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玉溪江川規模較大的李家山古墓群,位於江川縣老縣城南約3公裏棗街村附近的山頭上,高100多米。1966年11月,早傑生產隊隊員在山西省南坡修築梯田,發現了壹些青銅器和玉器。當時,雲南省玉溪市江川縣文化館邀請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實地考察,收集了壹些出土實物。經過分析研究,確認這個地方就是這裏。經報請上級批準,1972年正式發掘,發掘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余件。古墓的年代分為早晚兩個時期。21號墓早期經放射性碳測定約為2500年前,上限為春秋戰國時期,下限為西漢中期。晚期墓葬的上限為西漢中期,其中出土的鐵銅器、鐵器和典型的中原文物較多,其年代下限可晚至東漢。出土文物分為青銅器、鐵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竹器、瑪瑙等,其中青銅器有1000多件,包括武器、生產工具、家用電器、樂器和裝飾品等。兵器有戈、矛、鈸、器、啄、斧、劍、箭頭、弩機、鐧、甲等。生產工具包括鋤頭、削片機、鑿子、魚鉤和紡織工具。日用包括壺、雕像、罐、勺、壺、甑、桶、碗、洗、傘套、枕頭、箱、殼容器、鏡子、掛鉤等。其中,牛虎銅案是不可多得的古代藝術珍品。銅鏡、鉤等典型中原文化遺存的出現,說明雲南玉溪江川李家山的青銅器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響。從刀柄的顏色來看,21號墓出土的壹把青銅柄劍很可能是當地鑄造的。
目前發現和掌握的材料是屬於雲南文化的青銅墓。還有澄江關目、紅塔區平潭、玉溪市松關等古墓。雲南玉溪元江縣收集的出土文物有200多件,主要是青銅器,還有少量陶器碎片和石器。青銅器主要是武器和生產工具,包括矛、斧、鈸、劍、箭頭、鑿、鋤等。有的兵器鑄有圓錐頭的幾何圖形和立體圖形,具有濃厚的少數民族風格。在華寧的鬥木格古墓葬中,農民發掘出10多件青銅器,主要屬於滇文化,其中刃部有血槽的L矛與元江出土的相同。
1990年和1991年,對雲南省玉溪市二湧關和梅園古墓葬進行了兩次發掘,獲得了壹批青銅器、鐵器、銀器和陶器。
1991年5月,棗街村民在李家山挖地溝采礦,有新的墓葬和隨葬品露出,經雲南玉溪地區和江川縣文物管理所聯合調查,確認為青銅時代墓葬。1991年12月至1992年6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地區文物管理所、江川縣文物管理所聯合組隊,對李家山古墓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考古發掘。1100平方米內清理墓葬58座,出土銅、鐵、金、玉等隨葬品2066件(序號)。大部分出土文物與第壹次發掘相似,雲南青銅文化遺址第壹次考古發掘仍有大量器物。1992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3年部分精品入選上海舉辦的“中國文物展”,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1994年春,為配合中日文化交流,在李家山又發掘了壹座墓葬,出土青銅器和鐵器100余件。
雲南玉溪李家山古墓葬是典型的“滇式”墓葬,年代為戰國至東漢初年。兩次發掘清理的85座墓葬均為豎坑,分為貴族墓和平民墓。墓室裏的大部分人骨都腐爛了。從墓中遺留的零散屍骨來看,應該是仰臥、直肢葬。大部分是壹個人埋的,只有少數是兩個人埋的。根據判斷,當地鑄造的可能性較大。
目前發現和掌握的材料是屬於雲南文化的青銅墓。還有澄江關目、紅塔區平潭、玉溪市松關等古墓。元江縣收集了200多件出土文物,主要是青銅器,還有少量陶器和石器。青銅器主要是武器和生產工具,包括矛、斧、鈸、劍、箭頭、鑿、鋤等。有的兵器鑄有圓錐頭的幾何圖形和立體圖形,具有濃厚的少數民族風格。在華寧的鬥木格古墓葬中,農民發掘出10多件青銅器,主要屬於滇文化,其中刃部有血槽的L矛與元江出土的相同。
1990年和1991年,對雲南省玉溪市二湧關和梅園古墓葬進行了兩次發掘,獲得了壹批青銅器、鐵器、銀器和陶器。
1991年5月,棗街村民在李家山挖地溝采礦,有新的墓葬和隨葬品露出,經雲南玉溪地區和江川縣文物管理所聯合調查,確認為青銅時代墓葬。1991年12月至1992年6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地區文物管理所、江川縣文物管理所聯合組隊,對李家山古墓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考古發掘。1100平方米內清理墓葬58座,出土銅、鐵、金、玉等隨葬品2066件(序號)。大部分出土文物與第壹次發掘相似,雲南青銅文化遺址第壹次考古發掘仍有大量器物。1992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3年部分精品入選上海舉辦的“中國文物展”,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1994年春,為配合中日文化交流,在李家山又發掘了壹座墓葬,出土青銅器和鐵器100余件。
李家山古墓葬是典型的“滇式”墓葬,年代為戰國至東漢初年。兩次發掘清理的85座墓葬均為豎坑,分為貴族墓和平民墓。墓室裏的大部分人骨都腐爛了。從墓中遺留的零散屍骨來看,應該是仰臥、直肢葬。大部分是壹個人埋的,只有少數是兩個人埋的。從隨葬品的組合來看,男性墓葬中的隨葬品多為禮器、武器、生產工具和搭扣,女性墓葬中則以金、銅、貝殼、紡織工具和針線管為主。貴族墓區有6座大墓。最大的墓口長6.8米,寬5.6米,深6米。墓中隨葬品有帶傘青銅俑、編鐘、銅鼓、貝殼、金帶、金鞘及大量金器、瑪瑙、玉器,可判斷為雲南皇族墓葬。從人物和活動場景來看,“滇族”男性多以武器和生產工具武裝,主要從事戰爭、狩獵和農耕,女性則主要從事紡織和養殖。這種不同性別形成的社會分工體現在隨葬品上的差異,在古代墓葬制度中是普遍存在的。
雲南玉溪李家山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兵器、樂器、禮儀用具、生產工具、紡織工具、家用電器、裝飾品、馬飾等。器物有銅、鐵、金、銀、玉、石、木、漆等,其中以青銅器居多。武器有矛、劍、斧、鈸、鈸、矛、佩、弩、甲、鞘、鐧等。* * * 680多塊。其中壹個掛著長矛,刀刃尾端兩側掛著壹個椎髻的裸男。他雙手被反綁在背後,身體彎曲,頭耷拉著,似乎在痛苦地呻吟。他是雲南的奴隸或戰俘,形象生動感人。另壹只手握著壹把劍形的葛,右手向後握著劍柄為葛助陣。樂器表面鍍錫,光亮鋒利,造型奇特,是兵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再比如動物紋的臂甲,呈圓柱形,上厚下薄,背面有開口,口邊有兩排對稱的穿孔,方便緊密捆綁。釘面上精致細致的線雕圖案是豹、虎、熊、鹿、豬、雞、魚、蝦、蜈蚣、蜜蜂、甲蟲等動物和昆蟲的形象。,線條流暢明快,形象生動。生產工具包括鋤頭、削片機、鑿子、鏟子、魚鉤、挖洞器等。其中銅鋤和蛇形柄在壹般生產工具中並不多見。紡織工具有經軸、毛刷、弓、鈸、工字梁、打緯刀、錠子、縫紉盒、縫紉筒、卷繞板、錐體、紡車等。日常用品包括壺、杯、罐、勺、雕像、水壺、甑、碗、洗滌物、枕頭、箱、鏡、盒、鬥、傘、鉤、貝類容器等。樂器包括編鐘、銅鼓和葫蘆絲。禮儀用具包括傘俑、杖頭和其他模仿動物形狀的武器。飾品有圓形扣、長方形扣、屋形扣、動物浮雕扣、瑪瑙扣、寬邊玉鐲、銅孔雀、鍍金牛頭、金腰帶、金盤指、杯形金飾、動物形金飾、金項鏈、金手鐲、銅鏡、鈸等。馬飾有籠頭、鈴、策、泡、攢、馬銜、單向筒、三通筒、銅板等。李家山墓出土的最引人註目的是牛戶銅案,它是雲南青銅文化的傑作。銅案由壹虎二牛組成。箱體主體是壹只四蹄站立的牛,前後腿之間有橫梁。橢圓形的牛背是表殼表面。壹頭小牛橫立在大牛的腹部下方,站在大牛前後腿的橫梁上;最後壹只老虎四爪抓住大牛的後襠,虎口緊咬大牛的尾巴。大牛脖子粗,肌肉飽滿有力,表情安靜沈穩,而老虎又咬又抓。靜與動的結合,輕與重的平衡,預示著自然界中生命與力量的鬥爭。因其造型奇特,工藝精湛,被譽為稀世珍寶。
在貝殼容器中有壹個老虎魯牛貝殼容器,它是圓柱形的,腰部稍微隆起,下面有三只腳。腳呈人形坐著,身體支撐在頭和手上;腰上刻有花紋。壹組六只孔雀帶蛇,另壹組四個人,分別牽牛、趕牛、持斧,還有鹿、牛、繩紋。蓋子呈圓盤狀,頂端中央鑄有壹只大牛,結實有力;三鹿周圍有老虎,老虎圍著,跟著三鹿咬壹口;丹尼爾的頭緊貼著老虎的身體,睜大眼睛看著老虎,以示威懾。貝殼容器裏的場面宏大,犧牲播種貝殼的人很多。主要物件是壹個四耳三足的銅鼓。樹幹和腰下裝飾著賽跑和舞蹈的“羽毛人”;封面上鑄有35人:坐在肩上的女貴族,扛著肩的男女仆從,開道的,撐著傘跟在後面的,農民(婦女)播種的,趁祭祀之地交易的商販,頭上頂著壇壇罐罐的人,提著籃子的人,展示布帛的人,或站或走,或蹲或坐。中間蓋壹個圓孔,插壹根高高的銅柱,顯然是雲南人祭祀活動的場景。與晉寧石寨山出土的殺貝祭祀血腥恐怖的場面相比,西漢後期,由於中華文化在中原地區影響的不斷擴大,雲南人的祭祀活動更加平和文明。
五牛線盒,戰國時期,高31.2厘米,蓋徑18厘米,雲南省博物館收藏。該器上部呈圓形,下端略成束狀,底部呈圓形、方形、扁平狀。底部有四個平足。蓋子上飾有蛇紋和竹紋,頂部鑄有五頭牛,牛腹部有雲紋和織紋。出土時,盒子裏有殘留的絲線。雲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藏西漢高61.5厘米的男傘俑。這些小雕像跪在壹個銅鼓上,頭上頂著壹個高高的發髻,耳朵上戴著壹枚戒指(戒指已經丟失),脖子上掛著壹條珠鏈。袖長及肘,右肩左臀系寬帶劍,背後蓋氈,後腰突出,外系腰帶,腹前戴圓扣,臂上戴銅鈸。雙手撐著傘,傘已經掉了。
祭祀扣,戰國時期,高6厘米,寬12厘米,雲南省博物館藏。畫面右側立著壹根柱子,上粗下細,頂端有兩層錐臺。壹頭牛被拴在柱子上,壹個年幼的孩子被倒吊著。壹個人拉緊將牛脖子和前腿綁在柱子上的繩子。壹人被牛踩在地上,仰面呻吟。壹人牽著牛脖子的繩子,另壹人雙手牽著牛尾巴。有兩條蛇盤繞在它下面。壹條蛇咬著綁牛的繩子,另壹條蛇在它頭上蹲下壹只青蛙。背面有長方形的按鈕。
牛食扣,西漢,長11.5厘米,高7.9厘米,雲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壹個人和壹頭牛站在壹條蛇上。壹人戴吊耳帽,穿無領外套,腹部前側有圓扣,翻腳。牛的肩和背是平的,繩子系在牛角根部。餵牛器右手拿著繩子,左手給牛餵食物,牛伸出舌頭舔。背面有長方形的按鈕。
雲南玉溪青銅器的造型藝術和制作技法大膽而富有想象力,崇尚自然和個性。在制作這些青銅器的時候,我們掌握了銅錫合金的適當比例,並且知道配方的變化是因為器物的用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