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異鄉人的西關之宜民市:
康熙初年,作為海禁的配套,清政府在浙、閩、粵三省沿海地區實施“遷界移民”政策。珠江口壹帶疍家萬余人,被強徙至南海縣的西村和泮塘———對日後西關的人口構成而言,這數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須知道,當年整個南海縣的人口才得9萬!悠悠350載過去,該批疍家的後裔堪稱正牌“老西關”!沿海疍家以漁為生,苦口苦面撿得“西關戶口”卻失了業,為填肚計,遂挈婦將雛在河湧摸魚蝦,就近奔往第壹津做“走鬼”,城郊冒出個新墟市,時稱“移民市”。
2、異鄉人的西關之十三行:
“潘盧伍葉”,已成口碑,十三行首富也。這四大家族的開山祖均出身貧寒,神話般發達,有西關人稀裏糊塗認他們作鄉賢,究其實,盧家來自廣東新會,潘、伍、葉三家來自福建,跟那幫赤貧疍家壹個樣,同是移民西關的異鄉人。
眼看著十三行商人先富起來,西關原住民紛紛跟進。外貿並非人人做得,圍內人便攀附外貿業車邊,開機房織布供出口。織布業本少利多,圍內機房如雨後春筍,其結果,壹是大量農舍改建作機房,二是連片阡陌日漸丟荒。原住民洗腳上田,永安、西樂兩圍土崩瓦解。
當“老細”須得配備打工仔,天作之合,無業蛋家正急欲受剝削,彼輩圍外人緣此而跟圍內男女水乳交融,時稱“機房仔”。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輸家頓成“無歸旅人”,最倒運者的最佳選擇當是做乞丐。西關丐幫陣容鼎盛,大本營在華林寺周遭。
流氓無產者無法無天,西關治安形勢嚴峻,當局懂得“兩手抓”,壹面設立刀光閃閃的西關汛,壹面在十八甫設立施粥借被的愛育善堂———這兩個機構,跟宋時的繡衣坊和安樂廬在西關史上前呼後應,交相輝映。
3、西關的西關大屋:
西關的特色便是西關大屋。西關大屋是舊廣州商賈富紳的居所。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
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臺,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房後部為臥房、廚房等。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
4、西關的神話傳說之石獅怒吼
相傳清光緒年間,陳家祠福建壹帶還有水塘和窪池。有壹年大水成災,水位不斷升高,眼看老百姓就屋倒人亡。深夜,祠門的石獅發出壹聲怒吼。
第二天早上大水便全部退出。從此以後,陳家祠壹帶再沒有發生過大水。百姓都說石獅把 大水喝光了,於是把石獅奉為"聖獅",說有"吉祥如意"之兆雲。
5、西關的神話傳說之白鵝湖:
相傳明正統十四年(1449),黃蕭養領導珠江三角洲的農民起義。起義軍攻州克群,屢戰屢勝。當戰船抵達今日白鵝潭時,江面忽然出現壹只白鵝,引領起義軍的戰船迅速前進,直搗廣州城。
後來起義軍遭到明王朝的鎮壓,黃蕭養部兵敗退到白鵝潭邊,正當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萬分危急之時,白鵝再次突然從江心遊來伸頸拍翅,背起黃蕭養飛壹般地向江中遊去,直至消失。從此,這個地方留下白鵝潭這個美麗的名字。
百度百科-西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