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幹政,其實反映了壹個無處不在的社會現象。
太監幹政是中國歷史裏最遭罵的現象之壹,至於為什麽會有這種現象,壹般傾向於歸結為閹割這種摧殘人身心的手段,給當事人造成的心理扭曲上來,其實心理變態的太監哪裏有人們想象的那麽嚴重,太監中的許多人,例如造紙的蔡倫,航海的鄭和,輔佐明孝宗中興大業的懷恩,都是很不錯的人,因此顯然不是人的問題。
換個角度,我們就會有壹個新發現:太監幹政,作為壹個社會現象,無處不在。
壹份很普通的職業
說起太監這職業,也就領導身邊壹伺候人的工作。至於是不是要用閹割過的男人來做,卻是跟壹夫多妻制度有關的特殊現象。
趙高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大壹統的封建王朝——秦朝時期的著名宦官。趙高是趙國人,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僅自己被處以宮刑,而且也連累其母罰沒為官家奴婢,後來 其母與人野合而生下趙高。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宦官最為猖獗的時期之壹,而且其特點相當明顯,即宦官在皇帝與外戚鬥爭的夾縫中逐步增強自身的勢力進而把持朝政。東漢宦官專權開始於十歲即位的漢和帝時期。此後的歷代東漢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其中最小的殤帝即位時剛滿百日,桓帝即位時年齡較大,但也不過十五歲。每當小皇帝上臺,因其年幼無知,國政往往操之於母後之手,而母後當權又往往依賴於外戚,從而造成外戚專權的局面。當皇帝長大成人後,自然想親政收權,而這必然形成與外戚之間的利益沖突。在皇帝與外戚的鬥爭中,皇帝因幼長深宮, 勢單力孤,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處的宦官,而宦官壹旦幫助皇帝取得大權,又會居功自傲,進而專權擅政。東漢宦官勢力較為猖獗的時期是漢桓帝消滅外戚梁冀集團之後。由此而直至東漢滅亡,宦官專權擅政,排除異己,並制造壹次次黨錮事件,不僅敗壞了朝政,而且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中後期,壹批批的宦官逼宮弒帝,專權橫行,無惡不作。自號稱“欺壓皇上的老奴”李輔國始,繼而有逼宮弒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經歷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稱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時的權閹楊復恭、劉季述等人。這些人個個都是生前顯赫無比,死後臭名昭著的大宦官。
宋徽宗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風流才子式的皇帝,文詞、書畫雙絕,但耽於享樂、重用宦官、盤剝百姓、輕啟戰端。宋徽宗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昏庸皇帝之壹。在他執政的時期,宦官勢力極為猖獗,他所寵信的兩大宦官童貫與梁師成雖無宰相之名,卻皆有類於宰相的權力,被稱之為“媼相”與“隱相”。
被稱為“媼相”的童貫少年時即入宮做了宦官。其父是壹位書畫收藏家,家中有許多 古玩字畫,這對於喜愛書畫的徽宗來說都是寶貝。童貫投其所好,多次獻畫贏得了徽宗的賞識。徽宗於杭州專設訪求古玩與書畫的明金局,委托童貫擔任供奉官。在杭州時,童貫開始與後來掌權的蔡京勾結。蔡京擅長書畫,號稱天下第壹書法高手。他把購得的或親作的書畫作品貢獻給皇帝,也博得了專好此道的徽宗的賞識,加之童貫等人的推薦,蔡京輕易地被任命為宰相。自此,開始了童、蔡二人互為表裏,為害朝廷的行徑。
明朝的開國之君朱元璋吸取以往歷朝歷代宦官禍國的教訓,在建國之初對宦官作了種種限制,規定不許宦官識字,不許兼任外臣,任職不許超過四品,並在宮門外立壹鐵牌,上書“內臣(宦官)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因此,明初對宦官的控制是非常嚴格的。朱元璋去世後,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繼而從侄子手中奪取了皇位,宦官在其中曾起到不小的作用,因而他對宦官多所任用,宦官的地位也逐漸有所提高。到明宣德年間,宮中正式設置了宦官學校“內書堂”,選壹些聰明伶俐的小太監入堂讀書,並派大學士任教。由此,許多宦 官能夠粗通文墨,有的甚至能夠通古曉今,擬旨援筆立就。每當皇帝沈湎酒色玩樂之時,皇帝便會讓侍候左右的司禮監太監替他批復奏章,日久成例,稱為“批朱”。如此壹來,司禮監的地位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大,逐漸淩駕於內閣之上。伴隨著宦官權勢的進壹步擴大,明英宗時期就出現宦官王振專權的局面。
“萬歲爺”是封建社會皇帝的專有稱謂,王公貴族有時被稱為千歲。作為壹個太監,能被稱為僅次於皇帝的九千歲,這在中國歷史上恐怕只有明朝的大宦官魏忠賢壹人曾經做得到。
清朝的宦官制度開始於順治帝時期。康熙皇帝在位時規定由內務府總管宮廷事務,並設立敬事房作為太監的管理機構。康熙、雍正、乾隆諸帝統治之時,吸取了前朝的經驗教訓,對宦官的約束非常嚴格。嚴禁宦官幹預朝政。如吃酒賭博、當差懶惰、口出怨言、混亂行走、言語高聲等行為在宦官來說也都是禁止的。乾隆時還禁止太監與外廷官員、王公大臣的來往。
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爆發了李文成、林清等人領導的天理教起義,宮內太監劉金、劉德才、楊進忠等在入宮前即是天理教徒,他們準備裏應外合,壹舉推翻清王朝。起義失敗後,劉金等人被殺害。經此變故,清廷對宦官的約束更加嚴格,規定宦官壹經當差,就不準回本主私宅。違者都要嚴懲,杖斃宦官時有發生。這時,宦官們的地位很低,管束又嚴,生活困苦,反抗行為也在所難免。
清朝後期,朝廷內憂外患的同時出現了母後垂簾的局面。在母後的支持下,出現了像安德海、李蓮英、張蘭德之類的大宦官,雖然沒有如前朝壹樣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但這些大宦官們也曾經威風壹時。
安德海是清鹹豐帝時的太監總管。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勢,安德海與權力欲極為旺盛的懿貴妃相互勾結。適逢鹹豐帝病死在熱河,遺詔載垣、肅順等人為顧命八大臣,輔佐皇子載淳。已經晉升“西太後”的懿貴妃企圖制服八大臣,實現自己專權的目的,急需聯絡遠在京城的恭親王。安德海獻苦肉計,被打得皮開肉綻後被趕回京師,正好成為與恭親王通氣之人。安德海還聯絡了手握京城兵權的勝保等武官對西太後加以支持。在恭親王與勝保等人強有力的支持下顧命大臣或被殺或被斥,西太後政變成功。
西太後掌權後,安德海又幫助西太後免除了已成為議政王的恭親王奕的職務。至此,清廷中已無人能與西太後爭鋒。大權在握的西太後根本不把小皇帝同治看在眼裏,專橫跋扈,不可壹世。安德海亦步亦趨,不僅不敬畏皇帝,反而經常在太後面前說皇帝的壞話。對安德海充滿仇恨的同治帝,因為安德海是太後的紅人,也無可奈何。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安德海以為太後采辦龍衣織料為名,在太後的默許下出宮。按清廷祖制,宦官是不能隨便出京的,擅出都門者就地處斬。安德海自恃有太後撐腰,耀武揚威地離開京城,與隨從乘坐兩條大船,冒名欽差,掛著“奉旨欽差”、“采辦龍袍”的條幅,順京杭大運河南下,很快到達了山東的德州。
山東巡撫早已接到了同治帝壹旦發現安德海立即逮捕就地正法的密令。當時西太後正在生病,這為同治帝除掉安德海、削弱西太後勢力提供了大好的時機。山東巡撫果斷地逮捕了安德海,安德海最初還有恃無恐,聲言自己奉西太後旨意出宮辦差。決心已定的山東巡撫以“太監私自出宮,違背祖制,本大臣並未接到朝廷的命令,必詐無疑”為由,處死安德海。
李蓮英於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入宮,做了壹名太監。聰明伶俐的李蓮英非常善於把握出人頭地的機會。如為了討好鹹豐帝最受寵的妃子懿貴妃,他專門到妓院觀察妓女們多變的發式,為懿貴妃梳最時興的發式,從而討得了懿貴妃的歡心,成了梳頭房的小頭目。
其實宦官不得幹政原因很多:
平民百姓對其厭惡,因為太監都不男不女,怪裏怪氣;又對其懼怕,有句話叫做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太監大都不好伺候,當然這是對下而言,故而不願太監掌握權利,也嫉妒壹個下面沒鳥的閹貨混的那麽好。
百官明著瞧不起,但也嫉妒太監能和宮裏面的那些皇親國戚那麽親近,說得上話。直到明朝東西廠的時候,那對太監簡直就是恐懼了。
最恨太監的就是妓女、宮女、和壹些後宮佳麗了,因為太監經常把她們弄的渾身青紫,傷痕累累。在當時,太監這壹職業者絕對是SM高手。