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手藝人技術有多高超呢?他們制作的壹些產品,現代機器完全無法復制,人工也不能復制。明朝文學家魏學洢就寫過壹篇《核舟記》,說自己收到壹個叫王叔遠的手藝人的禮物,是壹件微型桃核木雕,那麽小的桃核,居然能雕出蘇東坡遊赤壁的場景。
中國的雕刻藝術歷史悠久,木雕、石雕、骨雕、根雕都包括在內。王叔遠此人“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但他居然只是壹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要不是魏學洢把他寫進文章,後世根本不知道有這號人。
在眾多的雕刻藝術類中,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根雕顯得格外獨特。比如那件曾經引起轟動的廣西“東方雄獅”根雕,雄獅長15米,耗費了30噸楠木,廣西根雕團隊花半年打造,成本竟高達200萬。
壹般人可能想不通,為什麽這些老師傅要花那麽長時間打造壹件根雕?其實根雕作為壹種收藏藝術品,價格浮動是必然的,炒的人多了,價錢自然就會擡,市場好的話從事這壹行的人也會相應變多,並且各類根雕藝術品層出不窮。
2017年,我國天然根雕行業銷售市場規模58.4億元,第二年又增長了5.8億元。只不過根雕藝術散落各地,規模也不大,像福建、浙江都有集中的精品根雕企業,其他省份可能熟悉根雕的人都少得可憐。
要說到大型根雕,廣西桂林是盛產之地。早在20世紀80年代,桂林根雕就已經興起,但是大多以個體生產為主。龍從海便是眾多根雕老師傅之壹,他從小就對這門藝術十分熱愛,為此不惜輟學回家學根雕,3年前開起了自己的根雕廠。
根雕行情變化快,龍從海滿心以為自己可以大展手腳,卻遭遇了重大打擊。他最為人熟知的工程,就是要在壹根價值50萬的巨型烏木上雕出“五百羅漢”,這樣的工程自然非常耗費時間和人力,但只要完成,藝術性還是非常高的。
龍從海的工程也引起了壹些註意,有個富商出價100萬表示可以預訂這件作品,還先付了少量訂金。只不過市場浮動後,富商後悔了,表示自己不想買,龍從海可以賣給別人。這樣的東西哪裏是壹般人能買得起的呢?買家非常不好找。
因此龍從海也相當難過,本著手藝人的精神,他不願意錯過這麽好的烏木,所以還是繼續雕刻下去,其他時間就打零工為生。雖然龍從海將烏木變成小型“龍門石窟”的藝術設計構思很妙,但賣不出去的藝術,也只能放在那裏成為壹堆廢材。
根雕藝術自古興盛,連皇帝也有喜愛根雕者。《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泌嘗取松樛枝以隱背……得如龍形者,因以獻帝”。李泌做個龍形抓背獻給皇帝,皇帝非常喜歡,於是大家紛紛跟著學。現代的根雕藝術要復興還有壹段路要走,龍從海這樣的手工藝人,不應該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