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代特有的官制,宦官群體就不得不提了。據史料記載,宦官早在夏朝就已存在,《詩經》、《李周》等經典著作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宦官”壹詞實際上直到唐代才出現,最初是代表壹種官職。只有地位較高的宦官才有資格被稱為宦官。據《遼史·關白》記載,在南冕官員的“監”職中,有“宦官”之名。可見宋朝也延續了唐朝的制度。直到明朝才把所有的太監都稱為太監。
太監的出現,其實是因為古代等級地位的懸殊。王公貴族為了顯示自己顯赫的地位,自然不能事事親力親為,所以需要大量的隨從經常陪伴。慢慢的衍生出了壹些特殊的人。最早的太監其實並不是我們印象中那些失去特色的男人,而是壹些普通的男人。但這種正常男人常年負責皇帝的日常生活,與嬪妃交往密切,難免會出事。於是,為了不讓他們與嬪妃發生醜陋的關系,宦官群體逐漸成為我們記憶中的樣子。
但無論生理特征如何,作為最接近皇權的壹群人,宦官的地位不可小覷。歷史上宦官亂政的例子數不勝數。他們甚至可以主宰從宰相到侍衛的生死,有的還可以主宰皇帝的廢位。以惡言惑主,消極行事,私下受賄,不勝枚舉。李曾經是宋朝絕對君主中的壹個宦官。皇帝的信任賦予了他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他並沒有魯莽行事。與許多有麻煩的宦官相比,李清正廉明。李墓在北京被發現,僅用三把廢棄的錘子就打開了。棺材內的景象讓專家們憂心忡忡。到底是怎麽回事?
李是清代慈禧太後非常寵信的宦官。然而,受到王太後器重的李並沒有因此而感到高人壹等,待人接物依然謙恭有禮。就連壹向與慈禧太後不和的光緒皇帝,也視李為信得過的人,親切地稱李“博學”“慷慨”二字在滿語中是朋友的意思,可見光緒皇帝對李也很器重。
李的情商,非常善於與人打交道,自然是壹流的,壹流的。當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慈禧太後和年輕的皇帝在南方避難。在逃亡的過程中,光緒皇帝仍然像囚犯壹樣被慈禧看守,人身自由也受到限制。那時候我們國家是冬天,氣候很冷。李很同情年輕的光緒皇帝,就偷偷送了被子衣服給他禦寒。他也不斷自責自己的無能,沒有照顧好皇帝。這也是李在成為掌管朝政的宦官後得以幸存並死得其所的原因。
慈禧太後死後,李作為慈禧太後的寵臣,白天為慈禧太後守孝,然後隱退。出宮後第三年,死於壹場大病,死時六十三歲。他死後,清政府專門撥款1200兩銀子為他料理喪事。除了重葬,清政府還為李修建了規格最高的墓地。成為歷代宦官的最高榮譽。
1966年,考古學家在北京壹所學校裏發掘了李的墓地,占地20畝。李生前也怕自己的墓被盜,死後不得安寧。於是,他選擇了極其堅固的材料來建造自己的墓地,並用糯米、蛋清和黃土混合的極其堅硬的材料來堵塞墓地。這種混合物的硬度甚至可以與花崗巖相媲美。結果,中國考古學家費了很大力氣才打開了李的墓地,並且用掉了三把巨大的錘子。
然而,令專家們絕望的是,打開這個堅硬的混合物外殼後,仍然有壹層巖石。這層巖石比較難破,用炸藥炸掉整個古墓都有可能。導致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進程壹度停滯。這時,壹位老人主動聯系了當地的考古學家。他告訴專家,當他年輕的時候,他發現了壹條通往陵墓的秘密通道。最後,在老人的指引下,專家們成功地進入了李的墓。但令所有專家驚訝的是,他們在古墓中打開博物館後並沒有李瑟娥·連贏的遺骨。棺材裏剩下的是壹個只連著壹層皮的頭骨。這壹發現至今仍是專家們無法理解的謎。
標簽
然而,這座古墓的內部裝飾和墓葬卻極其豪華,專家們紛紛感嘆:李不愧為清朝第壹太監!幸運的是,他的墳墓沒有被盜墓賊光顧。要知道,他的主子慈禧太後的墓被孫殿英洗劫壹空,連她嘴裏的夜明珠都被取出來了。於是人們紛紛感嘆:李的壹生真的可以說是壹帆風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