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化石的保存類型

化石的保存類型

化石根據其可以保存的特點,可以分為實體化石、模鑄化石、遺跡化石和化學化石四類。

1.實體化石

指生物的遺體或其壹部分保存為化石。在極為特殊的情況下,由於密封、冷藏、幹燥等條件避開了空氣的氧化和細菌的腐蝕,其硬體和軟體未遭受變化,可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化石。例如猛獁象(1901年在第四紀冰期西伯利亞凍土層中發現,其生存於距今25000年以前,不僅骨骼完整,連皮、毛、血肉,甚至胃中食物都保存完整)(圖1-2)。又如我國撫順煤田古近系撫順群(始新統至漸新統)琥珀中常見保存完整的蚊、蜂和蜘蛛等昆蟲化石(圖1-1)。此外,氣候幹燥使生物體失去水分而被保存為幹屍(木乃伊)。

2.模鑄化石

是生物遺體在底質或圍巖中留下的各種印痕和復鑄物。雖然並非實體本身,但卻能反映生物體的主要特征。按其與圍巖的關系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印痕 專指生物死後,遺體沈落在松軟細密底層上留下的印痕(impression)。生物遺體已損毀消失。常見的印痕化石有植物葉片、動物觸角、腔腸動物的水母等。

印模 主要指生物硬體(如貝殼等)在圍巖上印壓的模(mold)。可分外模和內模。外模是硬體外表的印模;內模是硬體內表的印模。印模化石都能反映原物的形態構造特征,但其上的紋飾構造則與原物表面凹凸相反。

核 核化石含有整體之意,能反映生物形態、大小、紋飾等特征。核有內核、外核之分。有的生物如雙殼類(圖1-4),閉合的雙殼中軟體腐壞消失留下的空間,為泥沙所填充,形成與原空間形狀大小相等的完整實體,是為內核(internal core)。內核的表面亦即內模。同樣,如果殼內空間尚未充填而其空間恬與原殼空間同形等大,此空間若再被填充,圍巖上原印壓的外模,反印於填充物之上,即形成與原殼形狀大小壹致而成分均壹的整體,稱為外核(external core),亦可稱為復型(replica),即原殼體的復型。

鑄型 生物殼體埋於沈積物中,已形成外模和內核,然後殼體被溶蝕,所留空隙再為其他物質填充,即成為原來生物遺體的鑄型(cast)。鑄型與外核表面壹致,皆與未變或變化實體化石相似,但未保存遺體內部構造,且成分與原物完全不同。鑄型與外核區別為後者不含內核。

圖1-4 模鑄化石及其形成過程

(據譚光弼等,1983)

1—雙殼類閉合的殼瓣及軟體;2—軟體腐壞消失,殼被掩埋;3a—殼內空間被填充;4a—殼被溶蝕,形成內核;3b—殼內未填充,殼被溶蝕,4b—整個空間被填充而形成外核(復型);3c—殼內空間被填充,4c—殼被溶蝕,且空隙填以其他物質,形成鑄型

3.遺跡化石

保留在巖層中的生物生活活動的痕跡和遺物被稱為遺跡化石。遺跡化石對於研究生物活動方式和習性,以及恢復古環境有重要意義。

遺跡化石中脊椎動物的足跡是最吸引人的。從足跡上看是爪印還是蹄印,可推知該動物是食肉的還是食草的。我國曾發現不少足跡化石,如陜西神木東山崖侏羅系的禽龍足跡(圖1-5,1)是最大的足跡化石之壹。

無脊椎動物中蠕形動物的爬跡,舌形貝和蠕蟲類的潛穴,以及壹些生物的覓食跡(圖1-5,2)都是常見的遺跡化石。

圖1-5 遺跡化石

(據武漢地質學院古生物教研室,1980)

1—禽龍足跡化石(×0.1);2—蠕蟲覓食跡(右圖是左圖的局部放大);3—魚糞化石(產於貴州桐梓,白堊系,約×0.78);4—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的石器

遺跡化石還包括動物的排泄物或卵(蛋化石)。各種動物的糞團、糞粒還可形成糞化石。魚糞化石(屬於糞團化石中的壹種)比較常見,如貴州桐梓青杠哨白堊系中找到的魚糞化石(圖1-5,3)。鑒定糞化石可以根據形態、大小、物質成分進行,如螺旋狀的糞化石就可能是具有螺旋瓣腸道的魚類排泄物。爬行類和鳥類的蛋化石比較常見。我國白堊紀地層中的恐龍蛋化石是世界著名的,在山東萊陽地區以及廣東南雄均發現成窩壘疊起來的恐龍蛋化石。我國黃土高原第四紀的土質地層裏也常發現完整的鴕鳥蛋化石。

自從人類出現以後,古代人類的勞動工具、文化遺跡等可歸屬於化石,但須指出這是指舊石器時代的遺物。例如,北京山頂洞人使用過的石器(圖1-5,4)和骨器等。而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壹般屬於文物考古的範疇。

4.化學化石

地史時期生物有機質軟體部分雖然遭受破壞未能保存為化石,但分解後的有機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殘留在巖層中。這些物質仍具有壹定的有機化學分子結構,雖然常規方法不易識別,但借助於壹些現代化的手段和分析儀器,仍能把它們從巖層中分離或鑒別出來,進行有效的研究。目前,人們已從巖層中分離出多糖、核苷酸、嘧啶、烴類和各種氨基酸。這些重大進步,推動了當代分子古生物學、古生物化學和生物成礦作用等新興學科的迅速發展,對探索生命起源,闡明生物發展歷史,以及對生物成因的礦產的探查和研究都有重要意義。

5.化石的采集

野外采集化石時,應結合地質勘查工作進行,壹般應選擇地質構造簡單和較為完善的地質剖面,按巖層生成順序自下而上進行。

在詳細記錄每壹巖層的巖性、產狀、接觸關系、厚度及壹些特殊的無機因素標誌(波痕、幹裂、雨痕等)的同時,逐層采集化石並按層序編錄,指出化石在剖面中的位置。

化石在巖層中的分布不均勻,有時集中在個別層位,甚或不大的透鏡體中,要細心觀察以免遺漏重要的化石層位。采集時各門類化石均應盡量采集,數量要多,包括完整的化石、特征明顯的碎片以及外模和內核等標本。在采集時還應註意各類化石的數量比例、分布狀況(均勻或集中)、保存程度、排列方位、生活遺跡等資料。

每壹化石標本均應附有標簽,記錄編號、產地層位等,並妥善包裝運回室內。

  • 上一篇:判定壹個男生是不是真的愛妳,要從他的這些行為中找出蛛絲馬跡
  • 下一篇:北京大學考古文化研究所的機構設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