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的形狀包括杯、碗、罐、壇、甕、壺、瓶、甑、炊具、鼎、蓋和底座等。最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對稱,極具藝術美。
馬家窯文化陶業十分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酣暢淋漓的風格,但表現更加細致,形成了華麗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了進壹步的發展,藝術成就達到了頂峰。
大部分陶器是用粘土條板建築的方法形成的。陶器是橙黃色的,陶器的表面打磨得非常精致。許多馬家窯文物包括窯和陶窯、顏料、研磨顏料的石板和彩陶盤。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為主;中期采用純黑色和黑紅色交替繪制圖案;後期用黑色和紅色來畫圖案。馬家窯文化的制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整坯體,用輪畫同心圓、弦、平行線,顯示出嫻熟的繪畫技巧。
彩陶的大規模生產表明,這壹時期制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化,出現了專門的制陶工匠。彩陶的發展是馬家窯文化的顯著特征。馬家窯彩陶室內色彩特別發達,圖案在時代上很有特色。
中級馬家窯文化陶器是在馬家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馬家窯更豐富。豐滿上的旋轉結構的裝飾花紋,黑紅相間的色彩,線條粗細的變化,鋸齒紋與三角紋的配合,大花紋中的小花紋,形成了她繁華典雅的風格。
旋轉連續的結構,使幾個大圈相互顛倒,背對背,環環相扣,產生了相互呼應,相繼歸檔,連續不斷的效果,呈現出壹種融會貫通,揮之不去的氣勢。再加上造型* * *,構成了壹種恢弘的氣勢。半山區是我國彩陶文化的高峰階段,呈現出博大、成熟、完善的特點。
仰韶文化中期以廟底溝文化類型為代表,最引人註目的是繪有鸛和石斧圖案的彩陶罐。
鸛石斧彩陶缸高47厘米,直徑32.7厘米,底徑20.1厘米。是新石器時代早期仰韶文化的隨葬器具。開、唇圓、腹深、底平,沿底有四個對稱的鼻扣,腹側有壹幅高37厘米、寬44厘米的“蛇頭石斧”彩陶裝飾畫。
全圖分為兩組:右邊是壹把木柄直立石斧。石斧上的孔洞、符號、纏繞緊密的繩索,都用黑線真實細致地勾勒出來。左邊是壹只水鳥,圓眼睛,長喙,兩條腿支撐著地面。它昂著頭,微微後仰,看上去非常健美,嘴裏叼著壹條大魚,正對著豎立的石斧。
這幅畫表現了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的兩種基本形式:素描和無骨,標誌著史前中國繪畫藝術從裝飾性的裝飾畫發展到實物畫。
廟底溝文化體現了彩陶和幾何彩陶的分離。甚至可以說,繪畫與陶藝的分離是藝術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人們的審美觀念、創作理念和繪畫技巧開始向更高的階段進化,繪畫藝術的獨立時代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