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南潯億萬富翁張靜江的女兒:堅持獨身,但在24歲時嫁給了55歲的秘書孫中山。

南潯億萬富翁張靜江的女兒:堅持獨身,但在24歲時嫁給了55歲的秘書孫中山。

1930的壹天,在上海西藏路大慶的張公館裏,壹個人坐在書房裏,讀著壹封家書。那是我在法國巴黎的小女兒張寫來的信。信中寫道:

張靜江讀完信後,氣得把信紙撕成了壹團。

出生於南潯的張靜江,從25歲開始就在法、美等歐美國家旅行、經商。他的思想壹直很開明。他對女兒戀愛的消息有何反應?

此時,張家已有五個女兒。每個人都很美很漂亮,追求者也很多。桂樹是上海數壹數二的名人。據說杜的宴席上有張家的五朵金花。

尤其是四女兒張,容貌特別出眾,登上了當時上海最時尚的雜誌《好朋友》的封面。

張,壹個在家鄉南潯有著“水晶晶”般美麗氣質的江南女子,卻有著壹顆和父親壹樣的俠義之心。

她不僅喜歡象棋、書法和繪畫,還喜歡騎馬和射擊。她特別擅長畫畫,從小就立誌要當畫家。

張的女兒剛剛長大,五朵金花的婚事也漸漸提上日程。走親訪友的人絡繹不絕。

然而,個性獨特的休伊-張坊·李穎剛剛告訴全家壹個令人震驚的決定:

父親張靜江鼓勵並欣賞第四個女兒特立獨行的行為。在這位開明的父親眼裏,沒有什麽比女兒幸福更重要的了。至於是不是單身,隨它去吧。

因為,他早就看出,四女兒冷靜冷酷的性格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25歲時,張靜江作為清政府的壹級參贊,在夫人姚輝的陪同下,隨駐法大使孫寶琦赴法。

在此期間,她生了五個女兒。後來,張靜江參加了革命,大部分時間呆在家裏。妻子主要負責女兒們的生活和學習。

雖然孩子在歐美長大,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但出身書香門第的姚輝從來沒有忽視過子女在中國古典文化中的教育。

所以五個女兒,都精通中西,外顯智慧。

天有不測風雲,這個幸福富足的家庭卻遭遇厄運。

1924年,姚輝帶著女兒在公園散步時,被壹根枯枝擊中,突發腦溢血而死,身後留下五個年幼的女兒。

四女兒張才18歲,小女兒才14歲。

當時,張靜江正忙於支持孫中山在中國的革命事業,這壹噩耗令他悲痛欲絕。但我壹時顧不上老婆的事,只好托付給孩子的舅舅。

在這場巨變中,只有18歲的四女兒最為堅定。從母親突然受傷,到醫治無效去世,再到善後的安排,她始終能保持著超越年齡的冷靜。

在母親的葬禮上,她神情凝重,不哭不鬧。她克制著失去母親的巨大悲痛,扶著母親的靈柩,隨著送葬隊伍緩緩而行,令觀眾無不動容。

後來,和姐姐們隨父親張回到了上海。

從小嬌生慣養的張家“五朵金花”到了上海後,發現自己的祖國還是那麽貧窮弱小,大街上有那麽多吃不飽穿不飽的窮人。

他們覺得不公平,父親關心國家和人民的博大情懷也影響著他們。

當其他富家女在享受社交樂趣時,她們組織街頭演講。

他們拖出壹個肥皂盒,舉著紙卷做的小號,踩著盒子,高高躍起,大聲呼喊,宣布革命。因此,《五朵金花》也獲得了“肥皂盒上的揚聲器”的綽號。

毫無疑問,在“革命”活動中,表現最突出的是輝——張坊·李穎。

張靜江看在眼裏,為女兒們對這個女人的俠義勇氣,感到十分欣慰。

同時,他對女兒的教育也從未放松過。他因材施教,孩子們專註於自己喜歡的東西。三女兒喜歡鋼琴學鋼琴,四女兒擅長畫畫就專門畫畫。

他請來了白俄羅斯的私教,上門授課,精心培養。

從此,張愛上了西方油畫藝術,在上海完成高中教育後,於1926出國深造。

她在美國紐約藝術學生會系統學習藝術。後來,他移居法國,在法國的Claroxy美術學院和巴黎的Billou學院接受了更專業的藝術訓練。

1930年,24歲的張順利學成,第壹次參加巴黎秋季沙龍。

後來她的作品多次入選獨立沙龍和Dullery沙龍,受到業界的廣泛好評。

巴黎的蒂魯波藝術博物館也收藏了她的壹幅畫。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為亞洲女畫家,張的成就和繪畫技巧都不為過。

1930是張的幸運年。與此同時,的愛情卻輕輕敲著張的心。

那天,在她最好的朋友宋慶齡的介紹下,她認識了陳友仁。

這個曾經抱著“獨身主義”不放的女孩,在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後,迅速改變了愛情觀。

陳友仁曾擔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和外交顧問。

他是華僑,祖籍廣東星美,出生在中美洲的英屬西印度群島特立尼達島。我從小在英國受教育。成年後,我成為當地第壹位華人律師,享有很高的聲譽。我是壹個著名的成功人士。

然而,陳友仁並不滿足於目前“自我”的安逸和財富,他有壹顆愛國的心。

當他聽說中國的辛亥革命如火如荼時,他特別激動。他很快回到祖國的懷抱,跟隨孫中山投入革命的洪流。

1927年期間,陳友仁作為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在與英方代表歐瑪利談判期間,簽訂了《收回九江英租界協定》,壹舉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壹件大事,陳友仁被稱為“鐵腕外交官”。

民國華僑外交官陳友仁,從小在國外長大,連中文都不會說,但他為中國收回了兩座城市,最終讓國人驕傲。

我不得不說陳友仁是壹位值得尊敬的政治家。

也許,正是的種種義舉打動了張的心。

雖然,當張遇到的時候,他已經錯過了他人生的巔峰。他今年55歲,比張的父親大兩歲。原配妻子病逝四年,是四個孩子的父親。

而且他政治生涯的輝煌時期已經過去,仍然被蔣介石通緝,過著漂泊的流亡生活。

那壹年,張才24歲,年輕氣盛,她的繪畫事業正處於巔峰。

然而,張看到的是的剛正不阿,他是她心目中“中國最美的男人”。她毅然放棄了獨身的想法,決定和陳友仁在壹起直到老。

於是,張給遠在上海的父親寫了壹封信,告訴了她自己的戀情。

然而,張靜江神父得知這個消息後非常生氣。不僅因為他們的年齡差距,更重要的是,陳友仁與自己的政治觀點有很大的分歧。

後來,陳友仁還寫了壹封充滿真摯感情的電子郵件給他未來的嶽父。他對他們不同的政治觀點只字不提,但真誠地表達了他對張的愛,並表示他會全心全意地關心她。

畢竟,張靜江是壹位開明的家長。既然女兒喜歡,他也只好同意這門親事。只希望兩個人互敬互愛,白頭偕老。

但是,張靜江還是隱隱約約覺得女兒的婚姻會坎坷,他賭氣說:

沒想到,壹句氣話無情應驗,他們的婚姻只維持了14年。

1930,法國巴黎,張和在巴黎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像神仙眷侶壹樣開始了婚姻生活。此後,張畫作的署名改為“陳”,丈夫姓“陳”。

夫妻倆感情深厚,互敬互愛,羨慕別人。

陳友仁不僅在感情上專壹,關心妻子,而且對她的繪畫事業給予了最大的支持。

他是她最忠實的榜樣。任何時候,只要老婆需要,他都會擺姿勢,久久不動。張曾滿懷感激地說:

不僅如此,陳友仁還會陪妻子去郊外寫生,在塞納河畔留下夫妻恩愛的身影。

在張的展覽事務中,也全程親自操刀。

巴黎那段舒適美好的時光很快就過去了。

在動蕩的年代,總有顛沛流離的時候。抗日戰爭爆發後,陳友仁懷著強烈的愛國情懷,於1934赴港從事抗日活動。那時候,張總是和丈夫在壹起。

不久,侵華日軍攻占香港,夫妻兩人都被日軍逮捕,轉移到上海軟禁。

日本侵略者經常來他們家,給陳友仁軟硬兼施,用各種方式審問他。這對夫婦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可想而知。

但他們以巨大的意誌力相互扶持,相信自己會是“忠實的妻子”。

在那些痛苦的日子裏,張從未放棄,與愛人同甘共苦。她手裏拿著畫筆,畫出美麗的圖畫,安慰著彼此的心靈,耐心地等待著雲開霧散的那壹天。

1944,他們終於等到了抗戰即將結束的號角。當曙光即將照耀中國的時候,陳友仁突發心臟病,在上海逝世。

丈夫去世後,張將全部的情感和精力投入到她的油畫事業中。她原本打算不再結婚,但她的朋友們勸她:

1947年,她又結婚了,她的第二任丈夫是陳友仁以前的好朋友何勇娃博士。但她畫作的署名依然用“陳”來紀念她的愛人。

可惜這次再婚只維持了六年。因為何永正在事業上壹直沒有進取心,也沒有穩定的工作,所以想當然的認為有個老婆掙錢養家就夠了。這讓張很不滿意。後來兩人在1953離婚,結束了這段短暫的婚姻史。

離婚後的第二年,張從馬來西亞來到新加坡,接受南洋美術學院院長林學達的邀請,成為壹名美術老師。他在學校工作了27年,為新加坡培養了大批美術人才。她後來入籍新加坡,成為國寶級油畫大師。

1993年,漂泊了大半輩子的張在新加坡逝世,享年87歲。

這個祖籍江南水鄉的美女,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她的家鄉“水井坊”南潯了。她為什麽不懷念家鄉?於是,她把鄉愁托付給了畫筆。

她曾經在自己的花園裏種了壹個滿是荷花的池塘,創作了巨幅油畫《荷花頌》。這位偉大的女畫家用自己最獨特的方式表達了對祖國和家鄉的關心和熱愛。

張的三姐張蘊英也是壹位偉大的音樂家。

  • 上一篇:千山茶客有哪些小說?
  • 下一篇:廈門哪裏有古董銅器估價的地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