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平市老北街:
這是壹個歷史街區,歷史上以商業為主,民居和民俗文化為輔。其範圍南以珠山東路(原東街)為界,北以長浦塘至老公安局壹段長壽路周邊為界,西以芝陽北路(原北街)為界,東至為民路,總面積約30公頃。這壹帶,有規劃有序的弄堂格局。縱向主要包括老北街、長沙巷、周嘉巷、傅貴巷、萬壽宮等。水平巷主要有典當巷、柴巷、成家巷、菖蒲巷、花園巷等。其中,老北街保存最完整,全長580多米,寬4米。這裏原本是長方形的花崗巖地面,店鋪、住宅、祠堂、寺廟、古井、水池、小巷、茶店、作坊等建築在街道兩旁壹字排開。其中70%左右是明清或民國時期的古建築。老北街創建於南朝,興盛於明清、民國時期。東晉泰興三年(319),位於北街中段的安音寺是江西、鄱陽兩大名剎之壹,樂平“論大寺”因此得名。南朝時,鄱陽王肖輝在萬家廟修建了玉之澤莊園,奠定了老北街的基礎。唐初三年(883年),樂平縣的行政由中布銅山港遷至老北街所在的花會鎮。由此,北大街成為縣城發展的起點。到了宋代,老北街發展成為壹條出售地方特產、南北雜貨、煙花爆竹、竹炭木材的主要街道。由於歷史上老北街多次發生火災,被樂平人戲稱為“火龍街”,宋範仲淹任饒州知府途經樂平。同時在萬家池對面修建了郭溪寺,以驅邪滅火(清代鹹豐年間燒),故名郭溪寺巷。明朝萬歷年間,萬家池改名為範家池,為紀念範仲淹,在池靜東側建有賈凡祠堂。在清代,範文程的事跡在祠堂裏展出。清代老北街鼎盛時有近400家店鋪,成為樂平最繁華的綜合商業區,直至解放初。由於城市的發展,原有的東、西、南街相繼改造拓寬。鑒於老北街與南街無法對接,新建了壹條新北街(現稱惠陽路),老北街有幸成為樂平市唯壹保存最完整的古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