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略呈藍色,鮮艷明亮,但也有部分青花瓷呈白色或藍色。元代中前期(延長期)的瓶罐等青花瓷器,都塗有透明的青花釉,摸釉有糯米的感覺。有時釉色呈啞光木納色,近看呈藍灰色,遠看呈黃褐色。細看青花釉面,可以看到坯體釉面上有少量細皮層。當妳斜著透過釉面看時,釉面微微呈現出不規則的釉絲條紋。
(2)看設備的形狀
對於瓶、罐等形制,要仔細觀察其口沿、頸、肩、腹、足底,看是否具有元代形制的特征。還要區分造型的胎體成分,綜合分析造型。元代的瓶罐等容器普遍胎體較重,胎質堅實。
(3)看藍色和白色的花
元代青花瓷發色不穩定,青花色澤暗淡。青花料可分為兩種:壹種厚而亮,呈綠色,色彩豐富,密集處有黑色銹斑,俗稱“黑點”。用手摸厚的地方,青花釉面感覺不均勻,這是使用進口“蘇尼博青”料的獨特著色效果;另壹個是中國制造。國產料的青花發色是藍到灰,有的顏色是藍到灰或者青花發色是藍到灰。延長期青花發色牡丹紋加深,胎骨如雲塊,似潛伏在胎骨上,有立體感,有閃爍感。青花浮離釉近,淡青花呈爆炸狀,浮青花釉呈現出濃濃的黑絲和小斑點,青花紋飾離釉近且略凹,這也是區別景德鎮元青花瓷的關鍵。
(4)看裝飾圖案
元代青花瓷的裝飾紋樣可分為兩大類。壹種是用進口材料繪制裝飾圖案,具有構圖密集、層次豐富、畫法規整的特點。比如大市場的圖案多由三到五層密集的圖像組成,瓶罐的圖案多由三到八層的圖像紋飾組成。圖案具有主客體和諧、繁而不亂的特點,意象體裁豐富多樣,有人物故事、纏枝花、魚藻、荷塘、雙鳳花、折枝竹石花、果實等圖案。花型有大花大葉的特點,荷花纏繞其間。另壹種青花是用國產材料繪成的,其圖案特點是飄逸豪放,構圖簡單,繪法散漫,以各種花卉圖案最為常見。
(5)看腳。
元代青花瓷瓶罐底部多為凹圓形足,底寬大,少部分底向外側傾斜。他們中的大多數是淺腳。碗、碟的輪圈多向外側傾斜,但無論是刀型還是圓型,輪圈都有規則感和不規則感。有些腳底的沙胎,比如瓶瓶罐罐,有緊繃感,有些胎有略松的感覺。細小的砂眼和黑麻子清晰可見,有的鞋底微微凸起,呈心形。瓶罐底部有許多漩渦狀的痕跡,呈燧石紅色和赭石紅色。環底和腳底明顯可見壹些小石頭,有大小不壹的黑釉斑,自然爆炸。
(6)看內壁
元青花瓷瓶罐內壁多為無釉,內壁為砂胎,而罐身壹般為分段粘接而成,所以罐腹與罐底之間有明顯的胎縫。梅瓶與肩部的結合處經常沒有修補,所以有粗糙感。內壁大部分胎痕凸起約1 ~ 2 mm,粗細不規則,質地細膩。瓶身內壁的砂胎略黃,內壁的砂眼和稀疏的小石子明顯可見。壹般上腹部沒有補胎處理,從下腹部到底部有很多補胎痕跡,瓶身內壁稀疏的砂眼明顯可見。強光斜看著內壁稀疏的沙坑裏的星光點,宣告光明,也叫陰陽斑。
(7)觀察顯色和氣泡
元青花的色彩發展也很重要。壹般瓶罐外緣厚釉呈水綠色,有的呈鴨蛋青色。坯體的釉色通常呈藍白色、淺藍色或黃褐色。元代中前期的青花瓷瓶、罐等有明顯的顯色,隨空氣中幹燥、濕度、溫度、季節的變化而顯色不同。元代中前期(延長期),瓶罐等青花瓷器的釉面上有時會出現微小的汗滴,壹般是在炎熱的天氣,元代中前期的青花釉和青花釉大多是無氣泡的。至時期初燒的青花瓷、白釉、蛋清釉都會有氣泡,但氣泡會有大、小兩種,元青花瓷的釉多為幹爽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