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後,國民黨黃兵團潰逃,解放軍部隊奉命分頭追擊。27師79團追敵至沂河時,被阻。三營戰士迅速下河,掛兩個梯子當浮橋。然而,浮橋沒有腿,不能讓部隊通過。另壹邊,敵人已經開始逃跑。
為了讓我軍主力盡快渡河,79團1營尖刀連(二連)連長命令連隊在1線架設浮橋。1排副排長範學富和三班班長馬立即帶領戰士在附近找來壹些木板和兩個梯子,迅速用繩子綁好,過了河,架起了壹座很不穩固的沒有橋墩的浮橋。
戰士孫學贊發現梯子不平,就用雙手擡著保持平衡。戰士宋謝國和副排長範站在河的最深處,擡著橋。就這樣,以10勇士為橋墩的“十人橋”建成了。他們向我們在東海岸的突擊隊喊道:“同誌們,大膽前進!”我們投保了!”這壹聲喊叫像是壹道命令,指戰員們迅速依次踏上“十人橋”,向對岸沖去。
部隊迅速爬上橋,壹會兒十七八個全副武裝的士兵同時在橋上跑。由於負荷過重,橋突然傾斜,四五名戰士掉入河中。馬上有人喊:“拉開距離,過橋!”橋上的士兵立刻散開,橋又穩定了。機槍連的同誌要渡河了。他們覺得機槍太重,又怕橋下的戰友拿不住。有人說:“走,涉水過河。”
橋頭的架橋兵孫書賢突然急了:“來吧同誌,打仗妳還心軟什麽?”!我們帶著壹個接壹個的公司走過人行橋。“就這樣,我軍壹個營的兵力迅速通過‘十人橋’,沖向對岸,迅速投入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