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州和汕頭壹帶盛行工夫茶。飲工夫茶壹般以3人為宜,比較考究的是選用宜興產的小陶壺和白瓷上釉茶杯,這種茶杯口徑只有銀元大小,如同小酒杯。小陶壺(罐)裏裝入烏龍茶和水,放在小炭爐或小酒精爐上煮。茶煮好後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3個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當地俗稱為“關公巡城”)依次斟滿每壹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飲茶時不能壹杯斟滿再斟壹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因此工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
工夫茶最講究的第壹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於茶具。據說陸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這就是:
壹、茶壺
潮州土語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壹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日:“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壹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很多種,朱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還有壹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抽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壺,中茶壺,茶鼓,茶篩,茶檔……等等沖的茶,那怕是用壹百元壹兩的茶葉,也不能算是工夫茶。至於深淺則關系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這樣茶葉才不易變澀。除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準。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齊”了。這是關系到壺的水平和質量問題,所以最為講究。“老” 主要是看壺裏所積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巳經說過了。當然,“老”字的講究還有很多,例如什麽朝代出品,古老歷史如何,什麽名匠所制成,經過什麽名家所品評過……等等。但那已經不是用壹般茶壺的問題,而是屬於玩古董的問題了。
沖工夫茶除了用“沖罐”之外,有時客人多時,也可以用“蓋甌”。在潮州菜館中每吃壹道菜後就必定上來壹巡工夫茶,那就是用“蓋甌”沖的,這是為了適用於人數較多的場合,壹次可以有十懷至十二懷。但畢竟蓋甌口闊,不能留香,氣味比使用沖罐就差得多了。不過,只要沖茶的人“工 夫”好,用蓋甌也可以沖出好工夫茶的。
二、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個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壹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日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林”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 果杯”。
至於有的人還講究什麽“春宜牛眼懷,夏宜粟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吊鐘懷”,這又未見講究太多了。不過,用喇叭杯、牛乳杯……這些作為工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適,有失“斯文”之道了。
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工夫茶必備三個,壹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壹個用以浸沖罐,壹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四、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等。但不管什麽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懷;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五、茶墊
比茶盤小,是用來置沖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註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因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裏還要墊上壹層“墊氈”,“墊氈”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裏積水,壹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六、水瓶與水缽
作用壹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壹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螭龍,潮州土話叫做“錢龍”,潮州話是雙聲疊韻的,錢、螭就是疊韻字,即是壁虎。)
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於壹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昆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泳躍欲出,這是很少見的珍品,壹般的多見素瓷青花,置於茶床上,蓋上朱紅的木蓋,舀水時用的是椰子殼做的,椰瓢當茶未煮,主人啟蓋舀水時,“工夫茶”之工夫已經不飲而使人信服矣。
七、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托以木幾,放在書齋壹角,古色古香。龍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康熙乾隆年間的產品,也 已極為珍貴。用近代制品,只要色彩大小調和,也就很好了。
八、紅泥小火爐
“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壹杯無?”可見古人是用紅泥小火爐溫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至於“寒夜客來茶當酒”,這時是否用紅泥小火爐煮茶,煮的茶是否像現在的潮州工 夫茶,像喝酒壹樣喝茶,詩人們並沒有說明.不過我想大約應當是如此,不然寒夜之時,壹大碗壹大碗的喝茶,豈不令人小便頻頻,坐立不大?那個客人早就拔腿跑掉了,誰還能坐下來細談。所以,我想這個“寒夜客來茶當酒”的茶,應當相等於今日之工夫茶才是。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制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壹蓋壹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壹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 小火爐是放在精制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壹格放爐子,剛好壹伸扇子便是爐門。中間壹格,是放扇子、鋼筷等物。下面壹格放木炭或欖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這樣的設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九、砂跳
“砂跳”,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輕巧,水壹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壹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壹些,不算工夫了。
十、羽扇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壹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於“工夫”的施展,而且壹枝用潔白鵝翎編成的扇,大不 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以上,雖然還不夠陸羽所規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規格,但也已經洋洋大觀了。如果還要再說些,那麽二十四件也不為多,例如裝茶葉的錫罐,就以潮汕造的為最上品。還有茶巾,專門以凈滌茶具。茶幾,用以擺設茶具。茶擔,可以貯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臨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飲,自然又是人生壹樂。
功夫茶獨成壹格,如果烹茶沒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
欲飲功夫茶,須先有壹套合格的茶具。茶壺(潮州人稱“沖罐”)是陶制的,以紫砂為最優。壺為扁圓鼓形,長嘴長柄,很為古雅,有兩杯、三杯、四杯壺之分。將壺倒置桌上,其口、嘴、柄均勻著地,中心成直線的,為茶壺之優者。優者若置水中,平穩不沈。精巧別致、潔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徑不過5厘米,高2厘米,分寒暑兩款。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溫,暑杯口略翻飛,易散熱。盛放杯、壺的茶盤名曰“茶船”,凹蓋有漏孔,可蓄廢茶水約半升。整套茶具本身就是壹種工藝品。茶杯、茶船有釉上彩或釉下彩繪。茶壺最貴重,壹把古老名貴的茶壺,就是件可供鑒賞的古玩,有的嵌鑲壹層鏤刻精美的白銀或黃金花紋圖案,便成了少有的傳家寶。茶壺裏的茶銹不可洗去,越多越珍貴,可保茶的韻味
具體 沖茶之法如下:
第壹: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好比打太極拳中的“太極起勢”,是壹個預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說,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功夫。大約起火後十幾分鐘,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將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應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第二:納茶 打開茶葉,把它倒在壹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未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功夫就完成了。所以要這樣做,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葉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揮。納茶,每壹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在裏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壹泡以開水之後,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沖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納茶是沖功夫茶的第壹步功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雲:“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們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茶說》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三沸。銚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壹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
第四:沖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後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如用蓋甌,沖壹角,然後再沖各角,可同樣忌直沖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沖低灑”是也。高沖使開水有力地沖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揮發,由茶精迅速揮發,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於走七步再沖,目的在於滾水稍涼壹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
第五:刮沫 沖水壹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多,溢出壺面是另壹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刮去茶沫,然後蓋定。
第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壹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幹,即是茶熟;三是沖去壺外茶沫。
第七:燙杯 潮州土語說是“燒盅熱罐”,乃是沖功夫茶中的功夫要點。有壹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在他喝了功夫茶後說,功夫茶的特點就是壹個“熱”字。從煮湯到沖***飲茶都離不開這壹個字,這可謂得其三味矣。燙杯,在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註意,開水要直沖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於砂銚中,復置爐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藝術形態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美妙。有壹位外國朋友,也是壹位茶迷,久聞功夫茶之名,不遠萬裏,千方百計,到了中國壹定要喝壹次功夫***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不禁贊嘆再三,說是比雜技團的功夫還要高明呢。確實,不會洗耳恭聽杯的人,壹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說到“姿態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裏去,這時,茶壺的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於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第八:灑茶 幾經數度功夫,最後壹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沖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壹樣,杯杯輪流灑勻,檔可灑了壹杯才灑壹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後出,色濃。“勻”字是委重要的。“盡”就是汪要讓余水留在壺中。第壹沖留壹點,二三沖切切不可。灑完以後,還可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苛墊上,使壺裏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