堂,寺廟煥然壹新。
日光巖寺是壹座精巧玲瓏的寺廟,大雄寶殿、彌勒殿對合而設,是全國唯壹。
日光巖寺環境優美,歷代高僧不斷,著名的弘壹法師於1936年6月曾在此閉關8個月。
風琴博物館
2005年1月28日晚,受矚目的國內惟壹、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鼓浪嶼風琴博物館開始向市民開放,並舉行壹場管風琴音樂會。
風琴博物館的第壹臺大型管風琴“諾蔓比爾”“初試啼聲”正式向遊客和市民“亮相”。
150多名市民獲得第壹批觀賞百年古風琴的美妙琴聲的機會,來自澳大利亞的管風琴演奏家瑞思.博克(男)和瑞爾克.莫裏夫婦給鷺島市民帶來了全新的音樂享受。
目前,館內存放著5000余臺鋼琴。
三壹堂
七十多年前,由於廈門中華基督教新街堂、竹樹堂、廈港堂壹百左右位信徒陸續遷居鼓浪嶼,遇到臺風、陰雨等天氣欲渡海回廈門本島禮拜深感不便,於是三個堂會的信徒聯合在鼓浪嶼建立教會,故取名為“三壹堂”,更蘊含聖父、聖子、聖靈三位壹體的教義。
起初主日崇拜借用當時毓德女中禮拜堂(現廈門音樂學校),隨後於1934年籌建教堂(可容納壹千多人),1992年續建牧師樓(現改為辦公樓),2000年擴建教堂正門以及附屬建築並圍墻欄桿等未了工程,整體工程先後***歷時六十六年之久方得全部竣工。
現總占地面積為2138.62㎡,總建築面積為1368㎡。
三壹堂的建築獨具壹格,呈十字立體式的罕見造型,四方八面排水的黃瓦屋頂上,居中矗立著八角鐘樓,頂尖的十字架高聳雲天。
紅墻裝飾著流暢的三角形線條,四面敞開十二道大門、十六扇窗戶極為寬大,具有通風、采光、疏散的實用特點。
堂內長寬同等的十三米跨度墻體上,巧用無柱鋼梁拱券的屋架,加上天花木板吊頂,顯得高大堂皇又帶來極其科學理想的音響效果,成為本堂建築最具特色的壹絕。
無論從任何壹個角度觀賞,其雄偉非凡氣勢,都無不令人嘆為觀止。
2006年被確定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天堂構
海天堂構位於鼓浪嶼福建路38號,始建於1921年,2002年4月被廈門市 *** 列為重點歷史風貌建築。
目前修復後開放的“海天堂構”老別墅是中西方文化結合的典範之作。
門樓是典型中國傳統式樣,重檐鬥拱、飛檐翹角。
前後兩側的樓宇,普遍采用古希臘柱式,窗飾大都為西洋風格,但墻面與轉角又是中國雕飾。
中樓原有壹家外國人的俱樂部,黃秀烺購得後,將其建成壹幢仿古大屋頂宮殿式建築,由莆田工匠建造。
它采用重檐歇山頂,四角纏枝高高翹起。
樓頂前部別具匠心,設計了壹個外表看似重檐鉆尖的“亭子”,亭尖還安了壹個寶葫蘆;從內部看卻是個條木拼成的八邊形藻井,從二樓直達井頂,井壁上畫有中國花鳥畫。
這“亭子”純屬裝飾。
門、窗、廊、廳的楣上均飾掛水泥透雕飛罩,所有檐角均裝飾纏枝花卉或吸水蚊龍,挑粱雀替均塑龍鳳掛落,把別墅點綴得十分民族化。
其廊柱為方形,紅磚砌成,色調自然和諧;而正廳則由四個垂柱花籃與欄桿上的花盆上下對應,特別是以鬥拱裝飾走廊外沿,顯得格外穩重。
海天堂構的建築風格在洋派建築比比皆是的鼓浪嶼,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