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國內有觀點認為,原因是西方列強以針對邪惡傳教士和領事的義和團運動為借口,試圖瓜分中國。
西方的主要意見是,清朝縱容義和團,殘酷殺害西方傳教士和領事人員,義和團襲擊外國駐東交民巷和西什庫教堂的使館。
另壹種觀點認為,清朝統治者企圖通過義和團運動打擊西方國家的控制權,以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
1900六月17八國聯軍攻陷大沽堡;14年7月,天津被攻占;8月2日,兩萬將士從天津沿運河兩岸出發,於14攻占北京。慈禧太後、光緒皇帝及其親屬逃到xi安,派奕劻和李鴻章去求和。9月,德國人元帥·瓦德西升任盟軍總司令訪華,侵略軍陸續增至10萬人,京津兩地的軍隊相繼入侵山海關、保定、正定乃至陜西。這期間,皇帝和俄國分別調集了17萬步兵騎兵,分六路入侵中國東北。5438年6月+2月,盟軍提出和平大綱,迫使清政府全盤接受,並於1901年9月7日簽訂《辛醜條約》。之後八國聯軍撤兵回國,除了壹個駐紮在北京、天津、玉樹。
八國聯軍的軍事行動以清政府被迫與十壹個國家簽訂不平等條約告終,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元,分39年付清,史稱庚子賠款。由於八國聯軍的入侵,大量原本藏於清廷的中國珍貴文物和遺產遭到掠奪和破壞,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戰爭期間,俄國侵占了整個中國東北,這也為日後的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根據中國的壹些觀點,八國聯軍的軍事行動是壹場侵略戰爭,八國聯軍不僅侵犯了中國的主權,而且在中國犯下了種種罪惡,使中國徹底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而義和團運動則是壹場反對帝國主義的農民運動。
西方的主要觀點是,這是壹次多國協同的營救各國大使和公民的軍事行動,而事件的起因是義和團襲擊了東交民巷大使館,德國公使克林德遇害。
過去,即使是西方極端分子也認為西方國家肩負著教化落後民族的艱巨任務,但客觀來說,確實為中國擺脫封建統治創造了條件。而且之後由於清政府無力支付如此巨額的賠款,反而派遣留學生前往西方,間接推動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進程。
圓明園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北的海澱區,是壹組清代大型皇家園林,由圓明園及其附屬園林、長春園、蘄春園(後更名為萬春園)組成,俗稱“圓明三園”。其規模宏偉,融合了各種園林風格,巧妙運用了各種造園手法。堪稱中國園林藝術史上的巔峰之作,被西方國家稱為“萬園之園”。1860年,花園被英法聯軍燒毀,只剩下廢墟。1988年,圓明園遺址被中國人民和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於1860年6月6日到達北京德勝門和安定門,僧沁和芮林的士兵陸續撤退到圓明園地區,於是英法聯軍追至圓明園。
起初,盟軍士兵警告不要進入花園,擔心中國日後索要失物。但很快,數千名法軍沖進圓明園,守園官兵寡不敵眾。看到法軍在搶劫,英軍指揮官格蘭特批準英軍進入公園。盟軍士兵掠奪了花園裏的珍寶和家具。據英國官員事後估計,文物和珍寶(金、銀、寶石、綢緞、古董陳設等)的價值。)被掠奪的財物多達600萬英鎊,還有價值連城的珍本書籍、寶塔、瓷器、家具等。因為不知道它們的價值或不便於處理而被銷毀的。
由於清廷談判人員曾逮捕英國大使巴夏禮壹行,囚禁在圓明園,英軍在園中發現了《泰晤士報》記者的碎屍,英軍司令二進下令於65438年6月+10月18日放火焚燒該園,作為對清廷的懲罰。英軍第壹軍團於6月10日至6月18日在花園各處放火。同時派隊燒毀附近的景逸園、景明園、清漪園、長春園等皇家園林。圓明園大火持續了兩天,300多名太監和宮女在大火中喪生。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對此強烈譴責,稱之為“兩個強盜的勝利”。
長春園西洋樓鳥籠遺址圓明園被燒後,仍有部分景點幸存。據同治十二年(1873)內務部調查報告,園內現存建築有寬大公、紫碧山房、魚躍飛騰、耿雲堂、沈繡四永、唐誌國、克農軒、順木田、春雨軒、杏花春堂、文昌閣、魁星閣、澎島瑤臺、萬方庵、十字等。同治十二年,慈禧太後和同治皇帝籌劃重修圓明園,計劃恢復圓明園的錢潮區和九洲區,以及福海以北和以西的少數景點,並將蘄春園改名為“萬春園”,作為慈禧太後的居所。但該計劃在建設了11個月後,最終因財力不足而放棄。此後,公園的壹些景點進行了小規模的維修。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曾多次遊覽該公園。此時的圓明園,除了殘存的建築,還保留著大量珍貴的花木、山川、建築地基。大多數橋梁、道路、花園圍墻和大門都完好無損。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清政府再次出逃。混亂中,圓明園遭到附近軍隊和土匪的搶劫。除了新宮門(蘄春花園的宮門)外,園內其余建築均被土匪拆除,賣磚賣木。公園內的古樹名木、獨木橋、建築地基木樁都被搶走,運到附近的清河鎮出售。
長春園七孔閘於20世紀50年代拆除。清朝滅亡後的幾十年裏,圓明園遺址不斷被洗劫。公園裏的方磚、條石、石頭、漢白玉雕刻、太湖石、青片石等被軍閥官僚運走修建私家園林和陵墓,圓明園的虎皮石柵欄被拆除修路。此外,圓明園的壹些文物被放置在公共場所,如長春園門口的青銅獨角獸,安佑宮的單筆石,水木的明色碑,這些文物從1910移至頤和園,至1937。安佑宮華表、林詩琦、西洋樓行法橋、範偉詩雨、石梅紀念碑、燕化紀念碑、文遠亭紀念碑分別移至燕京大學和北京的老圖書館。蘭亭碑、“青蓮花”等珍貴太湖石於1915移至中山公園;長春園東門的石獅及其基座移至正陽門和新華門。西洋樓遺址的漢白玉和磚塊,也是軍閥官僚運走,或者被各種石作坊收購,就地雕刻成其他石頭。1928年,大水法遺址石料被拆除,為綏遠陣亡將士建紀念碑。日據時期,園內部分場地被屏山在“獎勵農業”的口號下填湖,改為水田。
在1950年代,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就規劃在這裏。然而,在1960年代,花園裏的大部分土地被附近的生產隊改成了農田,大量人口迅速湧入。圓明園福海石護岸、衛城殘墻殘基、萬春園三孔橋、長春園材料門、七孔門等殘存建築相繼被拆除,殘存的園墻全部被砍倒。特別是1975以後,很多單位鏟平土山,填湖,砍伐樹木,在公園裏建工廠、養豬場、養雞場,圓明園遺址原有的山川水系和殘存的古樹植被徹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