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法東吳變幻多,記功封禪有余波。
山陰路上沈酣久,幾許滄桑歲月磨。
磚出會稽,殘長28.5厘米、寬16厘米、厚4.7厘米,銘“天璽丙申年張休作”。天璽乃吳末帝孫皓第七紀元,即公元276年,時已西晉鹹寧二年,此年號僅用六月即改元天紀。銘作篆書,字法精妙,近於同年所立之《禪國山碑》,而嚴謹處似稍過之,有蒼古勁挺、秀氣內蘊之美。
非獨有偶,近年烏程、會稽出土“天冊元年磚”、 “大中大夫磚”等,字形與《天發神讖碑》(同為天璽元年所立)相近。可證當時此種書風已在民間盛行,非必官方文字。
南京總統府煦園內有塊“天發神讖碑”,亦稱“天璽紀功碑”,因為斷成三段,所以又名“三段碑”。“天發神讖碑”原碑已毀,現存的是清代兩江總督端方請名手復制而成,嵌在龍墻上,可惜只有兩段,另壹段至今下落不明。
東吳末帝妄借石碑挽危局
說到“天發神讖碑”的來歷,頗為“神奇”。東吳天冊元年(276年),有人挖地,得到壹塊長壹尺、寬三分的白銀,上面刻有年、月;不久,又有人在吳郡的臨平湖邊,得到壹塊石函,中間有壹塊青白色的小石頭,長四寸,寬二寸,上面刻有“吳主作皇帝”的字樣。於是東吳後主孫皓改年號為“天璽”,並立石碑以記載四代吳主的功德,這就是“天發神讖碑”。記載六朝史料的《建康實錄》說:“縣南三十裏,西接牛頭山、丹陽雲巖,東路有大蠍石,長二丈,折為三斷,此紀功之碑也……可辨者二百余字,漫滅者五十余字。”
三國末年,劉備創建的蜀國已經滅亡,司馬昭兒子司馬炎廢魏王,自立為晉武帝,建立了晉朝,開始擴大疆土,鞏固政權。東吳偏居江南,危在旦夕,但東吳末帝孫皓卻信賴奸臣,生活奢靡,不在政治軍事上富民強國,竟想出用些巫術占蔔等手段,來支撐這占據壹方的小朝廷。“天發神讖碑”碑文荒誕不已,上有“上天帝言”、“天發神讖”、“永歸大吳”等等,落款為“吳天璽元年七月己酉”。碑文假借“上天帝言”告知百姓:吳主繼承帝位,吳國統壹天下是上天的旨意,想以此穩定民心,加強統治。可笑的是,才定“天冊”年號的孫皓又改年號為“天璽元年”,在位16年便換了8個年號,但這壹切並未改變東吳滅亡的命運。公元280年,東吳被晉所滅。
孫皓在位時期,東吳已是內憂外患,國庫空虛。但孫皓卻濫用民力營造新宮。寶鼎二年(267年),繼位不久的孫皓在太初宮之東興建了規模龐大的昭明宮,並擴建了宮城。他詔令“二千石以下皆入山督攝伐木,又破壞諸營,大開園圃,起土山樓觀,窮極伎法,功役之費,以億萬計”。現在總統府西花園的西部,就包括在當年東吳宮城範圍內。
碑斷三截輾轉多處終被毀
“天發神讖碑”原來立於南京城南天禧寺,石刻為圓幢形,在六朝晉宋時期已斷為三段。北宋元佑六年(1091年)移到籌思亭,明朝又移至江寧府學尊經閣,歷代都受到較好保護,直到清嘉慶十年(1805年)三月,在南京孔廟的壹次大火中才被毀。
“天發神讖碑”碑文雖然荒誕難讀,但其書法則獨樹壹幟,其筆法及體勢可謂前無先例,後無繼者。據傳碑文是華核所編、黃象所書(另壹說為蘇建)。黃象是我國三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也是江蘇最早的書法大家,尤其擅長篆、隸、章草等字體,其書法當時稱為“八絕”之壹。黃象存世遺跡多為隸書、章草,而“天發神讖碑”碑文非篆非隸,被稱為“垂露篆”,是我國書法史上少有的由篆書向隸書轉變時期的文字,存世極少。其下筆多呈方棱,收筆多作尖形,轉折方圓並用,形象奇異雄偉,對於研究我國文字書法的發展演變歷史具有很高的價值。著名學者翁方綱、張叔未等人對此碑均有很高評價。
總督端方復制名碑附風雅
“天發神讖碑”流傳拓本很少,最早的宋拓本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另外還有羅振玉舊藏本、貴池劉聚卿藏明拓本、清雍正乾隆拓本等。總統府煦園內的“天發神讖碑”,雖是清兩江總督端方根據宋拓本重新模勒精刻而成,但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生於鹹豐十壹年(1861年)的端方,是滿洲正白旗人,他由蔭生中舉人,遷員外郎、郎中,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任直隸霸昌道,後被慈禧太後賞識,歷任陜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護理陜西巡撫、河南布政使、湖北巡撫、湖南總督等職,曾在兩江執政多年。光緒三十年(1904年)他任江蘇巡撫,代理兩江總督,提倡改革學塾之風,將南京全城分為東南西北四區設置學校,每區10所,***40所。光緒三十壹年(1905年),他赴日、英、德、比、瑞、奧、埃等國考察歸國後,上《歐美政治要議》書,倡導君主立憲。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端方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設學堂,辦警察,造兵艦,練陸軍,制定長江巡緝章程,通河道,拓馬路,修建貫穿南京市區的鐵路,設立國內第壹所華僑學堂,籌建江南圖書館、兩江政法學堂等。應該說,端方在當時的文化與經濟建設上是有壹定政績的。
據《清史稿》記載,端方非常愛好金石書畫,家中“羅列張掛,沙石並下,贗品魚目,堆滿眼簾”,但頗有“葉公好龍”之嫌。有人巧妙地將其名字嵌入壹副對聯之中,描述端方十分貼切:“賣差賣缺賣厘金,端人不若是也;買書買畫買古董,方子何其多乎。”端方雖不識貨不懂行,但官居要職,地位顯赫,其屬下及江南富家自然會將古玩、珠寶、字畫、金石之類獻上,投其所好。端方倒也來者不拒,還在總督署旁開了個古玩店,明碼標價賣家裏的存貨。
據說,“天發神讖碑”的背面還刻有端方的題跋呢。
天發神讖三段缺壹留遺憾
端方為何要復制天發神讖碑?現無從查考。兩江總督署的位置正是當年東吳宮城所在地,也許是端方身處故地,借物抒情吧。端方任兩江總督時正值清朝末年,革命浪潮風起雲湧,腐朽無能的滿清政府搖搖欲墜,這與孫皓當年所面臨危局頗為相似,其結局也是壹樣的悲慘。
端方復制的“天發神讖碑”保存完好,與嵌於總統府煦園夕佳樓下的龍墻之中不無關系。文革時期,石碑被石灰覆蓋才幸免於難。兩塊石碑底色黝黑,字跡清淅,手筆細膩,刀法老到。
至於“三段碑”的分段有幾種說法。《善本碑貼錄》所記:碑石上段21行,行5字,詔遣壹行6字,大吳壹行7字,中段落17行,每行7字,下段存10行,每行3、2、1字不等。另外還有壹說:首段20行,次段15行,末段29行,***存213字。上段石碑後刻胡宗師題跋,又刻有宋崇寧元年(1102年)石豫安正題字,還刻有明代嘉靖年間耿定向跋等。
但是,總統府煦園內的二段碑石尺寸均為長、寬分別為180厘米、80厘米,壹塊碑文18行、另壹塊16行,但有兩行已漫漶不清。碑文大部分均在這兩塊碑上,而另壹塊卻至今下落不明,是藏匿於龍墻之中,還是另隱他處?這還真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