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什麽是抓(chuǎ) 嘎拉哈的玩法?

什麽是抓(chuǎ) 嘎拉哈的玩法?

抓嘎拉哈是壹項在錫伯族等北方少數民族中喜聞樂見的傳統遊戲活動。“嘎拉哈”,錫伯族早年所稱“嘎爾山哈”的漢譯音,是牛、羊、豬、鹿、麅、麇、獐、駱駝等動物的髕骨。

在古代,錫伯族主要以狩獵、遊牧和捕魚為生計,因獐、麅、鹿、羊等獵獲物的嘎拉哈小巧玲瓏又便於攜帶,得來容易,取之不盡,很適宜用作玩具,於是每當宰殺時,則把嘎拉哈取下留用並逐漸歸納總結出許多抓嘎拉哈的遊戲規則,久之相沿成習,成了錫伯族男女老幼鹹宜、百玩不厭的家常遊戲。

有考證認為,遠在北魏時期鮮卑人(錫伯族的先人) 就已經用嘎拉哈作為民間遊戲玩具、殯葬品,甚至軍事戰術模擬物。當時,在拓跋鮮卑已統治中國黃河以北,形成了民族雜居、民族文化融合的情況下,嘎拉哈已成為達斡爾族、鄂倫春族、滿族等北方狩獵遊牧民族,甚至回族、漢族等的玩具。蒙古語稱嘎拉哈為“石阿”“沙阿”或“沙恩”。滿族早期稱嘎拉哈為“嘎粗哈”“嘎楚哈”。據《元朝秘史》的記載,金元時期,嘎拉哈也是蒙古兒童遊戲的玩具、婚禮儀式用品和相互饋贈的禮品。

玩嘎拉哈亦叫玩“沙哈”。《槐西雜誌》載:“作喀什哈雲塞上六歌之壹,以羊膝骨為之。”徐蘭《塞上雜記》亦雲:“喀赤哈者羊膝骨也。”亦即取用羊或牛等的腿和脛骨相連的壹塊骨頭,經過蒸煮之後去肉脫脂,著色而成。用作玩具的嘎拉哈,有四個面能立住。《塞上雜記》雲:“骨分四面,有要棱起。如雲者為珍兒。珍兒背為鬼兒,俯者為背兒,仰者為梢兒。”後世的叫法與之稍異,站立後凹形,錫伯語叫“阿爾吉”,漢語稱“殼”;其後面,錫伯語叫“提牙克”,漢語稱“背”;躺臥凹面,錫伯語叫“齊吾科”,漢語稱“增”,也有叫“馬”的;其反面,錫伯語叫“穆克”,漢語稱“驢”。出於遊戲中清晰分別四面的需要和追求美觀,還有的把嘎拉哈塗成紅、綠、紫、黃等不同的顏色。

日積月累下來,嘎拉哈的玩法多種多樣,花樣頗多,可謂多姿多彩。

抓法:先確定參加人先後的順序,有連續法(不犯規連續抓) 和輪流(參賽人每人輪流壹次) 法,以抓得多少為勝負。還有在規定時間內抓多少次決勝負。犯規:壹是“動”,即抓嘎拉哈時,碰動了其他嘎拉哈(是玩兒嘎拉哈的通規);二是“跑”,抓嘎拉哈,“碼頭”扔出後,未接住;三是“漏”,即抓到手的嘎拉哈,又從手中漏出去;四是未按事先規定和技巧抓法等……

有人通過調查,把錫伯族的嘎拉哈技法歸納為四大類,亦即抓、撂、彈、擯。各種玩法都約定俗成地形成了十分系統、有序的遊戲規則,無不體現了錫伯族人的聰明與智慧。且將這四種玩法錄示如下:

抓法

抓嘎拉哈。有團體賽、個人賽。團體賽參加人數,每隊壹般二至三人。個人賽,人數不等,壹般三到四五人。

其用具為嘎拉哈(羊、鹿、麅、獐、牛、駱駝、豬等。現羊、豬為最多,極少見的還有貓)。

玩法復雜,技巧難度大。場地在居民住的火炕鋪上氈子(有彈力易使球“碼頭”起來)。錢“碼頭”也不可鋪氈子。有如下多種玩法:

壹箭穿心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賽者把碼頭扔出後,由我方陣前通過中心,向敵方陣前抓起壹趟嘎拉哈,有如射出的箭,穿敵陣心而過。

回手加鞭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賽者將扔出碼頭的手,由敵方下落往回抓嘎拉哈,似如勇士在馬上疾奔而加鞭的驍勇雄姿。

背弓奇射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賽者扔出碼頭,立即轉身壹周後再抓嘎拉哈,有如拉弓而轉身背射。

主攻南門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對面(或其他方向) 有二三個嘎拉哈礙事,但又與其他嘎拉哈相近,賽者抓時,易碰(動) 而難度大。由賽者第壹人巧手先奪,為後者打開通路,有如在戰場上攻開壹城門(團體賽用或連續抓用)。

馬過敵兵散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賽者扔出碼頭後,幾次點抓而得嘎拉哈,如同在戰場上,馬上勇士奔馳中左殺右砍殺敗敵兵的場面。

臥鞍闖陣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賽者扔出碼頭後,以趴臥姿式,許多嘎拉哈,有如陣中勇士趴臥於鞍上闖入敵陣。

河心網魚即在布局嘎拉哈之中心處,抓許多嘎拉哈,有如河心網魚。

河心掏魚即在布局嘎拉哈之中心處。有少量之嘎拉哈,有礙抓許多嘎拉哈,先有人將其抓到手,為後者開道,有如河心之中掏魚(團體賽用或連續用)。

棒打麅子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賽者扔出碼頭後,用手伸拳出之二指,在夾住壹二個有礙全局之嘎拉哈。巧取之技,似棒打麅子。如果夾取兩個嘎拉哈,也稱“棒打雙麅”。

瓢舀魚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賽者扔出碼頭後,任意抓滿地的嘎拉哈,有如河中舀魚壹般,給人以“魚”多而又人能之感。

野雞掉在飯鍋裏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賽者扔出碼頭後,在有意抓嘎拉哈之時,無意中帶起了其他嘎拉哈,僥幸地也落入手中,有如無意抓雞,雞自來。

錫伯族先人大都靠漁獵為生,很早就有“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的說法。至今,錫伯族嘎拉哈遊戲中仍將其傳襲下來,充分反映錫伯族人歌頌故鄉特產豐饒的心情。

除上述玩法外,還有打掃外圍,壹掃戰局,滿天抓星,壹鉤殘月,三羊開泰,孔雀開屏,猛虎捕食,河水倒瀉,船夫搖槳,漁翁收網,樵夫壹斧,猴摘仙桃,繞穿念珠等。

撂法

撂法,也叫撂“寶”,俗稱撂“抱”。

有團體賽和個人賽。團體賽,參賽人數每隊壹般二至四人;個人賽,少者兩人,多者四至五人或更多人。玩法簡單,但非常熱烈。

開始時,先把嘎拉哈查出總數或按隊、人平均分配後,決定競賽順序。場地在居住的炕上。

錫伯族人抓嘎拉哈情景

第壹人先從嘎拉哈總數中或平均分配數中拿出三個,用手壹撂(即扔),這裏就有訓練和技巧。撂出壹個“增”,收起壹個(即贏了壹個)。撂出兩個“增”,收兩個。事先規定,也有撂出兩個“增”帶“拐”的都可收,叫“增拐”。如撂出三個同樣的,叫“寶”,俗稱“抱”,可都收。如果先規定帶“搶”的,叫搶“寶”,凡參賽的人都可搶收歸己,誰搶到是誰的,有時規定撂出“增拐”的也可搶。參賽人都聚精會神看著以便搶。總數(亦稱大堆) 嘎拉哈撂完了,下壹個人繼續拿三個撂,不足以自己收的嘎拉哈補上。個人所得的嘎拉哈補充撂光了,不可再參賽,即自動取消了參賽資格。壹直撂到壹方輸光,或規定時間撂完,以獲得多少為勝負。

指彈法

有團體賽和個人賽。參賽人數,團體賽每隊壹般二至三人。個人賽壹般三至四人,也有五至六人的。

彈法,把嘎拉哈查清數量後,先確定比賽順序。每壹人雙手盡最大能力捧起嘎拉哈,撒在場地(炕) 上,凡是撂出“增”都可揀出收起來。然後,用手指彈,開始時必須選出不同的兩個嘎拉哈,以後再彈相同的對,彈上任意取壹個(也有都收的)。如彈出壹個“增”,也叫“增拐”,即全收起來(還有規定必須彈出壹對的,否則即為失誤),繼續彈,壹直到未彈上,或彈時動了其他嘎拉哈為犯規,或剩余的嘎拉哈用手捧起撒在地上,再接第壹個人彈法彈。只要剩有嘎拉哈,即輪流彈,最後,以獲多少為勝負。

擯法

有團體賽和個人賽。參賽人數,團體賽每隊壹般二至四人,個人賽可二至五人。這種玩法,正式賽較少,壹般以作為確定競賽順序為多,或作為嘎拉哈中的壹種技巧方法。

擯法是先把嘎拉哈放在賽者手中或用碼頭扔起後,用左手心上接住碼頭,再翻手背上,再翻面到手心上,剩多少即收多少。也有的把嘎拉哈抓到手心,擯後從手心漏出去了嘎拉哈即為失誤。還有擯樣的,即要擯的嘎拉哈,在碼頭扔出後,用手搬成同樣的若幹個起來,再擯。

每隊(人) 輪流擯,壹直到擯完。最後,以獲得嘎拉哈多少為勝負。

  • 上一篇:五行屬土。
  • 下一篇:如何從華山路汝河路坐車到鄭州古玩城站是最快的需要。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