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旗幣是古玩古董界收藏家喜歡的藏品,銅黃色的外形不僅給人壹種凝重的歷史滄桑感,且整個錢幣的版面分為內外圈兩部分,整體設計非常細致,英文字母、中文楷體以及花紋設計圖案精美,因而在拍場上也吸引了相當壹大批業內藏家們的關註。
由於雙旗幣產生於民國時期,民國在中國歷史上僅僅存在了幾十年的時間,因此,在兵荒馬亂、國內戰爭頻發的期間內,錢幣在經歷了無窮的歲月之後,依然可以完整地保留下來,實屬不易,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價值、歷史文化價值以及藝術品鑒價值。雖說民國時期的錢幣版本較多,但能夠收藏到這種正面鐫刻有“十文”楷體字、反面印制著“中華民國”雙面旗幟的全真紀念幣,也在當今的藏品市場中並不多見。
在過去幾年裏,錢幣的收藏始終成為各地拍場交易會上的重點。如今,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之壹的民國時期錢幣,依然保持著自己原有的魅力,表現出極其居高不下的“身價”。2013年5月,壹枚湖南省造民國雙旗幣曾以260萬元的天價在北京春季交易會上進行成交,同年11月,在北京秋季藏品的拍賣會上,四川造幣廠民國雙旗幣的成交價也達到了185萬元,接近200萬元。可見,錢幣自古以來就是藝術品市場中的收藏大類,不同版本的錢幣具有不同古幣的獨到韻味,即便兩枚非常接近的銅幣,在藏家珍藏方面,也具有極為特殊的含義。
古錢幣價值雖和年份有關系,但是年代久遠不是最主要的,短命王朝或農民起義的鑄幣,由於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小而成為古錢中的珍品。
銅元俗稱銅板,是清末以來所鑄各種新式銅幣的通稱。我國銅元誕生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是我國錢幣史上稱謂“機制幣”的開始,也是我國近代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變遷,銅元逐漸退出了流通市場,其也像其他種類的歷史錢幣壹樣,變成了壹種可以投資的、有價值的特殊商品,具備了收藏投資價值,而在銅元的收藏投資過程中,其中有壹類備受藏家推崇,那便是“錯版幣”,錯版幣是指銅元在印花機高速沖壓過程中,如果因為機械故障或其他特殊原因所產生的錢幣。今天我便為大家分享錯版幣的重要壹類:偏打移位幣什麽是偏打移位幣?
偏打移位幣:是在銅坯在印花機高速沖壓過程中,發生錯誤,導致銅元表面的圖案發生偏移,這便是偏打移位幣。
偏打移位幣是如何鑄造出來的?
偏打移位幣的出現是有兩種情形造成的:
壹種是由於模圈很淺,有時銅坯沒有完全進入模圈,部分露在圈外,那麽模具沖壓下來時,就會產生圖案偏移現象,有時整個銅坯只進去壹點點,整個圖案只有很小的局部被印在幣上,這樣的幣往往是變形的,壹邊翹起,也有比較平展的。偏打移位的程度,根據銅坯進入模圈的範圍不同或根據模圈故障的程度不同而各不相同。
另壹種是新銅坯的壹角進入模圈,但下面的成品未移走,這時模具沖壓下來,於是壹角有局部圖案,但反過來的壹面基本沒有圖案,因為下面是成品銅板,沖擊力很小,不足以反壓出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