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龍海城內城門歷史

龍海城內城門歷史

龍海市文物遺產收錄

萬寶山貝丘遺址:萬寶山遺址 [龍海市榜山鎮新石器時代、西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發現。遺址面積約250平方米,斷面上有貝殼堆積及少量的石器,陶器殘件。采集有石錛、石斧、石鑿、石戈和夾砂灰陶片、夾砂紅陶片等。陶片紋飾有方格紋、繩紋、曲折紋、葉脈紋等,可辨器形有豆、罐。西漢遺物有乳丁紋板瓦等。

枕頭山古遺址: 枕頭山遺址 [龍海市九湖鎮青銅時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發現。遺址面積約1.5萬平方米。清理出墓1座。出土和采集有石戈、錛石、石鑿、石斧、石鏟、石矛、石鏃,網墜和夾砂灰陶片、灰硬陶片、釉陶片等。陶片紋飾有豎籃紋、斜方格紋、繩紋、乳釘紋、弦紋等,可辨器形有大口尊、圈足尊、豆、平底罐、高領罐、淺盤、盆等。

月港遺址: 月港遺址 [龍海市海澄鎮豆巷村 明代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處原為龍溪縣八都、九都地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在此設置海澄縣。因外通海潮、內接山澗、其形如偃月,故名月港。景泰四年(1453)月港貿易興起,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對外交通貿易中心。現尚存碼頭七處。

白雲巖: 位於龍海顏厝洪阪村東南的白雲山北面,系唐虔誠禪師卓錫處。這裏依山遞高存有三座古建築:前為百草亭,乃南宋末年為紀念朱熹而建,平面方形,四石柱,柱刻“百草亭中留勝景”、“白雲巖上隔塵緣”、“解經明道蹤猶在”、“過化尊神澤未湮”等字,亭內立壹石碣,上鐫“紫陽夫子解經處”。亭曾圮,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但仍保留四石柱。朱熹,號晦庵,別稱紫陽,知漳州時曾在此講誠意章。今尚存朱熹題書的“與造物遊”匾及門聯“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亭之後有朱熹祠,供朱熹,正匾書“古道照人”四楷字,祠內有清道光三年(1823年)“白雲山紫陽書院建置祭田記”、“重修白雲山紫陽書院”石碑。祠後有大雄寶殿,殿門額上有黃道周手書“白雲深處”隸書木匾。白雲巖上有八景:卓錫飛泉、何有石、百草亭、朱熹洗硯池、松關鳥語、棠蔭漏月、晚浦歸帆、意果園。白雲山澗生存著奇異的紅殼蝦、無尾螺、白頸蛙。

滸茂東門城堡: 滸茂東門城堡遺址 [龍海市紫泥鎮城內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建。城周長1272米,開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城墻塊石壘砌,現存東門城墻壹段,長49米,殘高5米,厚1.7-2.2米,城門寬2.2米,殘高2.65米。

鎮海衛古城遺址: 鎮海衛城遺址 [龍海市隆教畬族鄉鎮海村 明代 省文物保護單位]

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興始建,明清各代均重修。城依山面海,周長2881米,城墻用河卵石和條石混合壘砌,有女墻,開垛口720個。開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城門拱形,用條石疊砌,南門、北門寬2.45米-2.6米,東門、西門寬1.7-1.8米。南門有有“甕城”。東門下有寬1米,深0.8米的排水道。現地面保存四個城門及其城墻各壹段。城墻殘高6.8-7.2米,厚4.2-4.5米。城內保存有明天啟二年(1622)始建的石構“福德祠”,城南的“父子承恩”石坊,城北的正統十三年(1448)建城隍廟和嘉靖初年建東嶽廟,東門水門右側的古地洞等古建築;以及義學碑、昭毅將軍碑、梳妝樓、七星井、椰樹井、象乳泉等古跡。

鄭成功槍城遺址: 位於龍海港尾石坑村西側臨海的山崗上,與鼓浪嶼、圭嶼鼎足而立。

槍城為鄭成功鎮守廈門時的重要外圍據點。清順治九年(1652年)建,城墻依山用三合土築成,總面積2540平方米、東西寬42米、南北長68米、在高1·2米處放置槍眼。

現殘存四周圍墻,殘高1·95米、厚1·2米。

萃賢坊: 萃賢坊 [龍海市海澄鎮中山路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建。系龍溪知縣林松,縣丞劉宗用為明弘治年間(1488-1505)吳元,正德年間(1506-1521)林浩、張浩、陳英,本朝高寬竺等五位本縣進士而立。四柱三間仿木構石坊,寬4米,高約7米,四坡頂,正脊微弧,魚尾吻。正樓柱頭用“丁”拱出兩跳挑檐承托坊頂。坊上的石雕構件已佚。

海澄文廟: 海澄文廟 [龍海市海澄鎮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隆慶元年(1567)郡守唐九德建。明崇禎(1628-1644)、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1662-1795)及1990年重修。廟占地面積2500多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依次為泮池、戟門、天井、月臺、東西廡、大成殿、名宦祠,崇聖祠、鄉賢祠。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擡梁式木梁架,重檐歇山頂,鼓形柱礎,鬥拱之間有弓梁相連。臺基用條石壘砌。月臺正面飾青石浮雕盤龍陛石,四周環圍白石雕刻,有雙龍戲珠、如意牡丹纏枝、古瓶梅菊等圖案,雕刻工藝極為精細。

南炮臺: 在龍海港尾石坑村東側的嶼仔尾鏡臺山上,與廈門胡裏山炮臺南北對峙,扼守海口,有“天南鎖鑰”之稱。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閩浙總督鄧廷禎為配合林則徐禁煙,加強戰備而建。光緒十七年(1891年)擴建。1840年8月24日,英艦追逐中國商船,南炮臺炮火打退了英艦。1937年9月3日,日艦向我挑釁,南炮臺打響了閩南抗日第壹炮,日艦“若竹號”中炮沈沒。炮臺平面呈橢圓形,周長約240米,圍墻高6米(濱海處高20米)、厚1·5米,以夯土及條石混合建築,設女墻、垛口、槍眼,內置兵舍、濠溝、彈藥庫、練兵場。炮臺配德制克虜伯主炮1門、副炮3門。今已在炮臺墻內東北側發現石構炮座2處、副炮1門,墻外發現“播蕩煙塵”石匾1塊。炮座直徑各為12米,座距8米。炮長3米,炮口內徑0·20米,外徑0·38米,後徑0·60米。

浯嶼天妃宮: 原名和安宮,俗稱媽祖廟,位於龍海港尾浯嶼島西部。始建年代不詳,明萬歷辛醜(1601年)夏重建,清康熙丁醜(1697年)重修,道光五年、十年(1825、1830年)和1943年多次修葺,1981年、1985年又有維修。宮坐東朝西,面積376·28平方米,面闊三間,有四殿。壹殿有歷代重修碑4方,其中有清康熙丁醜守島抗倭將領沈有容《重建天妃宮記》和道光五年陳化成《重修浯嶼宮碑記》。二殿奉天妃,掛有清聖祖禦賜匾額,其上記有施瑯平討臺灣、澎湖時媽祖天妃“湧泉濟師”、“助戰濕袍”的故事,殿前天井兩側壁上飾青龍、白虎。三殿祀手執玉笏天妃,稱“鎮殿媽”。四殿供三寶佛。宮外兩側各距10米處,有鄭成功1661年駐島時建的水井兩口,稱“龍虎井”。

晏海樓: 位於龍海海澄鎮人民路中段東側。明萬歷十年(1582年)邑令瞿寅創建,是屹立於古月港的軍事了望臺,原為二層磚木結構,用八柱架梁築成八角形,故又稱八卦樓。清康熙四十壹年(1702年)重修,乾隆三年(1738年)擴建,壘石增高至三層。1921年改為水泥檐沿。現存樓閣高22·44米、周長85·8米,地下有石室地洞,地面三層:壹層條板石砌成,正門匾額鐫“晏海樓”等字;二層夯土樓墻,門額刻“攬秀毓奇”,三層木結構,八角攢尖頂。1995年再次維修。清乾隆《海澄縣誌》雲:晏海樓“東望汪洋,西揖山乍 ,南瞰演武,北俯飛航,實為城偶奇觀”。

岱仙巖康長史祠: 俗稱仙祖廟,位於龍海九湖圓山琵琶阪。祀道士、醫家康長史。始建於唐,乾符年間(874~879年)漳州刺史黃碣擴其祠並請封為西嶽阜王廟。宋代有兩次修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復修。1993年再修。祠坐南朝北,兩殿,中有天井。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後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懸山頂。祠內有清代黃檠重刻的明趙懷玉撰《岱仙巖歷史沿革》及清龍溪舉人蘇廷耀撰、督蜀使者同安蘇廷玉書的聯:“大唐三百年今何在堪笑長安市中依然此熙來攘往;正月廿八日吾以降相逢琵琶阪上豈有些後果前因”。

高美亭石古井: 高美亭井 [龍海市榜山鎮普邊村泗州佛祖廟前院南宋 市文物保護單位]

紹定四年(1231),當保黃翁奉舍而建。井石構,方形,深3.5米。井壁、井沿皆用石板砌成。井沿1米見方,上題刻“奉舍井壹口,當保黃翁,紹定四年立”。

柯坑石古井: 柯坑井 [龍海市榜山鎮柯坑村南宋 市文物保護單位]

宋淳熙九年(1182)雲峰院僧舍資建。井石構,方形,深2.9米,井口0.90×0.86米。井沿由四塊各寬1.2米、高0.66米、厚0.15米的花崗石砌成,上刻“雲峰院僧四換袖衣資舍壹口,為恩安龍神考妣自身,同僧福惠藏巖。壬寅歲淳熙數九臘月日”。

壺嶼石橋: 在龍海角美橋頭村,建於元。《龍溪縣誌》記:“壺嶼橋跨惠民港為龍溪同安交界”,“俱元僧德霖募建”。橋為梁式石橋,長33米、橋面寬4·2米,二墩三跨,墩為艦首形,跨間距10米,每跨以5塊長11米、寬厚均為0·8米的石梁板鋪成橋面。橋上原有石獅4只,現僅存西側2只。現存還有元、清代石碑記。

鳳山嶽廟: 鳳山嶽廟 [龍海市嶽嶺山上榜山鎮與海澄鎮交界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年代不詳。奉祀五顯帝。廟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並列三座各二進,第二進依山遞高興建,三座面闊***50.95米。主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磚木結構,單檐歇山頂。廟裏存有明萬歷三十年(1602),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道光六年(1826),宣統三年(1911)等碑22通,記載歷代重修、重建、擴建和捐資者芳名。

南園雨露奕世恩光石碑坊: 在龍海角美東美村南園。石仿木結構,三門四柱,坊柱頂端置青石圓雕石獅4只。正匾兩面分鐫“南園雨露”、“奕世恩光”。其下是誥布,上刻“林文亡命以子廷蘭奉政大夫湖廣黃州府同知初任秩滿敕贈文林郎廣東肇慶府推官二任秩滿誥贈奉直大夫廣東瓊州府萬州知州”等字。正樓橫梁還刻有“大明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仲秋吉旦立”等字。

清寶殿: 位於龍海角美流傳村東,供奉神農。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有明、清時期的題刻、鬥拱、木雕、石雕和柱礎等構件。殿為三開間三進,中有二天井。正殿單檐歇山頂。

西昆慈濟宮: 俗稱西門庵,在龍海角美石美村西門,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詳,宮內有清鹹豐九年(1859年)重修碑記。宮坐東北朝西南,面積297·75平方米,三開間二進。宮內還存有明海防館遺存的“那侯施公重修石美城新設海防館鎮記”、“邑侯徐公修城設館功德碑”等石碑斷決。

紫雲巖寺及摩崖石刻: 位於龍海石碼高坑村卿山上。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明呂濱溪曾隱居巖內讀書,後中解元,於是出資重修塑三寶佛金身並題額“紫雲巖”。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頂。今尚存清康熙、光緒及1948年的碑記和歷代摩崖題刻多處。

古林巖寺: 位於龍海石碼高坑村林坑社半山腰上。寺坐南向北,總建築面積441平方米,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硬山頂。寺內存有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開山建寺碑記和1986年再次維修時中國佛教會會長趙樸初、副會長正果法師題寫的“大雄寶殿”、“古林寺”二匾。

古縣土樓: 位於龍海顏厝庵前村。該樓始建年代不詳,系石基方形土樓。樓向坐北朝南,樓門用花崗巖條石徹底成拱形門頂,樓內雙道墻雙重門,整座樓面闊65米,進深70米。現存土樓的樓墻樓基除壹側倒塌約10米長外,其余保存基本完整。

誌潔行芳旌節坊: 在龍海角美橋頭村遼東社石橋頭。1922年旅新加坡華僑郭禎祥為其祖母許氏撫孤守節五十壹年而立。坊為石仿木結構,三門五樓四柱,正樓四坡頂,邊樓二層,未置樓間而置三面出檐的樓頂蓋。正匾刻段祺瑞的“安福國會”選出的“大總統”徐世以及陳望曾、郭曾火斤題寫的對聯。

海澄城隍廟: 在龍海海澄內樓村。清乾隆《海澄縣誌》載:“海澄縣城隍廟在縣治東南,隆慶五年(1571年)建。崇禎六年(1633年)知縣梁兆陽重修,後為風雨所壞。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縣王作霖再修”。廟坐東北朝西南。三進,前殿面寬16米、深9米,正殿寬12·5米、深12·2米,懸山頂,後殿寬12·5米、深7米,殿間隔天井。廟內現存歷代重修碑6塊。1995年又有維修。

紅滾廟: 紅滾廟 [龍海市海澄鎮山後村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因廟內置橢圓形長條木滾,以紅白二面待蔔者滾之以決休咎,得名紅滾廟。也稱“山後慈濟宮”。奉祀白礁宮民醫吳本。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廟面闊10.65米,進深 20米,坐西向東,依山臨海,二進三開間。中有天井,磚木結構,單檐懸山頂。廟有清道光( )、光緒( )修建碑。

龍鷲堂: 龍鷲堂 [龍海市角美鎮錦宅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年代不詳。清順治、道光、同治年間均有修葺。堂占地面積640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依次為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磚木結構,單檐歇山頂。保存有元代柱礎2個,凸雕雲鶴、蝙蝠紋飾石柱2根,清代青巖雕蟠龍石柱2根、石獅1對、麒麟1對,重修碑記3通。

龍應殿: 龍應殿 [龍海市榜山鎮上苑文苑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始建,清乾隆癸卯年(1783)改建,鹹豐年間(1856)重建。占地面積226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30平方米,坐北向南,依次為前殿、天井、左右廊間、大殿。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擡梁式木構架,懸山頂。殿內保存著明代花崗巖石柱4根。石雕神座,刻飾萬壽紋、蓮花紋飾。清代石鼓1對,乾隆丁醜年(1757)、癸卯年(1783)石柱10根,石柱均刻對聯。

三元廟(角美鎮流傳): 流傳村三元廟 [龍海市角美鎮流傳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末建。祀“三真君”(參見上條)。廟占地面積1320平方米,建築面積450平方米,坐東向西,依次有前殿、天井、廊間、大殿、後殿。磚木結構,懸山頂,擡梁式木構架。現存的石雕及部分木雕均為始建的原物。後殿有“惟心惟法” 石匾,系清順治辛醜年(1661)會元陳常夏所書。

三元廟(角美鎮玉江): 玉江村三元廟 [龍海市角美鎮玉江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末始建,歷代重修。祀明正德年間(1506-1521)河南固始縣遷來的郭姓所帶的唐道化、周定誌、葛護正“三真君”,亦稱“三元真君廟”。廟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平方米,坐東向西,磚木結構,擡梁式木構架,懸山頂。保存初建時的石龍柱1對、蓮花紋祭道和石香爐各1個,清代石雕壁畫1對、石香爐2個及石柱、石柱礎等。還有記載重修廟宇路橋、清淤河溝、置田養僧、接濟老弱孤寡等碑記4通。

許氏家廟、祠堂: 鴻漸許氏家廟 [龍海市角美鎮鴻漸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又稱“許氏家廟崇本堂”,原菲律賓總統科·阿基諾夫人系鴻漸許氏之後裔,1988年回訪時曾手持三柱香,在祖先神牌前虔誠頂禮。始建於宋鹹淳壹年(1265),現存清代建築。廟占地面積288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分前後廳。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後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懸山頂,中有天井。廟存有乾隆辛酉年(1801)“進士”木匾壹塊,還有“崇本堂”、“存思維永”、“文魁”、“武魁”和“許氏家廟”、“朝議大夫”等木匾。相傳許氏第十世許永柯榮獲清乾隆皇帝敕封“朝議大夫”(官階四品),並賜“許氏家廟”匾額。

許氏家廟、祠堂: 許氏宗祠倫恩堂 [龍海市九湖鎮新塘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俗稱“許厝祠堂”,原為清都督,漳州、金門、湄州總兵許鳳的故居。康熙二十六年(1687)始建。祠堂坐西北向東南,壹廳二房二廂房,中有小天井,磚木結構,懸山頂。房前埕地廣闊,為當時聞名閩南的“南五虎”許鳳、藍理、柯彩、吳田、陳龍聚居練武之所。另有許厝潭、飲馬槽。

許氏家廟、祠堂: 許氏家廟 [龍海市程溪鎮人家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又稱“田源馬坪許氏家廟”,是唐代開漳名將許天正後裔的祖祠,其裔孫遍及臺、港、澳及東南亞地區。宋開禧年間(1205-1207)始建,現存有明代遺跡。廟占地面積940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依次為門廊、埕院、開光前廳、天井、中廳、後天井、後廳,兩旁為廂房。懸山頂,磚木結構。

壹九二九年遊擊隊長王占春率紅三團進駐人家村時作為隊部。壹九四四年此廟改作小學,並成為中***地下黨聯絡站。

翼晉宮、楊氏牌坊: 翼晉官 [龍海市榜山鎮平寧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始建,清乾隆年間(1736-1795)重修,壹九七八年重修。宮占地面積240平方米,坐北向南,磚石木結構,依次為:前殿、天井、大殿、天井、後殿。前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後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保存明代蟠龍石柱1對,清代石獅1對,以及龍紋石窗等構件。

龍應寺: 龍應寺 [龍海市東園鎮過田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原名龍眼院、龍錦寺、靈景院。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1769)、道光(1826)、鹹豐(1857)、宣統(1911)均有修葺。寺占地面積325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分前後殿。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後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磚木結構,懸山頂,中有天井。寺廟現存清石碑5通,石匾“桃源深處”壹方。

萬安樓: 萬安樓 [龍海市程溪鎮人家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嘉慶七年(1802)建。樓平面呈圓形,直徑25米,高16米,占地面積550平方米。四層,底層用花崗巖塊石砌成,二層以上生土夯築。每層8間,門廳與樓梯同壹開間,最上層設有閣樓。樓層內側有可環繞的通廊。二、三層外向疊長方形小窗。樓開壹大門置二重門框,外框用長方形石砌成,內框拱券形門。樓坐東北向西南,雙向坡頂。樓中央圈出天井,天井有壹六角形石砌井,井壁塊石砌成,井四周用鵝卵石鋪成。門上匾“萬安樓”三字。

圓明庵: 圓明庵 [龍海市榜山鎮崇福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宋代始建,清乾隆庚辰年(1760)改建。庵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50平方米,坐東南向西北,依次為前殿,天井、左右廊間,大殿。前殿,大殿均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穿鬥式木梁架,懸山頂,兩側配建壹字形廂房,長形天井。庵前有清乾隆年間(1736-1795)旌坊1座。

龍池巖摩崖石刻碑記: 龍池巖位於龍海角美白礁村的文圃山南麓。相傳唐武宗會昌四年(884年)太子李忱隨高僧斷濟禪師雲遊至此,見文圃山池塘石淩泉冽,解衣暢浴,暑氣全消,賦詩雲:“惟愛禪林秋月空,誰能歸去宿龍宮。夜深聞法餐甘露,喜進蓮花世界中。”因“真龍”入池,故名龍池巖。

龍池巖唐時進士謝攸與弟謝修,曾在此讀書;五代時主簿洪文用、宋代名賢石貴等隱居於此。宋進士楊誌為紀念賢,在此建“三賢堂”以祀之。宋理學家朱熹於紹興十八年登進士第授同安主簿時,慕“三賢堂”之名,登臨遊覽,在龍池巖建“玉屏講堂”,在此講學。歷代名人墨客,在此留下題刻20多處。其中有玉屏講堂旁朱熹手跡“拍門”二字陰刻石上,意為求教須先拍門。另有朱熹等人題刻“寒竹風松”、“丹竈石”、“伏虎巖”、“松煙風清”、“清可濯纓”、“月魄涵江”、“放生池”、彩虹橋的“彩虹”、淩漢橋的“淩漢”等題刻。此外,巖上還有紫陽祠、棲賢樓、印月池、蘊玉居、曠怡寺、笏拜軒、觀海寮、山泉三叠、石塔、涉趣石、華圃書院等勝跡。華圃書院尚存譚尚忠手書“講堂”石匾壹個。

圖片妳可以去這個論壇 找找:/

  • 上一篇:黃島有什麽好玩的地方景點推薦
  • 下一篇:購買古董報警視頻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