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初,蘇州鬧饑荒,收購糧食的商船雲集江西,其中以徽商為最多。
萬歷四十八年,也就是1620年,蘇州糧價大幅上漲,饑民強行向徽商借米,遭到政府鎮壓,激起數萬民眾鬧事,幾乎引發混亂。
這兩個案例說明,當時從上江向東運糧的主要是徽商,囤積糧食銷往蘇州的主要是徽商。可見徽商是壹群最擅長囤積貨物,從天災人禍中獲取暴利的商人。
金生說:“兩城之中,百姓無地,但業遍天下。”顧還說,回民“出身於中等家庭,他們都沒有田地。回民中有許多商人,這掩蓋了他們的潛力。”據記載,明代中期,徽州的休寧、歙縣、祁門等縣已經是“十三農十七戶”、“十三商十七戶”。雖然這些記錄難免被誇大,但徽商已經占了當地人口的很大壹部分,這是事實。如此龐大的經商人口中,大部分來自沒有農田的貧困家庭,都是從小生意起家的商人。
對於這壹點,胡適深有體會。在他的回憶錄中,有這樣壹段描述:
我家在150之前是個小茶商。我的壹個祖先曾經在上海附近壹個叫川沙的小鎮上經營壹個小茶葉店。根據家裏的記錄,這家小店的資金只有100元,約合10萬元。這種資本真的太少了。但是老祖宗和他大哥壹起發展我們的店,同時為了防止別人在這個港口競爭,居然在川沙鎮又開了壹家分店。
按照清朝光緒六年(65438年至0880年)的估算,兩家茶店的總價值大致相當於298萬元,約合人民幣3000元。這兩家店的收入是我們壹家四室老少20多人的衣食來源。
作為徽州茶商的後代,胡適當然對家鄉人的商業活動了如指掌。所以胡適說,大多數徽商都是從小生意做起,努力工作,積累了壹些資金,逐漸努力發展,也有壹部分成為富商大家。
在徽商的生意中,茶是四大支柱之壹。究其原因,惠州是著名的產茶區,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為徽州茶商提供了大量的優質茶能。今天我們熟悉的“祁紅屯綠”,指的是惠州祁門的紅茶和黃山腳下的綠茶。
明清時期,茶葉在徽州的銷售逐漸增多,茶葉貿易成為徽商經營的“巨型產業”。徽州人中間也出現了許多職業茶商。許承堯,徽州歙縣人,早在明朝正統年間就去居庸關賣茶。此後,徽州茶商在北方日益活躍。清朝乾隆年間,回民在北京開了七家茶店,字號166,小茶店上千家。在漢口、九江、蘇州、上海等長江流域的城市,幾乎到處都有徽州茶商的活動。
【采訪內容】蘇州山塘街道居民胡潤元
這個“楊安幫”全是安徽人開的茶廠。當時安徽人開的茶廠不下十家二十家。據我公公說,他是從安徽歙縣黃山來蘇州開茶廠的。
【采訪內容】王建明,北京泰森茶莊創始人王子書的後裔。
我們的家在現在的北京茶館,將來還有王茶館、王福泰、伊泰。解放前,有三個幫派。據我所知,還有壹個四合院。四合院現在是梅市街培智胡同2號,現在還在。
【采訪內容】第四代謝正安,毛峰,黃山人
我們家的興旺大概和我曾祖父的艱苦奮鬥有關。他對這種茶非常精通。他非常擅長收集和營銷...他和外商談判的時候,我的曾祖父不懂外語,但是他有洗臉的習慣。當他洗臉時,毛巾浸在水裏,他的頭垂了下來。他的毛巾沒有動,只有搖頭,外商看到大老板搖頭。
贛江上遊至郁陵南至廣東的路線,是當時內地通往嶺南的主要商路,也是徽州茶商進入廣東的必經之路。由於茶葉銷量的增加,這條運輸路線既費時又費力,所以很多徽商轉向海上運輸茶葉。為了防止商人“私售貨物”,清政府在嘉慶二十二年禁止“販洋”。
其實早在明朝嘉靖年間,徽商就已經有了海上販運貨物的行為。
【采訪內容】上海師範大學唐教授
據史料記載,海外貿易的徽商有三個,壹個是知望,規模最大,壹個是許氏兄弟、許二、許三、許四的海外貿易集團,另壹個集團是許海,許海是個和尚。他從杭州的家裏跑了出來,他轉向海外做生意。
他們的壹條路線是去東北,也就是去日本。這對他們來說是壹條非常重要的航線,比如知望,主要是對日航線...第二條路線主要是去東南亞,比如我剛才提到的徐氏兄弟。他們今天在馬六甲。馬六甲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因為馬六甲海峽是這樣壹個海上通道,中國東部要想想到非洲和歐洲都必須經過。
知望、徐石、徐海都是徽州歙縣人。在明朝的海禁政策下,他們通過海上武裝走私貿易,將中國的硫磺、武器、銅等違禁物資,以及生絲、茶葉、景德鎮的瓷器等走私到東南亞、非洲、歐洲等國家。
【采訪內容】清華大學EMBA特聘教授梁
事實上,海上貿易主要是徽商知望,這是壹個代表。還有壹個福建的商人。這些商人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偷和交易,所謂偷和交易。他是海盜兼商人,或者商人兼海盜。這話怎麽說?當時政府禁止海上貿易,所以必須有政府的武裝力量,水和海上力量進行檢查。為了做生意,他們在巡查的時候發生沖突,不得不用武力對抗,於是有了自己的武裝,這個時候就有了偷盜做生意的特點。當然我們知道這個特點是時代決定的。
徽州人常說:“我的家鄉是個好地方,第壹魚鹽,第二布帛”。說明徽商對鹽業管理的重視。淮北是中國鹽業的中心,鹽場產鹽最多,利潤最大,所以成為徽商爭奪利潤的地方。
嘉靖、萬歷年間,徽州有不少黃、王、吳等民族的人,靠淮河食鹽致富。他們擁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以“以鹽政獻酒天下”而聞名。所謂“獻酒”,是中國古代大宴時對年齡和品德最高的人的壹種稱呼,以最先獻酒祭祀的人命名。此後,獻酒成為正式名稱,但仍是對民間德高望重者的尊稱。在鹽商中,“以鹽政獻酒”指的是壹個人品出眾、才華出眾的人,被眾多鹽商推舉為管理者和調停者。當然,這個人也應該得到政府的認可。
何俠鎮位於淮安西北三英裏的古運河岸邊。是當年大批徽州鹽商居住的地方,至今仍保持著明清小城的韻味。當時的淮北鹽,大部分是在托蒂集中後,從雲巖河轉運到長江、淮河,再分銷運輸到皖、豫、鄂、蘇南銷售。當時河下有幾十個鹽棧。淮安年運銷後,標鹽達1.4萬元,有“鹽惠淮安於天下”之說。
何俠鎮最大的鹽商是徽州的承本堂。今天承本堂從河中運鹽的數量無法考證。但他用從皖、蘇、浙歸來的船只帶回來的石板,在何俠鎮鋪了九街兩巷,還修了兩座石橋。徽商鹽業的暴利可想而知。
“壹羅窮,二羅富,三羅四羅當鋪……”
這是壹首舊時流傳於徽州的民歌《望羅文》。在徽州人的眼裏,“開當鋪”顯然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明清時期,典當行與鹽商、木材商並稱為“三關商”。開典當行是徽州人的又壹大生意。用胡適先生的話說,早年的典當行也是銀行的壹種。徽商經營典當行,休寧人最為有名。休寧商人的經營區域主要集中在江南,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甚至江南的許多縣鎮。可以說,在江南舊社會,典當業是徽商壟斷的行業。所以江南人崇拜典當業的頭櫃,稱之為“徽老板”。也就是這些“徽老板”掌管著實現江南民本的命脈。
蘇州評彈藝人為此編曲了壹首《金鳳凰描寫》,講述了徽州典當商人的故事。
【采訪內容】評彈演員姜·
《金鳳凰敘》是蘇州傳統彈詞中壹部非常重要且家喻戶曉的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了蘇州江湖術士錢杜貴與徽州典當商王選之間的壹場婚姻糾紛。所以,應該說這兩個字在蘇州基本上是家喻戶曉的,大家都知道,說到錢杜桂和王選妳也知道。王選準備送禮金,因為他看中錢的女兒。禮金壹給,就是520元。王選的錢是被偷的還是被搶的?既不偷也不搶,是他父親傳下來的。用他父親的話來說,創造這個財產,花了很多心思。王選的父親叫王。他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改嫁。王宇沒有辜負他的期望。14歲時,被同鄉徽州人帶到蘇州,進了壹家當鋪當徒弟...
以前典當行裏的店員都叫“朝鳳先生”。和“紹興師傅”壹樣,“徽州潮風”是全國知名的專屬職業。名氣壹響,大家見到徽商甚至徽州士紳,壹起稱之為“徽州潮風”。
徽州崇拜,自己照顧自己。
以前徽州人出門遠行,早上送行的人請他吃飯。飯後,大家送他出村。在橋上,旅行者們向送別的客人鞠躬,然後上了轎子。大家都說:“在惠州保重。”
這是胡適先生的壹段話。當時徽商走遍全國,經常背著壹個袋子,裏面裝著徽餅和繩子。徽餅壹路充饑,但“出門三繩,不求人無所不能”。如果妳背的行李壞了,繩子斷了,或者轎子杠、扁擔斷了,妳就需要繩子,必要的時候可以用繩子上吊。顯然,徽州人不僅吃苦耐勞,而且抱著破釜沈舟的心態投身商場。
胡適把這些在商海中跋涉的家鄉人稱為“回民駱駝”
胡適先生說:我是安徽徽州人。王先生在《四十讀書回憶錄》中這樣描述自己的家鄉:徽州是舊制時代的“公館”;治下有六郡。我家所在的績溪縣是惠州最北的縣。從我縣往南是歙縣、休寧縣;西邊是易縣、祁門縣;祁門以南是婺源縣。婺源是朱的故鄉。朱祖籍福建;但婺源是他的祖籍。
績溪上莊是胡適先生的故鄉,古色古香依舊,溪水潺潺,樹木搖曳。
“萬山不準跑溪,溪聲日夜聒噪;到了山腳下,溪水就從前村流出來了。”
南宋詩人楊萬裏贊美上莊的美景,這也是胡適先生經常喜歡引用的詩句。
就是這麽簡單的別墅,胡適先生也鬧鬼。晚年隱居臺灣省的胡適念念不忘家鄉惠州。“如果我以後有時間寫自己的傳記,我會用壹大章來寫我那個時代徽州的社會背景。”胡適先生說這些話的時候,用的是績溪家鄉話。他還指出,徽州老家的生活是他的“個人文化背景”。那麽,胡適先生生活的那個時代,徽州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胡適先生的「個人文化背景」是什麽?
1895年,四歲的胡適離開出生地上海,隨母親回到家鄉上莊,在那裏生活了九年。這壹時期的上莊被稱為“小上海”。十裏楊林鎮和五裏後安街商店林立,車水馬龍。而且村裏更多的人出去經營,有的已經小有名氣。王立爭到了上海,創辦了“王裕泰茶莊”,成為上海有名的茶王,並在杭州西湖邊建了壹座別墅。與胡適同屬壹家的胡開文墨業走向全國市場。
九年的故鄉生活對胡適有著深刻的影響。6月5438+0933 165438+10月15在談到績溪縣誌的編纂時,胡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縣誌不應只看小紀溪,而不應看更重要的“大吉溪”。如果沒有“大吉溪”,小吉溪早就餓死了,也就不再是壹個局面了。新記錄要列為“大吉西”,路線要按各都城來畫,要看各都城遷徙的方向和作戰的種類。
我出生在惠州,十三四歲,在國外丟的。惠州人對自己的生存環境做出了無奈的選擇。胡適先生曾經說過:
徽州地區全是山地,以美著稱。這個地區的河流都是從西北流向東南,最後流入錢塘江。因為山區很貧瘠,惠州的耕地很少。每年的農產品只能為當地居民提供三個月左右的食物。食物的短缺只能通過從其他地方購買來補充。所以,為了生存,我們惠州山區居民不得不離開農村,去城裏做生意。所以,千百年來,我們徽州人註定要成為商人。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商幫:徽商和晉商。兩人都在貧困山區,靠種地無法生存。這種生活狀態的不利,讓他們只有壹條出路:做生意。
[采訪內容]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學文
徽商是徽商,是區域商人。他們應該早壹點出發。五代以來就有個體商人,而不是集團。到了宋朝的時候,已經比較發達了,但是並沒有形成這樣壹個在全國範圍內跑來跑去的商人集團。應該說是明朝中葉以後,嘉靖萬歷年間以後,隆慶開始這個時期以後,在全國已經形成了壹個龐大的商業集團...
南宋時,朝廷遷都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政治經濟中心南移,促進了臨安附近區域經濟的相應發展。由於徽州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徽州人開始“到處買”茶葉、筆墨、宣紙、木材。
徽州商幫作為壹個商人群體,形成於明代成化、弘治年間。從這個時期開始,“會”和“上”或“會”和“家”組合成壹個詞,成為具有特定含義的名詞,被當時的人們廣泛使用。
【采訪內容】復旦大學教授王振忠。
有壹個顯赫的官員,就是非常顯赫的官僚。退休後,他回到了離上海不遠的松江。有壹個老人,也就是說上了年紀的人,在當地是個有名氣的人,跑進他家,總要向他鞠躬行禮,以示敬意。然後官僚非常驚訝。妳為什麽對我這麽尊敬?老人說了壹段話是什麽意思?因為我們松江壹帶的財富都被徽州人搬走了,現在妳老人家已經好心把這些財富帶回來了,我為什麽不應該對妳表示壹下敬意和感謝呢?那麽這個官僚當然感到羞恥。這個寓言實際上是什麽意思?這個官僚收集人民的脂肪和漿糊。
松江的錢都是徽商賺的。《雲裏雜識》中的記載表明,松江是明成化初年徽商最活躍的地方,徽商壹詞最早流行於此是有道理的。
“徽州風俗,市十三,天下十七”。明代嘉靖以後,徽州商人數量大增,徽商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壹支強大的商業力量,活躍在大江南北、黃河兩岸,甚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葡萄牙等地。所謂“兩淮八商,夷人總居第四”,就是徽商在鹽業領域開創了壹家獨大的局面。此外,徽商在茶葉、木材、典當等貿易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康乾年間有“無徽不成鎮”的諺語。這壹時期,徽商的商業資本之龐大,追隨者之多,活動區域之廣,經營板塊之多,經營能力之強,是其他商人無法比擬的,徽商進入了壹個高峰期。
【采訪內容】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欒成賢。
當時徽商集團有這樣壹個評價,就是北方的晉商,南方的徽商,都是名列前茅的。徽商集團之所以有這樣的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徽商自身的特點。經濟學認為,壹般來說,商業活動的條件需要市場,第二是資本,第三是資本。這個資本指的是人力資本,也就是商人本身的素質。人們通常重視什麽?市場重視資本,也就是那種錢的資本,卻往往忽略了人力資本。事實上,在商業活動中,人力資本在某種意義上和某些方面是至關重要的。徽商,也就是徽商,在人力資本方面有自己的特點。
徽商迅速崛起的壹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是其深層次的文化基因。
惠州是移民社會,避亂是移民的第壹原因。地理上,被大山阻隔,與世隔絕的惠州,成為了避亂之地&;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