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 giant panda
大熊貓科 Ailuropodidae
分布 四川、陜西、甘肅局部地區
大熊貓是我國特產動物,是被全世界公認的自然遺產和活化石,從其祖先出現到現在至少有八、九百萬年。研究大熊貓對研究整個生物進化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大熊貓屬食肉目-大熊貓科,與熊類是表兄弟。其體型似熊,頭大而圓,身體肥胖,尾巴極短。壹般成年大熊貓體長在120-180厘米,尾長10-12厘米,肩高65-75厘米,胸圍87-89厘米,臀高64-65厘米,後足長12-20厘米,耳長72-115毫米,體重60-110公斤。軀幹和尾白色,兩耳、眼周及四肢全黑。
大熊貓因其渾圓的體型,憨態可掬的動作,黑白相間的色彩博得世人的青睞和喜愛。
大熊貓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3000米的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內,主要以竹莖、竹葉和竹筍為食,偶爾也捕食小動物。無固定巢穴,邊走邊吃,喜單獨活動,四處遊蕩。
大熊貓行動緩慢,視覺較差,性情溫順,很少有攻擊行為。
大熊貓發情期壹般為每年4-5月,也有秋季交配的,壹般每胎1仔,偶有2-3仔。
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因而被譽為“活化石”。
如今大熊貓的分布範圍已十分狹窄。我國政府已采取了壹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護這壹瀕臨滅絕的“活化石”。
大熊貓是我國特產動物,是被全世界公認的自然遺產和活化石,從其祖先出現到現在至少有八、九百萬年。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動物協會選為會標,而且還常常擔負“和平大使”的任務,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遠渡重洋,到國外攀親結友,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
大熊貓, 從分類上講屬於哺乳綱食肉目動物,但食性卻高度特化,成為以竹子為生的素食者。大熊貓與熊類是表兄弟。其體型似熊,頭大而圓,身體肥胖,尾巴極短。身體肥胖,形狀像熊但要略小壹些,尾巴短,眼睛周圍、耳朵、前後肢和肩部是黑色,其余都是白色。毛密而有光澤,耐寒。喜歡吃竹葉、竹筍。大熊貓居住地帶的竹子,曾大面積開花、枯死,威脅著大熊貓的生存。其實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現在卻偏愛吃素,主要以吃箭竹為生。壹只成年的大熊貓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鮮竹。有時,它也會開壹次“齋”,捕抓箭竹林裏的竹鼠美餐壹頓,甚至大搖大擺闖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
壹般成年大熊貓體長在120-180厘米,尾長10-12厘米,肩高65-75厘米,胸圍87-89厘米,臀高64-65厘米,後足長12-20厘米,耳長72-115毫米,體重60-110公斤。軀幹和尾白色,兩耳、眼周及四肢全黑。
大熊貓因其渾圓的體型,憨態可掬的動作,黑白相間的色彩博得世人的青睞和喜愛。特別是那壹對八字形黑眼圈,猶如戴著壹副墨鏡,非常惹人喜愛。大熊貓行動緩慢、性情溫順,壹般不主動攻擊人或其他動物。當大熊貓聽到異常響聲時,常常是立即逃避。大熊貓的視覺極不發達。這是由於大熊貓長期生活在密密的竹林裏,光線很暗,障礙物又多,致使其目光變得十分短淺。此外由於它的瞳孔像貓壹樣是縱裂的,因此當夜幕即將降臨的傍晚,它們還能活動。
大熊貓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3000米的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內,主要以竹莖、竹葉和竹筍為食,大熊貓性情孤僻,喜歡獨居,晝伏夜出,常常隨季節的變化而搬家。春天壹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裏,夏天遷到竹枝鮮嫩的陰坡處,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溫暖的向陽山坡上,準備度過漫長的冬天。
大熊貓平時孤居,到了每年的四五月份即是大熊貓的繁殖季節(也有秋季交配的),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裏,唱出壹曲曲戀歌,由此開始進行各種求愛活動。大熊貓的婚配屬於多雄爭配制。雄、雌大熊貓難得同居在壹起。但5月壹過,便又各奔東西。雌性大熊貓懷孕4-5個月左右,就急著尋找樹洞或石穴作為“產房”,它壹般每胎1仔,偶有2-3仔。剛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當於媽媽體重的1‰。可是,壹個月後體重可達2千克,3個月就能長到五六千克。熊貓媽媽常把小熊貓摟在懷中,輕輕撫摸,外出時也把它銜在嘴裏,或用背馱著,親親熱熱,形影不離。等到小熊貓五六個月大時,媽媽就開始教它爬樹、遊泳、洗澡和剝食竹子等本領。兩年後,小熊貓才離開母親,開始獨立的生活。大熊貓的壽命壹般為20-30年。它們壹生中產仔數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於大熊貓生殖能力和育幼行為兩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種群增長十分緩慢,如保護管理跟不上,則數量日趨減少。
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布於我國南半部的陜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區,在雲南、四川、浙江、福建、臺灣等省也有它們的蹤跡,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如今留下來的大熊貓數量很少,分布範圍已十分狹窄。迄今為止,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陜西、甘肅部分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研究大熊貓對研究整個生物進化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我國政府已采取了壹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護這壹瀕臨滅絕的“活化石”。
熊貓亦稱“貓熊”、“大熊貓”,屬貓熊科。熊貓體形似熊,很肥壯,成年的熊貓多在100公斤,體長1.5米,尾短小僅20厘米長。頭圓吻短,臉廓很像貓。四肢粗短,前後足都是5趾。它們棲息在2000-3500米的高山原始森林中。雖是食肉動物,但現在已演變成主要食竹的素食動物了。它的食量很大,日需10-15公斤的箭竹。熊貓性格孤僻,喜獨來獨往。每胎壹仔,幼仔十分弱小(重僅2市兩),極易夭折。壽命為15年左右,目前總數不超過1000只。熊貓產於中國,分布在四川省涼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四川與甘肅交界的岷山和陜西秦嶺的南坡也有分布。
熊貓不僅是中國最稀有的珍貴動物,而且已成為世界上最珍貴最稀有的動物,世界各大動物園內每種有絕滅危險的珍稀動物籠前要懸掛熊貓為圖案的徽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