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宋淮南西路綏靖處辦公人員林誌《清遠重修小蘇寶陵園》記載,寶陵園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公故裏合肥,亦中火,子子孫孫流離失所,故棄屋為民宅,祠祀於民。今往城十五裏,所謂東園村,亦是公之墓。”包公被埋沒壹百多年後,經歷了連年的戰亂和饑荒。在慶元年間,當地官員重建了它。此外,《大明統壹誌》、《合肥縣誌》、《鮑氏宗譜》等文獻也明確記載鮑墓地位於安徽合肥。
但據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編纂的《珙縣誌》明確記載,包拯墓位於宋陵之西。清朝順治以後,河南省誌都繼承了舊論。實地考察,包陵園位於永定陵和雍正陵之間,距真宗劉、墓僅半公裏。它是壹座高約五米的墓,平土封,直徑十幾米。墓前仍有柱子坐,兩個石虎,壹個石羊,都是北宋風格。論規模,確實是北宋壹位高官的墓。如今,墓前有壹塊清代石碑,高兩米,正中楷書“宋丞相鮑之墓”。葬碑高,氣象雄偉。
1973年,因合肥鋼鐵廠擴建,合肥市東郊大興鄉雙圩村包拯及其家族墓地被徹底清理發掘。包拯壹號墓的發掘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實際上是壹座遷葬墓。墓中有壹具基本完整的男性骨骼,經鑒定年齡在四十歲以上,與包公的情況大致相符。出土的墓誌銘有三千多字,是唐代使臣吳逵所寫。它對包拯的壹生作了紮實的記述,說他能高瞻遠矚地規劃國家大事,主張“吝稅、征役、濟災民”,加強市場管理,增加國庫收入。以公正為重,不怕貪官汙吏,敢於查處有權有勢的人。註重調查研究,執法如山,清正廉潔,不謀私利,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尊重和贊譽。叫他“他的聲音又大又暴力。”雖然外國人也服同名。朝廷的士大夫都是遠道而來的文人,官名不叫‘公’。”可見,包拯生前被稱為“包公”。
包陵園二號墓還葬有包拯的長子包德和崔氏夫婦;三號墓長孫包永年,是崔實的繼子;包拯的二兒子包茂和他的妻子葬在4號墓..而南宋以來壹直作為墓地供奉的5號墓,其實是包拯妻子董適的墓。南宋慶元五年(1199)重修時,包拯妻子董軾的5號墓,長期被當作人們祭奠的墓地,所以民間有“包拯墓是假的”之說。最後,根據當地老人回憶的祖傳傳聞,在墓地的最北部,意外發掘出了原屬包公的6號墓,至今仍有石板和東西殘壁,其中隨葬的木俑“十二點神”,是確定包拯墓的重要物證。墓園於南宋初年被金兵破壞,棺骨移至壹號墓重葬,原墓廢棄為耕地。
此外,還有壹座疑似墓葬,即在墓地中軸線的西南方向,有壹座大型密封土堆,高約四米,底徑十米。布局據說比包拯夫婦的遷葬墓還要大。從這個密封的土堆表面往下挖,全是顏色壹致的生土,沒有坑位,是典型的“疑似墳墓”。有意思的是:包陵園為什麽要設置這個“可疑墓”?它是什麽時候建造的?
總之,在壹個墓地裏,有包拯的原葬墓、遷葬墓、以假亂真的5號墓、張觀戴笠的疑似墓。真真假假,這在相關墓葬遺址的考古發掘中也不多見。包陵園為什麽要建得這麽神秘?也有壹些困惑。當然,包氏墓出土的珍貴文物,為研究宋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也為歷史學家補充和修正相關史實,進壹步研究相關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
現在合肥公墓已經從各方面證實是包拯的墓。其大石墓的規格似乎超過了宋代《禮記·實錄》的相關規定,這也說明墓主人生前特別受到朝廷的寵愛。它出土的墓誌銘,千言萬語,也無疑道出了這裏墓地的來歷。特別是,35件包拯遺體已通過專家鑒定,安葬在新建的包公陵。至此,似乎解開了千百年來的包墓地遺址之謎,包墓地應位於安徽省合肥市東郊。
然而,珙縣包陵園到底怎麽了?什麽時候修好的?妳為什麽要建這座墳墓?和合肥的包陵園有關系嗎?尤其是裏面埋了什麽?這壹系列問題還是很難回答的。據說這座墳墓被盜了。盜墓賊說沒有磚頭,沒有棺材,也沒偷什麽東西。這可信嗎?據最早編纂於明代嘉靖三十四年的《珙縣誌》記載,這個墓地至少在明代中期就已經存在於珙縣松陵,到現在至少已經經歷了四五百年。但元明相關史書對此並無說明。由於墓地考古發掘中仍存在壹些混亂的情況,壹些學者仍堅持認為真正的墓地是與宋帝陵合葬的龔仙寶墓地。
如果這個墓真的是宋代陪葬的大臣所建,還有壹些問題不清楚。珙縣包陵園離雍正陵較遠,但在永定陵附近。有的史書說是“隨真宗陵葬”。然而,包公的所有政治活動都發生在宋仁宗時代。為什麽他要和宋真宗葬在壹起?這基本上違背了我國大臣葬陵的壹般規律。因此有學者推測,另壹位葬於包陵園的大臣,可能與真宗合葬。由於年代久遠,原來大臣的名字被人遺忘了,就貼在包拯身上。也有學者指出,包拯死於開封,最後被埋葬。經過壹年零三個月的漫長時間,人們猜測他可能要求在壹段時間內與陵墓壹起葬在珙縣,最終他被遷至合肥,但在珙縣留下了壹座衣冠冢。出於對包拯的尊重,人們不忍棄之,又進壹步修繕,使之符合包公的身份,從而使包公有了兩座陵墓,真假難辨。
龔仙寶墓地的真相是什麽?只有等待考古現場發掘,才能給我們壹個明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