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淮河
它是中國南北的地理分界線。
因為它的特殊位置,這條線
飲食口味南北兼容。
穿越秦嶺,有豪邁的西北和巴蜀風味。
沿著淮河走,可以看到中原厚重,淮陽清澈婉約。
國慶節和中秋節假期
讓我們壹起沿著這條線走
南北“通吃”
第五站
安徽蚌埠
古代“四大瀆”之壹的淮河,低調地流淌在黃河和長江兩條母親河之間。中國和北方被壹條不寬也不窄的河隔開。這是東西方向的“軟手指”。
京滬線連接兩個主要的國際城市:北京和上海。每壹站都是壹座名城,從古到今的歷史都用鐵軌串聯起來。這是壹場南北方向的“百煉鋼”。
這種剛柔並濟形成了壹座城市——蚌埠,橫跨南北,連接東西,剛柔並濟。
蚌埠作為“古代采珠地”,是壹個典型的靠水吃飯的地方。蚌埠的味道,首先是淮河的味道。
這條喜怒無常的母親河,給了蚌埠人並不豐富的物產和非常樂觀的性格,後者把前者的價值發揮到了極致:
適合煮湯的是活潑的“曹魚貝樓”(小鯽魚);適合紅燒的是壹種折疊的“歪的”(淡菜);“五樓牛子”(蝸牛)是最辣的,妳應該用牙簽慢慢吃。而“大蝦”(小龍蝦)則是十三香、油爆、蒸的美。
五河沱湖有螃蟹,個頭小,肉甜。金眼銀魚,做成銀魚,裝雞蛋,是老人小孩都饞的家常菜。這些新鮮的江湖,遠談不上“肥美”,卻被蚌埠人吃得有滋有味。
火車帶來了各種風味。
1912,津浦鐵路通車。蚌埠成了火車加水加煤、旅客下車休息的“壹站”。還有從洪澤湖來的商船,滿載著板浦淮鹽,分布在這裏。過去的小鎮已經成為繁華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
說不同口音的人也帶來不同的口味。
20世紀初,蚌埠出現了將官酒樓、東天居酒樓、紅慶樓酒樓等餐館,可制作京津、淮揚、川菜、徽菜等各種菜肴。據說鴻慶樓曾經有壹個從清宮出逃的禦廚(《蚌埠市場大觀》)。
津浦鐵路和滬寧鐵路開通後,上海流行的國際化生活方式也沿著鐵路軌道進入蚌埠。壹些當地餐館已經開始兼營西餐,制作沙拉、火腿、豬排和其他西式美食。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繼承傳統和有意識地引進學習,蚌埠餐飲業的發展越來越繁榮。
南甜北鹹的誘惑,從早上開始。
蚌埠人的早餐有無數種打開方式。但每壹種的語氣都是愜意而溫暖的。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這座城市味道的豐富從壹頓慢早餐開始展現。
什麽湯?Sá湯!
在蚌埠的早餐攤上,經常可以看到兩個大字:
復雜的筆畫讓人摸不著頭腦:這是什麽湯?是的,這是沙湯。
魯豫皖交界處,如山東濟寧、棗莊,安徽宿州、蒙城等地,也有早餐喝“sá湯”的習慣。只是山東多寫成“三”,安徽多寫成“嶽?”(壹個字)。
早在《禮記》中就有記載:“饢,取牛、羊、貘之肉,三為壹,切成小塊,與米。飯兩個,肉壹個,壹起當誘餌,炸了它。”可見sá湯的主料是肉類和谷物,是歷史悠久的中原味道。
不過和其他地區用的羊肉牛肉不同,蚌埠的s ×湯主要用的是雞肉,更考究的是用烏雞熬制。往往需要提前壹天選料,將雞肉、麥粒和各種調料放入大鍋中,熬制十幾個小時,第二天早上才能端上熱騰騰的sá湯。
然而,制作sá soup的過程並不僅限於廚房。
早餐店老板經常當著食客的面在碗裏放壹個雞蛋,攪拌均勻,然後用壹勺沸騰的sá湯沖壹下。蛋花攤在面湯上的時候食客們已經餓了,但老板還是要慢慢地往上面放香油和胡椒粉,壹個充滿肉、蛋、麥的早晨才真正開始。
sá soup的熱量、香味和新鮮度賦予了它多種多樣的屬性。它既是早餐中的主角,也是背景色。無論是牛肉煎包的鹹味,還是小籠包的鮮香,還是油條的酥脆,都可以輕松駕馭,相得益彰。
四色元宵:甜品行業的“盲盒”
由於商業和交通的發展,蚌埠人長期以來就有吃甜食的習慣。其中最獨特、流傳最廣的是四色元宵,不是發酵的泥湯。
所謂“四色”的顏色不在皮,而在餡。山楂、豆沙、芝麻、桂花的餃子在同壹個大鍋裏滾。酒釀泥湯四色元宵講究清湯和泥湯。第壹次熬制後,清湯加入白糖、酒糟、桂花熬制的琥珀糖油,變成濃稠香甜的粉紅色泥湯。雞蛋大小的元宵白白胖胖,四個人盛壹碗,每人壹種餡,壹碗正好四種。
至於店員如何辨別同壹鍋不同餡料的元宵,這是壹種玄學。這就是這家店的人生哲學:如果妳想知道下壹個元宵是什麽味道,那就抱著壹種隨意的態度自己去嘗試。驚喜在唇齒之間。
牛肉盒:含碳水化合物的潘多拉
牛肉盒也可以在早餐中占有壹席之地。
牛肉粉條餡全團,在鍋裏炸至半熟,打壹個鴨蛋。又油又好吃的牛肉盒真的是比臉還大。吃完清淡的豇豆粥,滿足感可以持續壹上午。
很多吃過蚌埠牛肉盒的人都會想到天津著名的牛肉餅。這就像熟悉兩個城市方言的人會驚嘆於天津話和蚌埠話的相似性壹樣自然。
明初,靖南之戰後,燕王朱迪調遣大量皖北和蘇北人兵力防守天津衛。清末,大批天津鐵路工人南下修建津浦鐵路。這兩個城市之間的親緣關系有著悠久的歷史。
壹南壹北,如此相似的兩種食物。是北方駐軍軍人的故鄉記憶,還是南方工人的飲食時尚?潘多拉的秘密需要進壹步揭開。
面筋泡:我不是油條。
說起油條,幾乎所有南北方的中國人都會說兩句“油炸秦檜”的傳說。蚌埠有壹種早餐,是油條的近親。
用兩根細鐵釬勾住準備好的面糊,在熱油鍋裏來回挑。面糊會在油鍋裏翻滾膨脹,變成像油條壹樣又短又粗的面筋泡。
挑面是制作面筋泡的關鍵工序。整個過程似乎很神奇,鐵釬就是指揮面筋變化的魔杖。從白到金,從筋到松,每壹次滴答都是質變的積累。魔術快結束時,只見壹根釬棒將面筋泡中間切開,註入亮黃色蛋液,使面筋泡變脆變嫩。
用各種方式開啟充滿活力的早晨後,中午和晚上是吃米飯還是吃面條?這在蚌埠從來都不是問題。至於吃哪種米飯,也有最優解。貢米,國家地理標誌白蓮坡。煮出來的白米粥清香撲鼻,能產生三層“米油”。這是蚌埠人的安神良藥,醒酒湯。
蚌埠人永遠的鄉愁:腰燒餅
無論潮起潮落,眾多“網絡名人”來來往往,有壹種美食始終屹立在蚌埠美食金字塔的頂端。蚌埠人笑:燒餅配裏脊。
太接地氣的名字是阻止這類美食傳播魅力的第壹道障礙。誠然,這種簡單的飯菜沒有悠久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安慰蚌埠人胃的秘訣在於無限可能。
燒餅,有的人喜歡香脆的胡勾燒餅,有的人喜歡粗筋和壇子貼。但這不是最重要的。它只是壹張“畫紙”,墨水潑在上面的“脊”才是重點。裏脊肉與其說是壹種食物,不如說是各種食物的替代品。
在這裏,燒餅包含了壹切:肉、蔬菜、蘑菇和豆制品,薄裏脊肉片最受蚌埠人的歡迎。在油鍋裏炸過之後,蛋白質包裹著酥脆的碳水化合物,玩弄著牙齒,與燒餅相遇,創造出奇妙的味覺體驗。
“剪輯”同樣重要。醬料的加入可以讓食材的搭配更加和諧順滑。蚌埠人常常再次展現他們“豪放”的性格,“既甜又辣,加點孜然”。
蚌埠哪家裏脊燒餅最好吃?壹千個蚌埠人有壹千個答案。但他們可能會建議來壹杯紅豆甜醪糟,這樣嘴裏不同味道的遊戲,最終會清涼壹片。就像無數種風格的美食在這裏碰撞相遇,以壹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走向和諧。
-結束-
韓
編輯|李征
地圖編輯| F50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