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唐代有壹年大旱,龍王錯行雲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監斬龍王,後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唐王李世民,於是向群臣問計,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於是民間乃有元宵節耍龍燈之習.龍燈壹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於其後,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象活了壹樣,民間以此氣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元宵舞龍燈與春祀的來歷
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則數“龍燈”。
今俗新年有“鬧龍燈”之戲。鬧龍燈就是“掉龍燈”,因龍燈長巨且重,鑼鼓聲中昂首擺尾,蜿蜒遊走,非數十多壯漢,舉竿來回奔走,不足以操禦。“掉”是搖擺,作動詞解,也就是“舞龍”。
舞龍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紮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壹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壹人持竿領前,竿頂豎壹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後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遊走飛動。
舞龍是個大節日,舞到任何壹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壹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
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明年再用。
燈節雖始於漢初,盛於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於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谷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後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衤帝],秋曰嘗,冬曰烤”
可知春節的“開燈”,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龍”最初應是壹種祭祀,而非娛樂,成為助慶娛樂應是漢唐以後的事。這裏有壹則傳說,也可以說明舞龍純是紀念,含有祭祀成分----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壹個荷花池,池塘裏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壹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壹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壹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壹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裏好生喜歡。再仔細壹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壹數,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接生婆壹見,大吃壹驚,嚷道:“哎呀,了不得,妳們家裏生了個龍神!”
消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消息驚動了村裏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醜孫子。這祖孫倆壹聽到百葉家裏生下龍種,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親得到消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裏,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沖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種,抓住百葉逼他交出來。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壹計,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家裏。老族長心想:龍種沒有了爹娘,即使活著,也必定餓死。再說荷花會生龍種,將來龍種會生在自己家裏,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裏,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族長老頭兒逼著她去淘米,荷花拖著淘籮走到池邊,輕輕漾動池水,忽然壹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花葉紛紛倒向兩邊,讓出壹條水路來,只見自己的兒子就坐在腳盆裏,向她漂來。荷花又驚又喜,連忙將兒子抱到懷裏,餵飽了奶水,仍然放回腳盆裏。壹陣涼風,腳盆又漂回到荷花叢中去。荷花曉得兒子沒有餓死,心裏十分高興。
自此,她壹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給兒子餵上三次奶水。這樣餵了九百九十九天,兒子漸漸長大,滿身龍鱗閃亮金光。到了夜裏,荷花池中光芒四射。村子裏的老百姓知道龍種沒有滅掉,暗暗高興。老族長得知龍種竟在荷花池中,又生毒計。
壹天傍晚,荷花到池邊淘米,祖孫兩個躲在楊樹叢裏察看動靜,只見碧波蕩漾,花葉浮動,壹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徐徐漂來壹只腳盆,盆中坐著個滿身金色的孩子,歡樂地舉著雙手向淘米的荷花撲過去。荷花滿心歡喜,正要伸手去抱,楊樹叢中閃出個人,舉起明晃晃的鋼刀直向孩子砍去。剎那間,只見孩子從腳盆裏倏地跳起來,化成壹條金色小龍,向池中躍去。可是遲了,那壹刀砍著了小龍的尾巴。荷花叢中停著的壹只美麗的大蝴蝶,忽然飛過去,用身子銜接在小龍的尾部上,用壹對美麗的翅膀就變成了小龍的尾巴。
小龍長吟壹聲,霎時間,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滿池荷花的花瓣也紛紛揚揚飛旋起來。霹靂閃電之中,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化成了數十丈長的巨龍,在荷花池上空翻騰飛躍。這時,壹陣龍卷風卷了過來,小龍騰空而起,乘風直上,飛入雲端。這陣龍卷風好不厲害,那個砍龍尾巴的人被卷到半空,拋得無影無蹤。族長老頭兒見孫子被風卷走,“噗通”壹聲,嚇得跌進荷花池淹死。
荷花看見兒子化成壹條蛟龍飛上天空,大聲呼喊,但蛟龍已經飛得無影無蹤。
自此以後,苕溪兩岸每逢幹旱,小龍就來散雲播雨。
當地百姓為感謝它,就從這個池中采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葉花瓣,制作成壹條花龍。因為不到壹千葉,所以取名百葉龍。
每年春節,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
德化舞龍燈的來歷——紀念窯坊公燒成革新盛事
宋朝初,福建瓷都德化縣的瓷業,隨著產品遠銷海外愈加發達。隨著生產的發展,瓷業主急需擴大窯膛,加倍力作。當時主持砌窯的瑤臺窯主林炳,還缺少建拱大窯的技術,依照拱小窯的方法從事摸索,但幾次拱的大窯經火力壹沖便塌頂。歷經幾拱幾塌從不灰心,疲憊得骨架象要散開的林炳,坐在敗窯前沈思失敗原因。不覺睡去。朦朧中,壹飄逸仙女現於碧空,俯下身對著他解衿露乳,見他不在意又俯低些,指著乳房靦腆哂笑,含羞喘息。林炳覺異,坐直身腰,起立迎上前去,仙女便隱沒不見。他疑惑難解。仙女頻指乳房,不像輕佻,是何意?此女真玄!
聰穎過人的林炳,終於悟出真諦:乳房是圓的……仙女定是為指點而來。好,按乳房形狀拱砌,圓膛壁,圓拱門,圓穹頂。圓,最富有生命力。經燒制,大窯不再塌頂,燒成率高。終於成功了。為感戴仙女指津梁,便塑玄女像,建玄女宮供奉。
林炳仙逝後。後人為了頌其功德,將他的塑像置於玄女像之右,***祀香火,後來玄女宮幾經重修擴建,改名為祖龍宮。尊林炳為窯坊公,即瓷業保護神,把他比做人中之龍。
隨著瓷興人丁旺,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瓷器燒成工藝技術革新的先行者,每逢春節便舞起龍燈遊鄉,從農歷正月初二遊至元宵止。當時已有十四個大窯,每窯主遊壹個晚上。龍燈全長五十三米,節與節之間留有壹米半空節裱以帛,燈節與空節相連,便於舞動。每節龍體安上燭座,插燭火多支,由兩人撐著,備兩人替換。鬥龍者分別執火球、刀、槍、劍、戟,並配以大小鼓、鑼、鈸、鐘、鎖吶等,舞者依鼓點踏步起舞,跳、躍、蹲、起,使得整條龍燈栩栩如生。當時流傳句老話:“寶美迎龍許厝當人命。”是說許厝地面世代種煙草,迎龍的時候人山人海,古道又狹,當龍遊來時。觀光的人群讓路往路邊退,踩了煙草,失去收成。可想當時迎龍的盛況了。
這條大龍燈1951年和1959年國慶節還出現過,過後隱匿不見。當年訓練有素的舞龍者年事已高,在世的也不多了。替以短小的布條龍。
(選自《福建群眾文化之窗》1986年第四期資料類目)
回答者:黃海花園 - 經理 四級 2-22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