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1倉庫分區是根據建築形式、面積大小、倉庫、貨場和倉庫內道路的分布情況,並考慮貨物的分類和各類貨物的儲存能力,將倉庫劃分為若幹區域,確定每類貨物的儲存面積。
4.4.3.2的每個倉庫都有相應的編號和明確的標誌。倉庫保管員對倉庫進行平面規劃,繪制倉庫內存儲區域和貨架分布的物料存儲圖,並在每個倉庫入口處的顯眼位置進行標註。當物料存儲區域發生變化時,存儲圖也應相應變化,並根據計劃進行區域標識。
4.4.3.3倉庫應預留必要的待檢物料臨時存放區、良品存放區、死料存放區、待判斷區、廢品和不良品存放區,以保持通道暢通。
4.4.3.5庫存物料的狀態標簽為:合格品、不合格品、待檢品、待處理品。
在4.4.3.6儲存的所有材料都由產品本身進行標識,並掛有材料標識卡。
4.4.4.存儲位置的確定
在規劃倉儲區域時,要充分考慮貨物的特點、重量、形狀、周轉率等因素,按照壹定的分配原則確定貨物在倉庫中的具體存放位置。
4.4.4.1根據商品周轉率確定存放位置。
計算商品周轉率,對庫存商品周轉率進行排序,然後對排序結果進行分段或分離。將周轉率大、出入庫頻繁的貨物存放在入口處或專線附近,以加快作業速度,縮短搬運距離。周轉率小的商品存放在遠離出入口的地方,同壹區段或列的商品可以按照定位或分類存放的方式存放。
4.4.4.2根據商品的相關性確定存儲位置。
庫存中有些商品相關性很高,相關性高的商品通常會同時進貨或發貨。對於此類貨物,應盡可能將其規劃在同壹倉儲區或類似倉儲區,以縮短搬運路徑和揀貨時間。
4.4.4.3根據貨物的特性確定存儲位置。
為避免商品在儲存過程中相互影響,性質相同或儲存條件相近的商品應集中存放,並相應安排在條件適宜的倉庫或貨場。也就是說,同壹種商品存在於同壹存儲位置,產品相似或互補的商品放置在相鄰的位置。分開兼容性低的貨物,尤其是影響其質量的貨物。這樣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防止了貨物在存放過程中丟失。
對於壹些特殊商品,在規劃儲存區域時還應特別註意:
(1)易燃物品必須存放在防護程度較高的獨立空間,必須安裝適當的防火設備;
②易腐產品應存放在冷凍、冷藏或其他專用設備中;
③易臟物品應與其他物品隔離;
(4)易偷物品必須隔離和封閉管理。
4.4.4.4根據商品的體積和重量特點確定存儲位置。
在倉庫布局時,必須同時考慮貨物的體積、形狀和重量單位,以確定貨物所需的堆放空間。通常重要的物品放在地上或架子上,以獲得較低的位置。為了適應貨架的安全性,方便人工搬運,通常以腰部以下存放重物或大件商品為宜。
4.4.4.5根據商品先進先出的原則確定存儲位置。
先進先出是指先入庫的貨物先安排出庫,對於生命周期短的貨物尤為重要。在應用這壹原則時,必須註意在產品形態變化不大、產品生命周期長、質量穩定不易變質的情況下,先進先出帶來的管理費用的增加。對於食品、化學品等易腐物品,要考慮“先到期,先裝運,左進右出”的原則。
除了以上原則外,為了提高儲物空間的利用率,還必須使用合適的工具如堆碼貨架、托盤等,使商品儲物向空間發展。存儲時,盡量使貨物面向通道,便於操作人員識別標簽和名稱,提高貨物的活化程度。貨物的存放地點必須有明顯的標誌,存放地點必須清晰,易於識別、聯想和記憶。另外,在規劃存儲空間時,要註意保持壹定的移動存儲空間,以便在大量貨物入庫時,可以調整存儲空間的使用,避免正常的存儲空間安排。
根據物料的最大在庫量確定出入庫頻率高的常備物料的倉儲空間容量,壹般物料的倉儲空間容量根據物料的正常倉儲量確定。臨時材料分類隨機定位,提高倉庫利用率。
5.4材料放置和堆放的規則和原則
5.4.1物品的分類壹定要清晰,同樣的物品要放在同壹個地方,按照分區和編號順序排放,這樣排放的情況壹目了然。
5.4.2必須做到先進先出(FIFO),采用移區制,即物料從驗收庫的壹端緩慢移動到發貨的另壹端,每次發貨時,驗收庫這壹端的物料會移動到發貨端,做到先進先出。
5.4.3物料的擺放應做到“上大下小,上輕下重,整料先圓後零”。如果物料的包裝上有標簽和堆碼限制高度,則應按照標簽方向和堆碼限制高度要求放置物料。
5.4.4倉庫進出方便,擺放方式有利於移動,物品易於識別,數量確認簡單。放置物品時,應采用十進制方法或便於區分的原則(避免奇數部分),按先零後整的原則發放材料。
5.4.5物品應與材料標識卡放在同壹位置,材料標識卡應擺放整齊,防止丟失。
5.4.6物料應擺放整齊、穩定,高度適當,標識清晰。標識不清或者缺失的,應當及時補充。
5.4.7將呆滯和廢棄材料分開存放,將進出頻率高的常備材料放在易取的位置,並貼上“待處理”和“不合格品”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