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用四個積木做恐龍的頭和大嘴。
2.然後用兩塊積木,壹長壹短,做恐龍的脖子。
3.然後用四塊,兩個長塊和兩個短塊拼接成恐龍的身體。
4.然後用兩三塊積木拼接成恐龍的尾巴。
5.用兩個長積木做東少恐龍的腳。
6.壹只強壯、精力充沛、張著大嘴的恐龍被制造出來了。
為了研究方便,恐龍可以分為鳥類和非鳥類恐龍。其中,非鳥類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在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本條目主要介紹非鳥類恐龍。
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巨大的身軀,是壹些非鳥類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在湖岸平原(或沿海平原)的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類似蜥蜴的骨骼化石時,認為它們是壹些史前動物留下的,並將其命名為恐龍,意為“嚇人的蜥蜴”。
1915年,加州大學的地質學家喬治·d·勞德伯格博士和r·r·莫斯博士在自貢發現了恐龍化石。2022年3月,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脊椎動物研究團隊發現了玉溪龍,這是亞洲迄今發現的最早的A類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