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壹些古典名著也成為了連環畫的表現內容,代表作有《三國演義》、《水滸》等等,並很受人們的喜愛。1950年以後,連環畫創作進入了黃金時期,作品內容百花齊放,繪畫風格精彩紛呈,這壹時期除了連環畫以外,還出現了《地道戰》、《地雷戰》等壹批電影連環畫。直到1980年,連環畫開始出現了現代題材的作品,除此之外,壹批中外名著陸續再版或重新創作,而連環畫的收藏開始升溫。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連環畫的出版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到了九十年代中的後期,這個時候連環畫就已經作為收藏品的身份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成為繼字畫、瓷器、郵票、古玩之後的第五類熱門收藏品。連環畫無論從藝術價值,史料價值,還是應用價值上來說都很有收藏意義。 連環畫《三月雪》
連環畫雖說是壹個獨立的畫種,卻能以不同的繪畫手法表現它。水墨、水粉、水彩、木刻、素描、漫畫、攝影,甚至油彩、丙烯均可加以運用,但最為常見的、最為傳統的仍是線描畫。早期的線描都是毛筆白描,《連環圖畫三國誌》、《開天辟地》、《天門陣》、《梁山泊》、《天寶圖》、《忍無可忍》等等無壹不是毛筆之作;陳光旭、金少梅、李澍丞、牛潤齋、沈景雲、陳光鎰、趙宏本、錢笑呆等等幾乎都是白描高手。後來的《山鄉巨變》、《鐵道遊擊隊》、《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白求恩在中國》也都是這類作品。毛筆白描為國畫的傳統技法,線條流暢清晰,黑白分明,易於被接受。除此之外,鋼筆、鉛筆線描在連環畫中也有運用,但精品不多。陳儉是硬筆線描畫的高手,其鋼筆線描《威廉·退爾》、鉛筆線描《茶花女》都是精品之作。 工筆彩繪本是連環畫中的壹大形式,王叔暉的《西廂記》、劉繼卣的《武松打虎》、《鬧天宮》、任率英的《桃花扇》、陸儼少的《神仙樹》都屬這類作品。由於是大師精心之作,這類作品都已成了經典之作、傳世之品。以寫意筆法繪制的連環畫也有,這其中又分水墨寫意與彩色寫意兩種,前者的代表作有人美版的《秋瑾》、《三岔口》,後者的代表作有顧炳鑫的《列寧刻苦學習的故事》、顧炳鑫和戴敦邦的《西湖民間故事》、賀友直的《白光》、姚有信的《傷逝》等。不過,為降低成本,有些彩色繪本在印制時改成了黑白版。 連環畫--女交通
鋼筆、鉛筆素描作品也不少,前者的代表作有華三川的《交通站的故事》、《青年近衛軍》等,後者的代表作有顧炳鑫的《渡江偵察記》、鄭家聲等的《周恩來同誌在梅園新村》、湯小銘、陳衍寧的《無產階級的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