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壹生是短暫的,在歷史的長河裏如白駒過隙,在這瞬間的人生裏,美好的東西實在多得數不過來,我們總是希望得到的太多,盡可能多的東西為自己所擁有.有人說:人生是壹個不斷放棄的過程,必要有所取舍,有所得失.過分的索取,自私的貪婪會重壓會讓我們不得不發出疲憊的呻吟,要知道背囊裏的東西多,越重,最終妳索取的東西會使妳累倒在地.壹個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索取,但要淡泊,學會取與舍.否則,他會活得太累.看淡壹切,不是不求進取,不是無所做為,不是沒有追求,而是以壹顆純美的靈魂對待生活和人生,失去也許是無奈的,而得到可能得益於失去.失去未必不好,得到可能更珍貴.得與失或者不在個人,而取和舍卻全在於個人造化.
記得有個故事:壹富商收藏了價值連城的古玩,壹天,拿在手中玩賞,忽然差點兒跌落摔碎,他驚出了壹身冷汗,然而就在此時心中忽然覺醒,隨即將古玩摔落地上,如同丟棄了沈重的包袱,心境變得從容而淡泊.得與失,實則是壹種心態.得之,不要大喜.不可貪得無厭;失去,切勿大悲.不可失去精神;得與失,不要看得太重,壹切付之笑談中.我們在拼命追求某壹樣東西的時候,會覺得很振奮、很起勁.當然,我們也隱約地感覺到,在追求壹物的同時我們會失去另外壹物.但是,我們卻說什麽也不情願考慮那些可能失去的東西價值幾何,或者說,我們根本就不在乎所失之物.好像,那些曾令人不遺余力追尋的東西壹旦到手以後,並不能夠令人心滿意足;何其如此?無疑,多了牽掛,少了悠閑.我們的心靈需要空間,若是被塞得滿滿當當,必不會舒坦.要想贏得空間,我們就不得不放棄對某些物品的占有.也就是說,清理工作首先應該對準我們滿腦子的欲望.對這個道理,知之易,行之難.可以這樣說,當我們初識了酸甜苦辣以後.得失這個觀念就壹直糾纏著我們,無論如何我們都無力將其拋在壹邊.
原本,人是隨意的,做什麽、怎麽做以及為什麽做,全憑感覺,並不理性;所謂.人之初,性本善.當人有所長進以後,做事情就更多地是憑借理性了;但是,問題有時恰恰就出在這裏,理性被定義在壹個相當窄的區域內,比如,搏鬥拼爭精神被極度地推崇,當其被應用得幾近泛濫時,自然也就成為了傷人身體的利箭.依我看,天真往往與無邪結伴,成熟通常與世故為鄰;由概念而思慮得失,由得失而衍生雜念.由雜念而體行世故;這大概就是人心偏離本真的原因吧?我們喜歡看小孩子率性嬉鬧,或許,這就是想讓自己體會那曾經的但卻往而不復的天性.然而,遺憾的是,我們已被各種欲望所累,心.再難回到童真的年代了.走過歲月,人就會變得越來越現實,沒有了舍棄的勇氣,所以,也就只能呵護著,卻又不敢太費力氣.人生就是如此難取舍.
生命是脆弱的,隨時都會被***,但生命卻又是堅強的,因為人們會用自己的意誌力來應對上天的***;生命又是多情的,她安排了許多的悲劇和喜劇讓人們去體驗,可是人類又太偉大了,他有各種各樣的悲喜憂歡去應對上蒼的安排,於是;便有很多的故事發生,或喜,或悲,或苦,或甜,或憂,或傷,其實這壹切的壹切相對於莽莽蒼蒼的世界實在是太渺小了.無論怎樣,都是上蒼賦予的壹筆財富,所有的人,無論賢愚、貧富、貴賤,在壹生中,,都會在許許多多的取舍之間,仿徨迷失、憂傷心痛.獨有極少數天賦異稟、智慧卓絕,同時經歷了許多的人情世故.才會在最後壹剎那洞悉壹切,追尋本心,得到平靜喜悅,學會取舍,人生才能做到濃入而淡出.才能超脫自然和恬淡生活.看透得失的道理,或者會更加輕松把握壹切而笑看雲起雲落,鳥飛鳥歸.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世間萬物,皆不能永存,得失都不是關鍵,重要的是得之所得,失所該失去的.因得而失,因失而得,才能真正掌握取舍之鑰;取舍之間關系壹個人的命運前途的改變.有位哲人說的對:如果妳不能成為大道,那就當壹條小路:如果妳不能成為太陽,那就當壹顆星星,決定成敗的不是尺寸的大小,而是在於做壹個最好的妳.怎麽樣做呢?要懂的取舍.得與失應該放在相同位置看待,有些東西以得到為佳,但有的東西以失去為好.如果不分清紅皂白的壹謂的追求,結果只能被所得到的東西所壓死,這就叫“自食其果”.其實,得到的越多,責任就越大,負擔也就越重,人生在世,誰不想開開心心輕輕松松幸幸福福地過活.但在能力允許範圍內的追求還是應該值得提倡的,結果和過程我認為並不太重要,用心用實際去奮鬥了,沒有結果便是好結果;因為有過程的東西結果是在必然中伴隨的.倘若貪婪,結果也只是壞結果.這樣不如品味過程來得快樂.欲望太多,成了累贅 ,還有什麽比擁有淡泊的心胸讓自己充實,滿足嗎?選擇淡泊,學會舍取.然後繼續走自己輕松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