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傳世瓷器與出土瓷器究竟有何不同 區別在哪

傳世瓷器與出土瓷器究竟有何不同 區別在哪

壹,傳世瓷器的鑒定方法。

觀察傳世的瓷器時,常常有人竊竊私語:“看上去這麽新,都是新東西吧?”甚至認為“東西不怎麽樣,可能是贗品”。這些說法、看法是帶有普遍性的,這裏涉及到壹個如何鑒別真偽的問題。其實,只要認真比較就會發現:新瓷的釉面幹燥(註意觀察時要把眼光聚集到某個平面某個點上),呆板、表面光線刺眼(註意這是側面的強烈反光);而古瓷的釉面油厚、水靈、滋潤,由裏向外透出來的光線亮且柔(可以擋住強烈的側面反光仔細體會)。總起來說就是“珠光寶氣”,看上去當然比新瓷還“新”!

壹件新出窯的瓷器隨著年代的延長,釉中的各種礦物質在接受自然界當中物理、化學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強度也逐年的減弱,釉層開始老化變舊,釉面開始逐漸的熟舊溫潤。除了特殊情況下遭受非自然超強物理、化學作用出現失光現象以外,其年代多少與變化程度成正比關系!藏界先人對古瓷釉光鑒定“秘不示人”的主要原因壹是出於保守壟斷,自己掌握了這方面的秘密以後,在收藏和經商方面具備了高人壹籌的絕招和先機。

二,關於出土瓷器的鑒別。 瓷器鑒定方法不能局限於宏觀方面的研究,還必須從微觀方面入手,分析哪些微觀物理狀態是器物內在的變化原因引起的,哪些是外在原因引起的。 真品瓷器的釉質和胎骨的化學元素,在自然環境中,經過漫長時間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的、具有歷史變化層次感的物理狀態、特征,以及胎釉同步老化後,自然表現出來的那種濃厚的古樸氣息,是高仿大師無法仿制的。目前的鑒定模式和方法只是根據鑒定者個人的經驗,對器物的形制、飾紋、彩料、胎土、釉層、工藝、款識的表面現象進行綜合鑒別,缺乏對瓷器本質變化的研究。

出土瓷器的釉層上和釉層裏,必然會生長出各種化學元素化合而成的水土沁斑和呈晶瑩半透狀的銀白色、灰白色或者白中泛黃的土銹花結晶。這些土銹花結晶呈不規則細小斑點或者斑塊。

有些釉面上會產生半透明微細晶粒組成的煙霧狀、流雲狀、圓圈狀等多種形態、多種顏色的結晶斑,釉層內部也生成有乳白色或黃白色的絮花狀粉化斑,或者是透明的聚生水晶狀、雪花狀、玻璃碴狀等各種形態的結晶體。有些結晶體表現為極細極短的“毫毛”狀或短纖維狀,類似於磁鐵吸附的細毫狀鐵末。

這些有著獨立表現形態的結晶體,就是化學成份在漫長的結構調整過程中按照“物以類聚”的自然法則進行有序排列的結果。這種瓷器本質變化自然表現出來的胎釉老化特征,與人為的偽造結晶有著明顯的差別。

偽造的結晶形態單壹,幾乎都是如同霜狀的銀白色結晶,而且幾乎都在釉體的淺表層或者在開片紋處,有些在釉面微有磨損處形成灰白色條塊狀,類似於自然土堿,但都有明顯的人為痕跡。偽造的老化狀態有壹個規律:釉面受損失去光澤,人工痕跡明顯;自然老化的釉面光澤瑩潤,毫無人工痕跡。

三,目前,許多同行朋友的鑒定方式方法。

他們更看重古瓷的文飾、器型、青花的發色等等,甚至跟書上講過的,圖示上登載過的器物比對,以求吻合。我認為古瓷的紋飾、工藝、器型、質地等等因素,作為鑒定內容是很重要。問題是上述內容,它只是壹個靜態的概念,是對古瓷器外在***性的表述,是非本質的。古瓷經歷了幾百年、上千年的時間,是壹路帶著變化在不同環境走過來的。所以,我們必須還要動態地觀察思考,並運用到實踐中去。如果我們只會按書上講的標準答案,去比對紋飾、器型、發色等等之類的內容,以現在的科技發展和造假水平的不斷提高,恐怕理論專家也會搞昏頭,搞收藏的人更不知要吃多大的虧呢!

四,在“玩”中鑒別瓷器。

古瓷和其它老東西壹樣,經過漫長的歲月,受到周圍環境和物質的影響,特別是它的表面層,或多或少起了各種各樣的變化,留下了自然造化的痕跡。古瓷表面受其他物質影響,起變化了,壹時看不到本來面貌。這種不開門只是真相被暫時掩蓋了。

“古玩”中的“玩”字可大有文章。比如壹件青花瓷,起初是不“開門”的,玩著玩著就“開門”了。道理其實很簡單,在不斷的擦洗,浸泡過程中,漸漸揭去了舊氣的包裹,釉面的老化質變現象—油潤的釉層就可以清楚展現了,而且,青花料的層次感非常明顯。當然,這是指這件東西本身確實是壹件古瓷。如果是壹件仿古的新的瓷器,那妳不管怎麽玩,也是玩不出來的.

1、輕重感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洗 瓷器的輕重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標準,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實踐和感知揣摩,才能形成既貼近客觀真實又有個性差異的“輕重感”。瓷化度的高低、胎體或釉層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細微的差別,都足以導致瓷器輕重的變化。

我們只有通過盡可能多的上手實戰,並不斷自我感知、體悟、對比、修正,才能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用來區分新舊好壞真假仿贗的輕重感。而壹旦形成自己的輕重感的系統和體系,對於不明瓷器的斷代以及區分窯口、品質、品位和新舊、真假、仿贗等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提示手感盡管很重要,具有壹定的準確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於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異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復制和對照,因而也往往作為觀感目鑒的必要補充性的輔助手段來使用,很難獨當壹面、壹錘定音。

2、幹濕感

有句話說:“古瓷會出汗”。瓷器的年齡不同,衣著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溫度、濕度下,捧在手裏,其幹濕感也會有明顯的不同。壹般說來,瓷器的年齡只有在200歲以上者才會有出汗的手感,但800歲以上的瓷器卻也少有出汗的濕潤的手感。

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幹而澀、幹而滯、幹而燥,反復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氣摩挲釉面會發出幹澀、鈍滯、刺耳的摩擦聲;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卻雖比較幹,卻有潤、滑、爽的感覺,無論如何揉搓與摩挲都絕對不會出現幹澀刺耳的摩擦聲。

所謂澀、滯、燥與潤、滑、爽,每壹個字都是壹片天地,每壹個字都是經驗、汗水甚至淚水的結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壹定需要成千上萬次地反復上手、揣摩、總結、凝練、提純。 其次,瓷器的衣著亦即釉質也決定著瓷器是否出汗和出汗的多少。總的趨勢是,透明釉比乳濁釉易出汗,玻化度高的比玻化度低的易出汗。

提示在瓷器斷代時,幹或濕的手感只是輔助的手段。所謂“古瓷會出汗”和幹濕的手感,都是壹種手上的感受而已,並不是真的有可見的汗液或汗滴出現;另外,瓷器幹濕的手感與妳是否汗手無關。

3、潤澀感

新舊瓷器潤澀感的差異十分明顯和巨大。

百年以上的老瓷器手感上非常地朗潤、爽潤、舒潤和溫潤,而且是越古越潤、越老越爽。

新的瓷器,無論是蒸煮還是燒烤,無論是打磨還是塗藥,無論是土埋還是海泡,任他絞盡腦汁、搜索枯腸、百計千方也終究無濟於事,諸多努力也許能蒙騙人們觀感,但絕對欺騙不了人們的手感!

提示新瓷的生澀感、滯澀感、阻澀感是絕對不可以人為地令其跨越歲月的年輪的,拔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

4、軟硬感 軟硬感是壹種極其微妙、精細的手感,只對個別瓷器品種如越窯、定窯、耀州窯等具有壹定的區分和標識意義。

瓷器手頭的軟硬感是壹種綜合了視覺的線性剛柔感、觸覺的銳性利鈍感的復合性感覺,而不是壹種純粹的質地剛性的軟硬感。越窯瓷器無論是釉色、廓線還是文飾相較於其他任何瓷器品種都有壹種冷硬、生硬、挺硬感,定窯的陰線刻畫與耀州窯的陰地刻花工藝,都有其各自獨特的剛硬的特性。

提示硬感是壹種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和表述的犀利感、尖銳感、鮮明感、獨特感的復合體,復雜、混雜而微妙,惟有反復上手、揣摩、分析、比對方可略見端倪。

5、溫涼感

溫涼感是區別瓷器品質優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嶺和試金石。頂級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窯的瓷器(特別是頂級的哥窯、汝窯瓷器),的確像寶玉和寶石壹樣,溫潤如玉、冬暖夏涼! 提示許多瓷器在同等條件下的溫差確實明顯存在,這也許與“瑪瑙入釉”或者古人的“愛不釋手”有關。

6、生熟感

生熟感是手感與聽覺緊密結合的產物。 瓷器也像瓜果壹樣,由於燒成溫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燒成溫度低,在1150度以下,則其聲若瓦,為生;燒成溫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則其聲類硬木,為半生;燒成溫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則其聲如石,略有回聲,為半熟;燒成溫度若在1320以上,則其聲像金,回聲悠長,余韻悠然,為熟。

宋汝窯天青橢圓無紋水仙盆 與瓜果的生熟狀況正好相反,瓷器越生其手感就越輕,也越易破碎,反之瓷器越熟則其手感就越重。熟悉了瓷器的生熟感,也就基本把握了宋代五大名窯的燒成溫度的主要特征,當生者熟或當熟者生自然都不對了。

提示所謂瓷器的生、半生、半熟與熟,既不是瓷器品質好壞的分水嶺,也不是瓷器成敗的試金石,而是不同瓷器品種、不同釉層釉質的客觀特殊需求,是古人巧奪天工的技藝、智慧和能力的最高展示。 7、滑滯感

滑滯感既是潤澀感的延續,又是潤澀感的結果和原因:潤則滑、潤必滑,滑就潤、滑定潤;澀必滯、澀定滯,滯則澀、滯才澀。

凡古瓷必滑,光滑、潤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潤、滑膩、滑爽有別,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無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滯必新,是滯就新!

提示古瓷之滑源自歲月、發自肌骨、來自年輪,是歷史的烙印、是衰變的結果、是滄桑的必然。這種自然之滑爽決不是人為打磨、塗油、上蠟等機巧所能仿效和再現的。

8、粗細感

瓷器的品種窯口不同、歷史年代不同、保存環境不同、脫玻程度不同,都會導致瓷器釉面粗細感方面的巨大差異和不同。 古代民窯的瓷器,往往簡易、粗糙、率意,其粗細感最為粗糙;古代官窯瓷器,盡管技藝水平和用工選料方面為歷代之最,但終究逃脫不掉歷史自然衰變的法則,所以其手感並不如近現代的新瓷那樣精細,反而略顯粗糙。

提示古代官窯瓷器卻往往寓巧於拙、馭精於粗、禦美於陋,簡約而不簡單,樸素而不普通,平凡而不平常,這是值得把握的。

9、凹凸感 凹凸感對甄別、鑒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裏紅的真偽意義重大。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錳高鐵的蘇麻離青進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著料略重之處,往往呈現明顯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錫銀光澤結晶這兩大突出特征。

釉裏紅的情形與青花恰好相反,由於以銅為著色劑的釉裏紅對溫度極為敏感,也極易流淌從而形成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裏紅瓷器往往都呈現出明顯向上凸起和紅色深淺不壹有發黑、燒飛和綠苔點等突出特點,極易辨認且很難仿造。

另外,宋官鈞窰所獨有的蚯蚓走泥紋也有凸起、凹陷和平展的三種形態和手感。在民國以前,曾被作為判斷鈞釉的唯壹標準。

  • 上一篇:從海防路昌華超市坐車到雲舟古玩市場,有幾多公裏?
  • 下一篇:佩戴翡翠吊墜有哪些好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