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最早接觸佛教,壹般認為始於漢明帝時代。因為明成祖晚上夢見自己是金人,就派蔡澄等18人西天取經。到了大嶽國,遇到了卡耶摩頓和朱發蘭兩位法師,把他們迎到洛陽,安置在白馬寺,翻譯了四十二章經,藏在蘭臺的石室裏,這是佛教傳入中國的開始。後來,壹些佛教經典總是從西域傳入。與此同時,壹些印度僧侶來到中國。壹些來自中國漢族的和尚去西天取經。不是從西藏傳入的(當時原始宗教苯教盛行,佛教未入)。
佛教最早於公元7世紀傳入西藏,中原在唐朝。所以佛教傳入中國比較早。(藏傳佛教曾經中斷過壹次,所以分為前弘期和後弘期。)
此外,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北傳佛教)也是不同的。雖然都是大乘佛教,但藏傳佛教主要是中派和密宗,是與西藏本土文化相結合後形成的。這個教派的傳統和漢傳佛教很不壹樣。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所以在基本教義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作為藏傳佛教的同宗,有很多相似之處。有些和漢傳佛教差不多。比如信徒以利益壹切眾生為宗旨,認三皈依四法印。依法部規定持戒,抑惡揚善,凈化社會,取經戒、定、智,自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清凈而不汙,六度修財智,成就佛的色、法二性,以“無二正見”破除三界煩惱障礙,改正錯誤,完善人格,自覺覺自己有二益。但不同的是,藏傳佛教是壹個完整的佛教流派,有四大秘法,都是以龍樹為中心,在事物和見解上與漢傳佛教有很大的不同。在飲食起居、法律法規、塔堂佛像造型風格、信仰習俗、祭祀方式、信徒心理素質等諸多文化內涵上也與漢傳佛教有所不同。由來已久的政教合壹制度。舊時寺院經濟基礎雄厚,經院的設立和管理制度所支持的對象的名稱、類別和形式都各具特色。此外,藏傳佛教還有忍不住吃肉的飲食習俗,這也是與漢傳佛教不同的。
第壹,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是佛教,所以都具有與佛教相同的特點,如認四法印,皈依三寶,四弟子都是按法部規定受戒,慈悲為懷,抑惡揚善,以正見解脫三界煩惱,追求解脫苦難和痛苦。
第二,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屬於大乘佛教。所以都有大乘佛教相同的特質,如菩提心利益壹切眾生,脫離佛法,六時修財智,成就佛的二體色法,以無二正見破障礙,追求與大乘佛教不同的兩邊涅槃。
但它們也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異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藏傳佛教是佛教、菩薩、佛教三位壹體的教派,漢傳佛教是大乘佛教。唐代雖然翻譯了壹些秘籍,但都是部下秘籍,早已絕跡。有人把凈土宗歸為密宗,但這種觀點從教義角度恐怕很難站得住腳。藏傳佛教有四大秘法,但藏傳佛教獨有的秘法是無上秘法,所謂身成佛的方法也只有無上秘法才有,因為下三秘派有很多成功的法門,但都沒有虛幻身輕識的法門,甚至佛的產生也離不開這兩個雙運成就。
第二,藏傳佛教的所有派別都側重於從龍樹的觀點。雖然各派對這兩個真理和意義的理解有很多不同,但都不尊重唯壹的認識者。認識論的研究只是從反面去看,而唐玄奘是從認識論的宗派學來的,所以推動東土認識論的研究,對唐以後的漢傳佛教影響很大;六祖壇經的解釋符合中觀。但是到了後期,禪宗的學者鄙視經學,雖然強調道理,但是不學經學,很難說得出什麽樣的道理。現在漢族佛教大部分是凈土宗。凈土學者認為,深入解釋真理是非常困難的,利用佛的力量去凈土是很容易的。所以他們不學只知中觀的理論,只念經念佛名求死。由於這些原因,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對這兩個真理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
3.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由於歷史文化、自然環境、信徒生活狀況、風俗習慣的不同,在飲食起居、法規制度、佛塔大殿佛像造型風格、信仰習俗、信徒心理素質等諸多文化內涵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
總的來說,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雖然有這些區別,但既然都是佛教,根本教義上沒有區別,也就是說本質上沒有區別。區別只是在非本質的表面現象。
藏傳佛教拜佛。
1.拜佛的方式就是手不合適:
雙手合十放在胸前表示內心的自我反省,觀察自己的內在本性。壹切都和諸佛壹樣。為什麽還在生死之海徘徊?拜佛的時候,想象壹下手裏拿著壹個許願寶。如意朱寶代表了信佛者的自我意識。當自心全是為了大眾的福祉,沒有私心的時候,就是菩薩的行為,壹切請求都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幫助。
2.拜佛的時候把手放在頭上:
意思是說,在這壹生中,我們要學習諸佛的慈悲與願力。在我們生命的最後,要直接投胎到西方凈土,直接拜阿彌陀佛為師,快速直接修行到和阿彌陀佛壹樣的境界,然後再回來幫助大眾。不要在生死輪回中痛苦。
3.拜佛的第二步是用手摸額頭、嘴唇和心臟:
意思是洗去妳做過的,說過的,想過的。並把自己所做、所說、所想的善言善行的功德,獻給妳的上師和諸佛菩薩,感謝他們永不停息地教導大眾如何做事,帶領我們的心壹步步走上更高的境界,從凡夫到佛。
4.拜佛時的第三步,彎腰雙手在地上滑行,直到身體貼地:
此時,信眾觀想菩薩修行的十個階段,即十個地方。四肢代表“慈悲”、“愛語”、“利益行為”、“同事”的菩薩,轉化眾生的心態、智慧、方便。額頭觸地,表示立誓以上述四種行為完成菩薩十處的修行,達到諸佛所證絕對十壹處“完全光明”的境界。
5.當妳起床時,想象妳的四肢:
意思是“善良、悲傷、歡樂、遺棄”。願壹切眾生皆有歡喜快樂,願壹切眾生皆無苦樂,願壹切眾生皆無苦樂,願壹切眾生皆遠離怨、愛、恨,大平等地生活。
漢傳佛教拜佛:
1,雙手(手指並攏)並攏(斜向上)為胸,站在蒲團前,雙腳呈八字形。
左右腳跟距離約兩寸,腳趾距離約八寸;
2.右手手掌放下,按在蒲團中央,左手手掌保持不動,跨膝跨在蒲團上;
3.左掌壓在蒲團前;
4.將右手手掌在蒲團前由中央向右移動,兩手掌相隔六寸;
5.把頭壓在手掌間的蒲團上;
6.掌心向外翻,掌心朝上(意為雙手托住佛腳,故稱頭接足)
7.用兩個手指翻過來,仍然壓在蒲團原來的地方;
8、頭離伏離蒲團;
9.將右手掌移至蒲團中央;
10,左手手掌離開蒲團,像手掌壹樣放在胸前;
11.用右手掌托起(雙膝同時離開蒲團),放在左手掌上作為胸部。這是壹種崇拜,至少是三種,大部分是增加三個數字,比如六、九、十二。
拜完之後,還有壹個儀式,比如世俗的鞠躬,叫質詢。剛拜完,雙手合十為胸時,合十的雙手微微下弓(到時候了),放在腹部附近。之後將右手掌放在左手掌裏,折成拳頭,從下往上慢慢擡至眉水平(到時候就是直鞠躬)。然後,慢慢放下雙手,雙手交叉為胸,掌心向上,右手疊放在左手上,兩拇指相連。這是大三摩地印(托米的印是左手疊在右手上,其余和三摩地印壹樣)。這是拜佛儀式的結束,妳的頭要稍微低壹點,這樣妳的手就會
藏傳佛教寺廟可分為藏式、藏漢式、漢式三種。在西藏及其周邊省份,幾乎都是藏族:在內蒙古,藏漢混合風格最多,漢化風格也有少數;北京、承德、五臺山的喇嘛教寺廟,多為中式或藏漢混合式。
西藏的喇嘛廟可分為兩種:建在平地上的和建在山腳下的,後者占大多數。平廟往往采用規整對稱的方式,以正殿為構圖中心的形象最為突出;山麓布局風格自由,沒有總體軸線,也沒有事先規劃,依然遵循壹些布局規律。比如寺廟多為北面山坡,南面平地。後面高處擺放著壹座大而華美的佛寺和壹座活佛大宅,三面圍著大量低矮的院落,是普通僧人居住的地方。壹座大寺廟,大多是在幾十年的發展中逐漸完成的。
拉薩的大昭寺是平地的代表。它建於公元7世紀,在成為壹座寺廟之前,經過壹代又壹代的擴建,壹直保存至今。
寺門朝西,正對八角銜。八角街環繞著大昭寺,每天信徒們沿著它右轉(順時針),以示對佛陀的敬意。
穿過有玄關的門樓,中間隔著壹條幹佛廊,就是大昭寺的正殿。覺康殿平面呈方形,四層環繞,分隔成小佛寺。中軸線上有壹座佛寺供奉著文成公主放生的牟尼雕像,還有壹座佛寺供奉著松贊幹布、文成公主和尼泊爾人尺尊公主的雕像。在中心,有壹個平頂的高通三層樓大空間。第四層,每側中間有壹個鍍金的銅屋頂,形象模仿自漢代建築。每個角落都有壹座平頂建築。
寺正門外有壹個小院,內有柳公主、唐蕃聯盟碑、勸人接種碑。大昭寺入口、幹佛廊、覺康殿,與大昭寺入口外的小院壹起,形成了壹個具有對稱軸的空間系列,退入凹形的入口在寺前形成了壹個小廣場,這是系列的起點。千佛廊是露天的,走廊很寬,而覺康堂內部封閉壓抑,形成對比。覺康堂的金色穹頂很有特色。它沿著壹個大的方形外墻的頂部排列著短檐,以束縛整個大廳。短檐伸出四個金頂殿,就是金頂殿,使每個金頂看起來都是壹個重檐。再加上炮塔的襯托,形象特別豐富華麗。
夏魯寺,位於日喀則東南部,始建於1087年(宋代)。“夏祿”意為新的嫩葉,可能含有佛教復興的意思。原寺毀於地震,13(元朝)末重建。大雄寶殿底層中間,下魯臘康是壹個方平面的大經堂,中間部分頂部凸出,光線從高低平頂部之間的天窗進入。這種布局後來被稱為“港督法式”,在明清以後被廣泛使用。大殿的左、右、後三面密密麻麻地圍著若幹佛寺,外面還加了壹圈回廊,僧人可以在這裏按正確的方向念經。
二樓四周是四座純漢式寺廟。根據西藏古代文獻記載,夏魯拉康是請了很多漢族的能工巧匠來修建的,形成了早期的藏漢混合風格。
65438+5世紀初(明初),青海僧人宗喀巴在西藏進行宗教改革,創立格魯派,又稱黃教。此後其影響力逐漸強大,不僅在宗教上,在政治上也逐漸占據優勢。建有黃教六大名寺,也是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如拉薩甘丹寺(1409)、哲蚌寺(1416)、色拉寺(1465438)。都建在山麓,可以拉蔔楞寺為代表。
拉蔔楞寺坐落在壹個橢圓形的盆地裏,南邊有壹條河。主要建築位於北山山麓。整個寺廟的中部靠近山腳,建有高大的建築,如祈禱殿、佛堂、活佛府等。僧人壹般居住的小院,面積最大,被他們從東、南、西包圍。外面有500多條祈禱走廊,像壹條絲帶,從三面環繞著整個寺廟。整個寺廟點綴著小巷,像壹個小鎮。
拉蔔楞寺以最大的司文學院為中心。司文學院由壹個大門、壹個前廳、壹個有門廓的大廳和壹個沿縱軸從前到後站在大廳旁邊的後大廳組成。
大廳內圓柱呈方形網格排列,密集的橫梁是平頂的。和夏魯寺壹樣,中部平頂上升。整個後墻上都有壁龕,左右墻壁背面附近有碗櫃,其他墻壁上有壁畫,地下有織物,有圓柱和平頂,到處都掛著唐卡(壹種有佛像的絲綢卷軸畫)和經幡。殿內光線昏暗,空間低矮幽深,大氣厚重而微弱的酥油光閃爍在金色器皿上,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妳可以從大廳後墻爬上臺階進入後大廳。後殿分為許多房間,分為佛像、歷代活佛遺骨的佛塔和護法造像的猙獰像。深度不大但很高。前墻突出於大殿天花板之上,高窗,光線只照射到佛像的頭部和胸部,氣氛更加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