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染色浸色玉俗稱“打針玉”
1·人工染色
人工染色是在玉器的表面或沿晶粒間及裂隙處加染顏色,以達到改色的目的。玉器的人工染色作為玉器制造的壹大工藝,戰國時期就已出現。自宋代開始,人工染色逐漸演變為壹種玉器作舊仿古的重要手段。從宋代至清代,歷時近千年,技術日臻完善,方法多種多樣,加上染色和土沁的結合,有些極難辨別。從傳世玉器中看,較多的人工染色方法有以下幾種。
(1)烤色
烤色技術主要用於仿制古玉和掩飾瑕綹兩個方面。仿古玉烤色是為了仿制土沁。在漢代和元代玉器上,常常帶有黃赭色斑片,因而清代宮廷仿古的烤色主要用於仿漢代玉器和仿元代玉器。經過烤色的仿古玉,如果在雕工、造型上無明顯破綻,不了解清代烤色技術的人是很難正確鑒別的,往往會認為玉上的顏色是真正的沁色。清代玉器常常有黃色、黑色的斑點、斑片、斑塊,最初被認為是玉皮(玉璞之皮),也叫“皮子”,後來發現這些黃、黑色“皮子”總是出現在玉的綹縫和瑕斑處,尤其是該處玉質明顯劣於其它部位,這不是玉皮,而是人工烤色。這種烤色同仿古玉上的烤色是壹致的,文物商店的同行稱“烤皮子”。
(2)血沁玉
曾有人認為玉上的紅色沁色是由於屍血的侵蝕造成的,因而謂之“血玉”或“屍古”。在古玩界中,有關玉受血沁而變紅的說法流傳甚廣,似成定論,但從考古發掘中得到的玉器,多見鐵銹色的沁色,幾乎沒有帶紅色血沁的,因此,傳世玉器的血沁很可能是後人染色的。清末的劉大同在《古玉辨》中詳盡地記述了古玉的作偽,“偽造古玉之法,虹光之草,似茜草,出西寧深山中,汗能染玉,再加腦沙少許,燃以竹枝烤之,紅光自出,此法名曰老提油,今已不多見矣。新提油之法,用烏木屑煨之,色即黑,用紅木屑煨之,色即紅,今玉工偽造多用此法。”因此,傳世玉中的血沁很可能與“虹光草”有關。由於血沁染色的玉器在明初就已出現,因此傳世血沁玉部分應屬明代或更早的玉器。
(3)火燒玉
用火燒烤玉器,使玉器受熱而變為白色,如雞骨白色,稱為“偽石灰古”、“仿雞骨白”。目前流傳較多的仿良渚玉器即用此法。
(4)琥珀玉
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顏色為淡黃至暗褐色,它具有受熱融化並可加入染色劑的特性。琥珀玉以琥珀為染色顏料,將其塗入玉質原有綹縫中;或用金鋼鉆在玉上刻劃出斑點,在斑坑填入琥珀質染料,再用溫火燒烤。
(5)羊玉、狗玉
把活羊的腿割開,埋入玉器後縫好;或把狗殺了,將玉置於腹中,埋入地下。數年後取出,玉器表面便出現紅色細絲、土花、血斑,故稱為“羊玉”、“狗玉”。此說與血沁玉類似,存疑。
(6)叩銹
將玉器用鐵屑拌勻加熱,然後用熱醋淬浸,十幾天後埋入地下。數月後取出,玉器表面會出現桔皮紋,紋中銹如鐵紅色並且有土斑,如同古玉。因這是乾隆時由無錫的阿叩所傳,故稱為“叩銹”。
另外還有“膩子色”、“硇提法上色”等許多染色的方法,但其基本原理都是人為地使用各種原料,采用不同的方法讓顏色滲入玉器,有的還將玉器埋入地下,使染色更深入,更穩定。
2·沁色與人工染色的鑒別
沁色玉在考古出土玉中常見。由於沁色是玉器入土後經長時間的風化侵蝕,鐵、錳氧化物緩慢地滲入,因而沁入的顏色與玉的原色銜接自然,不僅滲入玉器表皮,往往還滲入玉器的皮層深處,或者玉的全部。
沁色玉器無論雕刻層次深淺和線條凹凸變化,其沁色均勻,即雕刻突出而有沁色,低凹面也有相同的沁色。但同壹玉器因所埋土質中不同物質的侵蝕,會有不同顏色的沁色,沁色玉器表面往往有細微的質地上的腐蝕瘢痕和土斑,有的瘢痕較大、較深,甚至破壞原有的雕刻紋飾。
染色玉在傳世中常見,往往表現在仿出土古玉和仿帶皮玉兩個方面。由於人工染色采用速成法,故所染之色往往與玉本色銜接不自然,染色於玉表皮或玉紋理中。有的因加熱而致玉紋理分支延伸,染色滲入紋理裏看似網絡狀,這在岫巖玉中多見。同壹玉器的染色大多只表現出壹種顏色,僅深淺會有些變化。
3·常見人工染色的鑒別
烤色的色澤壹般過於桔黃或過於烏黑,表面發亮。烤色遇綹縫就沁入其中,表現為外部黃色或黑色,與之對應的內部也有黃色或黑色,因此可以鑒別這絕非皮子。烤色往往著色於玉器的個別側面,並且烤色於雕刻突出的平面,而雕刻的深凹部則難以烤上顏色,因此也可以鑒別這不是土沁。
血沁最容易沿玉質綹縫、紋理沁入,因而仔細鑒別(放大鏡下)帶血沁的玉器紅色不壹,深色往往呈線狀、脈絡狀、網狀的走勢和分布。
火燒玉因加熱所致,玉器表面有火燒的細裂紋,加熱過度會有較深的粗裂,質地顯得疏松。白色有的發灰,有的發黃,有的玉質中會有未燒透的點點瑕疵。
由於沁色玉的色澤自然美觀,變幻多樣,在古玉器中甚為稀罕,具有較高身價;而染色玉則是刻意模仿沁色玉,籍以擡高身價。因此,鑒別玉器的沁色與染色是玉器斷代和估價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