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有壹件戰國時期的銅壺,因為上面繪有《陸戰圖》、《水戰圖》、《采桑圖》、《宴飲圖》、《射圖》等當時人們生活狀況的圖畫,所以這件銅壺被稱為“漁獵攻紋壺”。
壺是盛酒或水的器具,通常很小。“水陸捕壺”高31.6cm,口徑10.9cm,腹頸21.5cm,重3.54kg。屬於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文物,距今已有2400多年。整個壺身的繪畫大致可以分為三層。
壹樓是射禮和采桑。
君子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在《李周》中制定,即禮、樂、射、駕、文、數。孔子也說是當時世家子弟要學的六藝。
左邊是射箭的人。可以清楚的看到屋裏兩個人在射箭,壹個童子仆在靶前,應該是靶號。下面還有打獵射箭,最右邊獵物倒地。
史前時期,人們種桑養蠶。據說黃帝的妻子螺祖教大家養蠶吐絲,於是就有了絲綢。桑木還是做弓的料。跪在下面的人右手拿著弓,應該是在試弓。
右上角是采桑圖。兩棵樹上有三個女人在采桑葉,還有壹個人坐在樹中間,指著樹上的女人,應該是主管。有意思的是,妳可以看到當時的籃筐,基本和現在壹樣。
二樓是盛宴和拍攝。
左邊是壹張盛宴地圖。上面七個人在互相敬酒,下面是壹群人在敲打樂器,右邊有奴隸在鼎前準備食物。所謂敲鐘吃飯,就是這樣。貴族們在大吃大喝,奴隸們負責演奏音樂。
右邊是射箭地圖。畫面中不僅有鵝和魚,還有形態各異,或飛或立,或遊或望,栩栩如生。下面四個人在打野鵝,中間兩個被打死了。因箭上有繩,便於取回獵物,故稱“易射”。
第三層是水戰和陸戰。
陸地的作戰地圖相當精彩。上面的人在守城,有矛,有短刀,有射箭,有拿劍扔石球的士兵。城墻左側,三人在射箭,壹人在肉搏戰。
大門口的人搭起了梯子,艱難地爬了上去。他們手持長矛沖向城墻,後面跟著射箭的隊友。中間兩個人慘了。他們從墻上掉下來,把盾牌扔到壹邊,自己被斬首。這足以反映戰國時期戰爭的殘酷。
水戰地圖同樣精彩,畫面分為三層。
在頂部,船上的士兵正在戰鬥。有些人負責保衛國旗。有些人在往前沖。仔細看他們的武器。不管是矛還是矛,柄上都有“橫線”。它們是羽毛,用來吸收槍刃上的血,防止武器滑落。後世的紅纓花也是如此。有人在船上使勁劃,可見當時的船分兩層。
更何況水裏既有魚又有蛤蟆,還有兵。好像姿勢是遊泳。不應該是戰死沙場的士兵,而是在水下工作的士兵。
除了這些,銅壺底部還有樹葉圖案,還有服飾、武器、樂器、船只、建築等。圖中出現的也是後人研究當時文化的珍貴資料。
構圖和技術都非常好。更難得的是,銅鍋鑲有金銀,所以從工藝上來說也是無價之寶。
值得壹提的是,抗戰時期,中國的許多文物被日德商人買走、盜走或搶走,走私出境,損失嚴重。當時,著名學者、文物專家王決定搶救這些文物。
2月25日,1946,王宴請40多位北京古董商,請他們提供有關文物的線索。結果,聽說德國人楊凝式買了很多河南青銅器。他努力找關系,扣押了這240件國寶級青銅器,其中就有這件“有宴飲漁獵圖案的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