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上,古玩業最發達的要數北京,因為這裏是歷史文化名城。
北京的古玩業,包括古玩店、玉器店以及介於舊貨店和古玩店之間的掛貨鋪。都以買賣文物為其主要商業活動。
老北京古玩業的繁榮,其實是以國寶的流失為代價的。許多來京的洋人就是以掠奪、牟利為目的買走了中國的許多古玩文物。
當時,北京的古玩店販賣的文物古玩包括出土或歷代遺存下來的銅器、鐵器、玉器、磁器制品,以及爐、鼎、盤、壺、碗、瓶、罐、觥、觸、角等等,還有佛像、雕塑、雕刻、珠寶、漆器、古硯、古墨、奇石、碑帖、字畫等等,涉及領域極為廣泛。
北京古玩店的貨源較為廣泛,或者從門市上收購,或者收購京城壹些貴胄之家敗落之後,不得已變賣的古董。
另外,也有壹些不法古玩商人還從偷墳掘墓者和古玩竊賊手中進貨。還有的從京城的曉市(鬼市)及舊貨市場進貨,不過,這種貨壹般要加以修整。
與其他地區進貨渠道不同的,是大量清宮流失出來的文物古董也成為北京古玩店的古玩來源。當時,從宮中流失的珍寶不計其數,據說,1923年的紫禁城建福官大火,就是壹些太監故意放火,目的是為了掩飾偷盜宮中寶貝的罪行。
舊京古玩業湧現出了壹批行家裏手。他們生活在文化古都,與文人雅士名流們交往比較頻繁,因而對古玩珍品的鑒賞知識較為豐富,他們還在陜、豫、晉、魯等省的歷史名城設點常駐進行收購活動。
京城古玩商中不乏鑒定能手,其文物鑒定的權威性也較高。許多外地客商也常將得來的文物帶到京城作鑒定。
北京的古玩業,大都聚集在同壹條街上,如以賣金石陶瓷、文房四寶和古書字畫為主的琉璃廠;以賣珠寶玉器、翠鉆珊瑚為主的廊房二條;以賣今古繡花繡片為主的西湖營等,於是也就有了"古玩街"、"玉器街"、"繡花街"的稱呼。這些專業市場的形成,促成了古玩市場的繁榮。
經營古玩業者,壹般都精通地理、歷史和文物知識,而且不少人對金石學、考古學等也了如指掌,甚至還有些古玩、字畫商人著書立學,由此可見他們對業務的精深程度。
舊北京古玩商除賣文物之外,也收購文物,對外采取"等主待客"的經營方式,行內交易則在同業公會所設的"竄貨場"內交易,以保證本行業的利道。
同業公會內還設有專門接待外地同行的客戶。同行間交易,為保密,大多采用"袖內拉手"的傳統形式。而且制定了"買賣公平,雙方有利"的規定,欺騙同行的行為是絕對禁止的,至於蒙騙外行,不在此例。
經營古玩業的人大都對行情和國情都十分了解,但做買賣本來就是有風險的,古玩業利潤豐厚,風險自然也大。如果收貨時,稍有差池,不僅經濟有損失,甚至還會被同行笑話。
經營古玩業者,利益的驅動是首要的,賺錢自然成為他們的主要目的,至於保護文物的意識,他的大多是沒有的。所以,中華民族文物珍寶的流失,古玩業是罪魁禍首。
據統計,20世紀初,參加北京古玩業同業行會的就有171家,參加玉器業同業行會的有93家,另外還有沒有加入同業行會的,可見當時北京從事古玩玉器交易的古玩店和玉器店的數目是多麽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