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初二歷史:長鼓舞擁有名族的主要特點

初二歷史:長鼓舞擁有名族的主要特點

長鼓舞是瑤族有代表性的民間舞,是瑤族人民主要的自娛自樂形式,也是表現他們生活的壹種藝術手段。長鼓是壹種木制的鼓,多用空桐樹制作,長約三尺左右,中間小,兩頭大,形式喇叭。兩頭挖空,蒙以羊皮或牛皮,在鼓上繪有色彩龍鳳花紋,並在兩頭系上絲繩,稍壹擊動,發出冬冬響聲。長鼓舞是擊鼓而舞蹈的,每壹個動作都必須在鼓上擊出各種不同的鼓點,動作的節奏都是重拍向下,才能站穩樁,因而節奏鮮明,動作穩而有力,富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區,經常接觸到自然界的壹些有趣的東西。他們通過觀察,模擬它們的形態動作,形成了長鼓舞動作的又壹內容。如表現禽獸的有金雞展翅、畫眉跳籠、山羊反臂等;表現植物的有大蓮花、小蓮花、古樹纏根等。這些動作形象生動,富有想象,舞蹈性強,豐富了長鼓舞的藝術表現力。

其它還有壹些表現日常生活細節的動作,如舂米、篩米、紮腰帶等,也很有生活氣息,增添了舞蹈的生活情趣。另外,過去在特定的祭祀禮中的壹些動作,如作楫、伏林、矮拜等,也都成了長鼓舞的表演動作。

瑤族由於支系不同,語言、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也不同,所以反映在長鼓舞動作的特點上就有所差異。有的打法比較活躍,動作帶跳躍性,節奏較快,花樣變化較多,這種打法以過山瑤為多,常有“武打”之稱;有的打法比較穩重,有微小的顫動,動作溫和緩慢而且較柔,節奏較慢,這種打法則以土瑤為多,常有“文打”之稱。而且還有高樁、矮樁之別。高樁是在兩腿半蹲的基礎上進行,矮樁是在全蹲的基礎上進行,盡管打法上各有不同,但還是統壹在本民族風格之內,具有***同的特點。

長鼓舞的音樂伴奏以嗩吶為主奏,輔以奏鼓。因為表演的時間不同,場合不壹,故有“大吹大打”和“小吹小打”之分。大吹大打壹般是用在還盤王願的長鼓表演,顯得莊嚴隆重。小吹小打多用於喜慶等場合,顯得熱鬧活潑。長鼓舞的音樂也有壹定的程式。進屋先吹“進屋牌”,表演快結束時就吹“收鼓”曲牌,觀眾離去時就吹“送客”牌,表演才算全部結束。由於嗩吶悠揚悅耳,音色清脆,為長鼓舞增添了色彩。

長鼓舞與人民的生活緊緊聯系在壹起,所以制作長鼓本身的活動,也被列為舞蹈的表現內容之壹,而且表現的動作粗細並蓄,有著樸實的美感。瑤族長鼓舞具有以下幾個藝術特點:

1.群眾性

長鼓舞是壹種群眾性的舞蹈,不分性別年齡,男女老少都適合參加,不分地點,只要有空地都可以進行舞蹈,且動作簡單、易學,除了壹些特殊的長鼓舞表演要求壹定難度、壹定技巧外,群眾性的長鼓舞多表現人們平時所熟悉的生活場景,故很容易被人們所接受。長鼓舞多是為歡慶節日所跳的舞蹈,內容豐富且極富娛樂性等特點,廣泛吸引群眾參與進來,人們歡聚在壹起,拿起長鼓,隨心所欲,自由舞蹈,表達出喜悅、歡樂的情緒。

2.民俗性

長鼓舞舞蹈內容多表現建房、制鼓、開山、挖地、舂米等勞動生活,還有摹仿禽獸動作等,舞蹈生動形象,無論從舞蹈形式還是舞蹈內容,都再現出瑤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同時表現出瑤族人民熱情豪放、勤勞質樸、勇敢堅毅的性格特質。瑤族人民遍及全國各地,不同區域的人民有不同的生活習性和風俗習慣,他們的制鼓方式、樂器配置及舞蹈形式都有所差異,如:廣西賀縣制鼓時在挖空的鼓腹內放少量小圓石子,擊鼓時鼓腹沙沙作響,既有鼓聲,又有沙錘效果;廣西田林長鼓上配有小鈴鐺,舞動時能發出清脆的鈴聲;湖南長鼓舞還配有蘆笙壹起合演,舞蹈形式也分為“單人舞”、“雙人舞”、“集體舞”等。長鼓舞與民族活動相結合,體現出不同地區瑤族人民風格迥異的藝術文化,它豐富的內涵,濃郁的民俗性,成為傳承瑤族民俗文化的載體。

3.健身性

跳長鼓舞,在擊鼓的同時還需要身體各個部位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活動。跳長鼓舞以手部動作為主,形式變化多樣,壹般均左手持鼓,手腕則根據鼓的動作變化而靈活轉動,右手則以橫拍、豎拍、斜拍、背拍、搖拍等形式擊鼓;身體可前傾或後仰,或轉身時背鼓拍擊,或有扭動上身的動作,如小長鼓中的“半蹲磨鼓”,以雙膝為軸,帶動上身做磨轉;由下而上,同時在胸前轉手拍鼓;膝部動作有微蹲、半蹲、全蹲,自然屈伸,顫動而有彈性;腳步動作相對較復雜,有前後推拉步、走對角步、後單腳踢鼓,又或時而繞圈,時而跳身轉體,動作輕快、靈活而多變。長鼓舞通過手部、身體、腳步各部位的運動,不僅增強了關節的靈活性和柔韌性,還提高了人體的靈敏性和協調性,同時由於膝部的不間斷蹲起動作,對增強股四頭肌、臀大肌力量,減少臀、腹部脂肪都有良好的功效。由此可見,長鼓舞是壹項健身性極佳的運動。

4.娛樂性

傳說長鼓舞最早是為紀念盤王而跳的,每年的盤王節,人們除了祭祀祖先,盡情歡歌外,便是圍觀長鼓舞表演。攜鼓盛裝的青年們,頭纏紅巾,上插雉羽,在芒鑼、牛角、嗩吶及歌曲的配合下隨樂起舞,歌聲悠揚,鼓聲雄厚,舞蹈動作粗獷、灑脫而豪放,氣氛異常熱烈。也正因為長鼓舞的喜慶氣氛濃厚,因此,發展到今天,瑤族人民在“過新年”、農歷十月十六“耍歌堂”等傳統節日或婚慶、賀豐收等場合,都會拿起長鼓,載歌載舞,***敘歡樂之情。

5.觀賞性

長鼓獨具民族特色,是瑤族人民十分喜愛的民間樂器之壹。早在12世紀的宋代,瑤族人民已能制作長鼓,寨寨都有,不相送,不出售,僅作為家傳物遺留下來。明清以前長鼓形制較多,有普長鼓和特大長鼓,在普通長鼓中又有長鼓和短鼓之分。明代顧炎武《天下群國利病書》載:衡賽盤古……以木為鼓,圓徑壹鬥余,中空兩頭大,四尺者謂長鼓;二尺者謂之短鼓。長鼓既是長鼓舞中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中的道具,凡逢喜慶之日都有長鼓舞表演。同時,由於瑤族長鼓制作精致,外觀精美,富有濃郁民族風格,因此又成為壹件古樸而精致的民族工藝品。長鼓以及舞蹈時色彩艷麗的服飾,手工精巧的配飾,成為瑤族民間藝術的典範,傳承著瑤族悠久而古老的民族藝術文化。另外,長鼓舞的內容和形式還與壹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相關聯,反映出某個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價值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瑤族民族文化的縮影,是傳承瑤族民族文化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6.審美性

長鼓舞表演賦予舞者和觀者在聽覺和視覺上以美的享受。長鼓舞音樂古樸典雅,節奏鮮明,旋律優美,情緒熱烈,舞蹈律動感強,這壹極具民族特色的音樂,深深打動聽者的心靈,令舞者、觀者無不產生心曠神怡的感受。長鼓舞舞蹈人數眾多,服裝整潔、艷麗,場面之壯觀強烈沖擊著觀者的視覺;舞者熱情、奔放的動作,引領在場所有人都陶醉於舞蹈藝術的美感之中。

  • 上一篇:關於西王功勛銅幣
  • 下一篇:北京有什麽好玩的地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