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嗅鼻煙在中國的起源,清趙之謙《勇盧閑話》載:“鼻煙來自大西洋意大裏亞國。萬歷九年,利瑪竇汛海入廣東,旋至京師。獻方物,始通中國。國人多服鼻煙,短衣數重,裹為小囊藏鼻煙。”鼻煙的成分組成,《廣大新書》有記載:“香白芷二分,北細辛八分,焙幹,豬牙皂角二分研,薄荷二分,冰片三厘,幹煙絲為君幹絲壹錢,必配福煙六七分。又藥各研細末。酌量配合,不必拘分量,以色如棕色為佳。”鼻煙的制法是在研磨極細的優質煙草中,加入麝香等名貴香辛藥材,並在密封的蠟丸中陳化數年或數十年而成。制成的鼻煙呈粉末狀,吸時用手指將它抹在鼻孔內,通過刺激粘膜引起生理作用。鼻煙有黑紫、老黃、嫩黃等不同顏色,味道有酸、膻、糊、豆、甜五種,以酸為佳。據說具有明目、提神、辟疫、活血之功效。用於盛放鼻煙的專用器皿叫鼻煙壺,材質有水晶、羊脂、瑪瑙、翡翠、茄、瓢、瓷、石等。
鼻煙在中國始自明末,興於清代,並有專門的制造鼻煙和銷售鼻煙的鼻煙廠、鼻煙局、鼻煙鋪。聞鼻煙開始為達官貴人們權力的象征,後來遍及百姓。“無論貧富貴賤無不好之,有類於飲食睡眠,不可壹日缺其事。幾視為第二生命,可壹日無米面,而不可壹日無鼻煙。可壹日不飲食,而不可壹日不聞鼻煙”(民國三十壹年趙汝珍編著《古玩指南》)。據說雍正皇帝非常嗜好鼻煙。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八年五月十四日,太監張玉枝柱交來鼻煙壹包,傳旨:此煙是怡親王進的,朕常用。劉三九若能配得來即配作些。若配不來,俟怡親王事畢後向府內要配方做,欽此。”古典小說《紅樓夢》上也描寫:晴霎感冒,頭昏鼻塞。寶玉命人取壹西洋小壺讓其嗅用,連打幾個噴嚏,,病即刻痊愈。
蒙古族牧民現在還流行互敬鼻煙。晚輩同長輩相見時,晚輩要曲身鞠躬,雙手捧著鼻煙壺,敬獻給長輩,長輩用左手接受,聞後歸還。同輩相見時,只用右手互相交換鼻煙壺,並從壺中倒在手心裏壹點鼻煙,用手指蘸壹下,抹在各自的鼻孔上聞壹聞,然後相互歸還。當路遇行人或到牧民家作客時,行人或主人也往往掏出鼻煙壺敬遞給對方聞壹聞,或者互相交換鼻煙壺,表示互相尊重,以禮相待。
民國以後,隨著紙煙的流行,嗅鼻煙習慣逐漸被吸煙所代替,鼻煙也逐漸消失,只有盛放鼻煙的鼻煙壺成了收藏家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